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行瑫和小惠能剛回到家門口,李氏在屋裏聽到熟悉的腳步聲,便出門迎了出來。
李氏從盧行瑫手中接過麻袋,打開一看,只見袋裏裝着豬肉、金針、冬菇、粉絲、腐竹等貨,便微笑着對盧行瑫和小惠能說:「你父子倆去趁圩辦年貨,可真箇是滿載而歸啊!」
盧行瑫得意地:「那還用說,有能幾陪着,今年可要過一個肥年了」
盧行瑫邊說邊進屋,還沒顧得上喝一口水,意味深長地對着小惠能,又說:「阿爹在河北范陽度過的青少年時光,那時的年味兒最濃,也是阿爹最值得回味的快樂時光。」
「那阿爹快說說。」小惠能上前把盧行瑫拉到椅子前,用小惠能手指着椅子,懂事地說,「阿爹坐下說。」
盧行瑫愛憐地摸着小惠能的頭,贊道:「能兒真乖!」
盧行瑫誇過小惠能後,接過剛才在路上說過的話題,「阿爹六歲那年,你外公帶着阿爹去市場辦年貨,回來後,把年貨都交給巧手的奶媽去操辦了。」
盧行瑫說到這裏,領着小惠能行出屋門口,遙望北方,對小惠能說:「過年前幾天,就要搞大掃除,『二十四,掃房子』,是阿爹家鄉民謠的說法。」
「嗯,嗯。」小惠能似懂非懂地望着盧行瑫。
盧行瑫又說:「臘月二十四,是除舊歲,迎新春,除舊布新的日子。所謂大掃除的起源,也是從這開始。」
按老家過去的傳統,在其他的日子掃屋,是不需要擇日子的,簡單地掃一下,家具局部擺一擺,衣服隨穿的洗一洗。每年只有這一天,是「傳統、法定」的全民掃屋日。
在新州的夏盧村,盧行瑫和李氏、小惠能一起住在家裏的那一間茅屋裏,小惠能就是在那間屋子裏出生的。到了臘月二十四的這天,盧行瑫和李氏一齊動手清潔大掃除,小惠能也在旁邊遞這遞那,好一幅「一家人和諧溫馨幸福,其樂融融的畫圖」。
盧行瑫按照他老家的習俗,和李氏將家具、床等全部挪動了一遍,將下邊全年的藏污納垢全部打掃乾淨。
小惠能也學着大人,拿着一塊抹台布擦拭家具盧行瑫、李氏和小惠能將家具全部洗乾淨曬乾後,盧行瑫和李氏便重新裝好鋪好。等到全部打掃完成,否則茅屋決不可能煥然一新。但絕對是舊貌煥新顏,新年新氣象。
因為臨近春節前,盧行瑫都會用一些石灰碎片,用水化開攪拌成漿狀,用糜子掃帚蘸着塗抹到屋內被灶煙熏黑的土牆壁上,把草屋裝扮得白亮一點。裝扮過的草屋,空氣充滿了清新。年雖然還是舊的,家已經是新的了。這是盧行瑫流放新州過年最值得回味的快樂時光。
春節,家家戶戶都要貼春聯。而在春節前十天,是盧行瑫寫春聯忙得不亦樂乎的日子,草屋院前飄着墨香,這對盧行瑫來說,是濃濃的年味。
春節前半個月,四鄉八里的鄉親已陸陸續續拿着紅紙來請盧行瑫寫春聯。
盧行瑫就在草屋院前擺開了架撐。要求代寫春聯的都是鄉里鄉親,因此,盧行瑫不僅分文不收,還根據來人的需求,挑選相應的春聯內容來寫。
小惠能也模仿着他爹寫「福」字,而且模仿得有模有樣。因此,小惠能也來幫手,攤開紅紙,手執毛筆揮寫。
雖然,小惠能寫的「福」字還遠未達到他爹爹的書法水平,可四鄉八里的鄉親們毫不介意,他們要的是圖個吉利,看到一個個「福」字在他幼小惠能的手下腕底流瀉而出,那濃濃的年味也就和着瀚墨香撲面而來了。
過年貼春聯,也是盧行瑫一家三口的樂事,那時,李氏用木薯粉自製漿糊,供鄉親們一起拿去食用。
盧行瑫待寫好自家的春聯稍干後,便端來家裏的長板凳,在門兩邊刷上漿糊。先將春聯隔空虛擬地放在要貼的位置,然後在兩米開外,肉眼判斷春聯是否放正了。
這時,盧行瑫一改父親的尊嚴,態度特好,特「聽從」小惠能的指揮。
「左邊再高點」,「右邊再低點」最後在老小惠能齊上陣的努力下,紅紅的春聯端正牢固地貼在了大門兩邊。這項內容基本上是年三十下午完成的。
貼好春聯後,盧行瑫還不忘地對小惠能說:「大年三十,有很多的忌諱:比如不准罵人、不准說髒話;不能掃地和出門倒垃圾。不然的話,就會罵一年的人、說一年的髒話、一年的財氣都會被掃地出門。」
小惠能站在旁邊,「嗯,嗯」地不住點頭。
年飯前,盧行瑫在堂屋裏的神堂上點燃蠟燭和香火,虔誠地拜上幾拜。
那一刻,小惠能和娘親必恭必敬的站在一邊看着:盧行瑫是一臉的虔誠,在燭光的搖曳里,曲直着他的背,雙手合十、顫悠悠貼着前額,頂禮膜拜。
小惠能望着那燃着的香火向上飄逸着的縷縷青煙,揣摩着阿爹心底的祝福:大約一定是祈求新年吉祥、心想事成、萬事如意、闔家幸福之類。
拜完神後,盧行瑫就會從香爐里抽出一支燃着的扇香來點着鞭炮,並大聲叫着:「能兒,快把耳朵捂住!」
小惠能捂住耳朵,蹦跳着奔出大門外一丈遠,隨即,震耳欲聾的鞭炮聲便響起
過年逗利是,是未結婚的人,特別是小惠小孩不可或缺的。
大年三十晚,吃過團年飯後,盧行瑫和李氏便會給小惠能發一封利是。
盧行瑫對小惠能說:「這是過年大人給小惠能孩子發的『壓歲錢』」。
不過,爹娘發的「發壓歲錢」大多數都是要上繳的。李氏對小惠能說:「爹娘給小惠能孩的壓歲錢,有娘親會幫你攢着」
至於攢在什麼地方,什麼時候可以用,小惠能就完全不知道了。
後來,小惠能有點明白過來了,只有舅父、舅母和村里結了婚的大人給的利是才是屬於自己的,這個時間段一般逗利是,是在大年初一開始,到正月十五元宵節之前,這段時間,都有利是逗。
過年「走大王」,是新州民間盛行節慶活動之一,也是盧行瑫最喜歡看的民間活動,也許,這與相傳「走大王」的起源有關。
小惠能剛滿三歲時,那年年初三,便嚷着跟爹去看走「大王」。
集成雅崗、夏盧等村寨,過年都盛行走「大王」。
走「大王」,就是採取用獨具特色的「走」的方式,抬着「塑像大王」去游村,所以一直以來,當地俗稱為走「大王」。
相傳,走「大王」的起源是漢朝從北方遷來的伍姓雅崗村人,在開村初期,無論他如何勤勞都難以維持生計,後一長者說:有仙人報夢給他,雅崗村地勢呈船形,船要動才能有生機,此長輩與族人經過回憶夢中仙人模樣,用泥塑出來,由人們舉着走遍整條村場,當年果然就有好收成,後來堅持了下來,形成了走「大王」的習俗。
還有另一說法:相傳有一年因山洪爆發,村旁的龍山河發大水,上游一間村廟的「大王」被水沖走,一直衝到雅崗村的一個叫「下水尾「的轉彎角處才停下來。
「大王」停下來,當時雨水立停,天也放晴了,村人見此便將「大王」抬回,放在村坊供奉起來。
當時盧姓族人已繁衍至第十一代,當時族人中有一長者提議將把「大王」抬回供奉的日子,農曆正月十八日,定為「走大王」的吉日。
開始只有雅崗村勝塘坊有「大王」,剛好當時村中不少人考了功名及村中不少人添丁得子,為此,村中人覺得「大王」很有靈氣,人人都去朝拜,經商量後決定,抬着「大王」到各坊給人供奉朝拜。
隨着村中人口的增加,再後來,各坊也供奉起本坊的「大王」。
後有人提議在「下水尾」的一塊平地處建祠,將各坊「大王」供奉起來。因「大王」是流水流到此處,因而又有「水流大王」之稱。到正月十三元宵節前,將「大王」再接回各坊安置,到十八日舉行規模盛大的游村活動。
走「大王」前幾天,村內會開展一系列的民俗活動。請「大王」,在八音班奏樂,鞭炮聲中將「大王」從各坊的「大王」屋處請出,在村中搭棚架安放,並設有香案香爐,供坊中村民前來上香。
各坊人在村中祠堂進行掛花燈,一般是掛去年得子或結婚的白花燈和新人燈,新屋燈一般掛在各家灶頭或土地處。
走「大王」當天,村里無論男女老少、婦孺幼童,以及縣城、四鄉八鄰的外嫁女及出外做工的後生們都會回來參加。全村傾巢出動,真可稱得上盛況空前。
當天中午飲宴後,一時許,經過緊鑼密鼓的籌備,各坊老人們就會召坊里的青壯男人到各坊集中,準備抬「大王」巡村。
走「大王」的吉時一到,一通鞭炮聲後,在醒獅的引導之下,由一隊「先鋒仔」(開路的先行官)和「清道旗」開路,按歷史上走開的「大王路」在村中遊行。
而走「大王」,巡遊到每一村、一寨、一坊,各村、寨、坊的民眾都會把糕點、水果、五牲、彩燈以及巨大的香燭擺在一張圓台上面,恭候「大王」的到來。
當鑼鼓喧天的走「大王」隊伍到達時,迎候的各村、寨、坊的民眾也會在各村、寨、坊前搖旗吶喊,敲鑼打鼓,舞獅迎候。
緊接着,便是鞭炮齊鳴,走「大王」的隊伍會合前面各村、寨、坊的隊伍,加入到走「大王」隊伍中去。
走「大王」在分別在各村、寨、坊巡遊了大半天后,在集中了各村、寨、坊的先鋒號、清道旗、「大王」之後,經過了「七十二洞天」十二條村、寨、坊,路程約為十公里後,隊伍到達最後一站———「大王」廟所在地,這時人們翹首以盼各路大王的陸續到來。
廣場上,各村、寨、坊舉起各式大旗、引導牌、旗幟鮮明的繪有「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等字樣的各式錦旗,從搖旗吶喊的走「大王」隊伍那些各式錦旗中可以看出村民們最樸實的願望。
廣場上鑼鼓喧天、醒獅起舞,到處人山人海,人聲鼎沸,場面十分宏大,人數多達上萬人。小惠能第一次見到場面如此熱鬧,高興得手舞足蹈地說:「阿爹,過年走『大王』,好熱鬧、好好睇啊!」
盧行瑫也頗為興奮起來說:「是呀,能兒,這個走『大王』活動,在我們范陽老家,也是非常熱鬧,不論是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都喜歡看。」
「阿爹,你看,那幾個大哥哥抬着那個『大王』,為什麼一路走,一路跑呢?」小惠能望着走「大王」的隊伍,不解地問。
盧行瑫笑着答道:「走『大王』嘛!肯定是要走的啦!這也是新州『走大王』活動其中最為精彩生動的一個部分。」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www.dubiqu.com。筆神閣手機版閱讀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