既然身為魏侯的魏罃已然拍板,那麼這場朝會也便落下了帷幕。
當魏國群臣三三兩兩地走出大殿,身為司徒的公孫鞅身後卻是傳來了一陣呼喚。
「司徒留步。」
聲音落下之際公孫鞅停下了向前的腳步,等他回頭看去,來人不是司馬孫伯靈卻又是何人?
只見孫伯靈跑着來到了公孫鞅的面前,雙眼之中一陣笑容浮現。
「不知司徒可願與在下一道?」
面對着孫伯靈的邀請,公孫鞅臉上同樣出現了一抹笑容。
「司馬,請!」
片刻之後,公孫鞅與孫伯靈並列走在宮室之間的過道之上,一如當年身處秦東之時。
只不過曾經的郡守、郡尉,如今已然是魏國位高權重的司徒與司馬了。
任憑過道兩旁的一名名甲士從身旁掠過,公孫鞅的目光卻是始終停駐在孫伯靈的身上。
「伯靈,還記得你我二人共治秦東之時嗎?那時的你我也時常像此刻這般並排而校」
公孫鞅的話語似乎是將孫伯靈心中回憶勾了出來,他的雙眼之中是滿滿的懷念。
「如何又能夠不記得呢?鞅兄之才世所罕見,能與鞅兄同道,伯靈此生大幸。」
既然公孫鞅提到了兩人身處秦東之時,那麼在抒發了一番感慨之後,孫伯靈十分自然地將話題引導到了今日朝會之上。
「對於今日朝會,伯靈心中還是有些疑惑,還望鞅兄為我解惑。」
「你是想問君上為何會決定發兵攻齊?」
直接將孫伯靈心中所想吐露,只聽公孫鞅繼續道:「昔日,伯靈初仕魏國,便向君上獻上了滅秦大策。」
「這些年來我魏國也一直在為滅秦做準備,無論大力開發秦東,亦或是覆滅義渠都是為了達成這一目的。」
「今日朝會之上,君上雖然表明了攻伐齊國的態度,但是我以為這並不是君上的真正目的。」
話到這裏,公孫鞅緩緩停下了自己的腳步,他的視線直直地迎上了身後孫伯靈的目光。
當視線交匯於一線,無聲之間達成共識的兩人,各自臉上不約而同地浮現出了一抹充滿默契的笑容。
「鞅兄的意思是君上如此興師動眾地準備發兵伐齊,乃是為了將全下的視線都匯聚於東方。」
「等到下人都將目光投向魏國與齊國的爭鋒之際,也就是我魏國大策真正實行的時候。」
孫伯靈這一番話語完,兩人臉上的笑容卻是越發燦爛了。
……
「伐齊而攻秦,聲東而擊西,恐怕秦國才是君上真正將要攻伐的目標吧。」
就在公孫鞅與孫伯靈達成一致之時,大殿之症端坐於坐席之上的相國公孫頎同樣一口道破了魏罃的目的。
眼見着自己心中所想被看破,魏罃臉上不僅沒有半點惱怒,反倒是充滿了暢快之情。
「知我者,相國也。」
數息之後,臉上笑容漸漸斂去,魏罃的目光之中一道堅定之色浮現。
「為了這一戰,寡人已經整整等待了十年,現在也該是與秦國有一個結果的時候了。」
「正因為此戰事關重大,下之人勢必會關注非常,我魏國的一舉一動都有可能被關注。」
「為了保證此戰萬無一失,也為了轉移下饒視線,寡人這才想出了這一策。」
沒有絲毫保留地向着公孫頎明聊目的之後,魏罃直接從坐席之上站起,走到了大殿之中的一張地圖之前。
「相國請看,當此之時齊國正處於權力交替的動盪之中,周邊列國無不虎視眈眈、蠢蠢欲動。」
「若是我魏國擺出一副想要攻伐齊國的架勢,那麼下諸侯不會有所懷疑,甚至周邊列國眼見有利可圖便會選擇跟隨。」
「不僅如此眼見我魏國有可能攻伐齊國,南方的楚國也勢必不會坐視不理,楚軍的主力極有可能調往東方。」
「到了那個時候,整個下的視線都會移向東方,我魏國也可以遊刃有餘地攻伐秦國了。」
魏罃的話語落下之後不久,公孫頎緩步走到了他的身旁。
「君上之所以派遣御史大夫王錯出使宋國、魯國、衛國,就是要藉助三國之口大作聲勢,讓全下人都相信我魏國要出兵齊國。」
「正是,寡人就是要讓下人以為寡人要發兵攻齊,而與齊國有世仇的宋、魯、衛三國便是最好的傳遞使者。」
回答之間,魏罃的目光落在了身旁的公孫頎身上,「至於派遣相國前往趙國、韓國,寡人卻是有別的考量。」
「若論出身,我魏國與趙國、韓國同出晉國;若論身份,我魏國與趙國、韓國皆是盟友;若論實力,趙國、韓國國力雖不如我魏國,但下之人無人敢於覷。」
「此番我魏國若想大功告成,必須保證趙國、韓國始終堅定站在我魏國一邊,這也是寡人派遣相國前往趙、韓兩國的原因。」
完了這些,魏罃將手移向了面前的地圖,將自己心中所能夠接受的籌碼擺了出來。
「若想使趙國、韓國站在我魏國一邊,我魏國必須給予適當的條件。」
「從地圖上來看,趙國以西乃是我魏國上郡、北部則是北狄諸族,皆不適宜趙國擴張。趙國若想向外擴張,東方的燕國、東南方向的齊國無疑是合適的目標。」
「我魏國不妨以支持趙國經略燕、齊兩國,以此來換取趙國的支持。」
「從地圖上來看,韓國東、北、西三個方向皆是我魏國疆土,只有南方與楚國相鄰。韓國若想擴大的疆土,唯一的選擇也就是楚國。」
「我魏國不妨以支持韓國攻伐楚國為條件,來換取韓國的支持。」
「另外我魏國願意用南方汝水以西的富裕之地,來換取韓國之前從秦國手中奪取的函谷關等地,這一件事相國也可以與韓侯多多商議。」
面對着魏罃這一番的殷殷囑託,相國公孫頎臉上也是充滿了肅然。
「臣,定不負君上所停」
帶着滿臉的鄭重,只聽魏罃沉聲感慨道:「有相國,寡人之幸,魏國之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