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了二三十年,覺得只像是昨天的事,一切諸法皆如昨夢,皆了不可得。
「眾聖賢亦如也」,觀世音菩薩、孔子、耶穌、釋迦牟尼佛一切聖賢亦如也,好像來過了,在哪裏呢?如去亦如來。
「至於彌勒亦如也。」就是彌勒你也如也,你覺得存在嗎?只像水上浮萍飄一下,在歷史宇宙中一彈指就過去了。
「若彌勒得受記者,一切眾生、亦應受記。」如果彌勒你受記了,未來成佛,我告訴你,一切眾生也應該受記,也都成佛!如果我是彌勒,就會反駁維摩居士說,「這當然如此!十方三世佛早就給眾生授記了,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嘛!」
維摩居士繼續說,「所以者何?」什麼理由?
「夫如者,不二不異。」你看他專門在「如」上面做文章。什麼叫如?不二法門,不二就是一,不異就是沒有變,沒有二樣。如來的「如」字你懂了,幾萬年的宇宙就是一時,沒有時間空間的差別。
你今天證得菩提了,就同過去佛未來佛一樣,等無差別,他悟的是這個,你悟的也是這個。
「若彌勒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一切眾生皆亦應得。」如果彌勒你大徹大悟了,一切眾生也應該都大徹大悟,個個是佛。
「所以者何?」什麼理由?
「一切眾生,即菩提相。」菩提不是你串成念珠的菩提子,菩提者覺悟也。我們本身就是大徹大悟,就是道,但是道的相分,不是見分,所以有各人不同的相貌,都是道變出來的現象。
能變一切相貌的是菩提自性,但誰也沒有迷過,哪一個不悟啊!哼!可惜你彌勒不悟。
這好像當年有和尚問我為什麼不出家,我說我從來也沒入過家,從哪裏出啊?一出一入只是眾生自己的分別而已。
「若彌勒得滅度者,一切眾生亦當滅度。」如果彌勒你將來得了涅盤,一切眾生同你一樣,也可以得涅盤。
「所以者何?諸佛知一切眾生,畢竟寂滅,即涅盤相,不復更滅。」
注意哦!真正佛法在哪裏?
涅盤是這個道的果,你現在正在涅盤中而不知啊!一念不生全體現,萬念皆生也全體現,現有的現量境就是這一點境。
一切眾生從出生到現在,本來是不生不死的在寂滅中,哪裏還要求一個涅盤滅度呢?學佛求道最後的果位是證得涅盤。
涅盤很難翻譯正確,所以不翻,普通解釋成圓寂、滅度或寂滅都不全對,都只是片面的。譬如極樂世界,極樂、光明、清淨也都是涅盤境界。
涅盤是本來清淨,本來至善至美不生不滅的,其中包括的意義太多了。
如果翻成中文的圓寂、滅度或寂滅,結果我們就把人死掉,當作涅盤。
死是生死,不算涅盤。人死了,自性沒有死啊!《心經》上說:「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就是涅盤。
「是故,彌勒!無以此法誘諸天子,實無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亦無退者。」維摩居士就罵彌勒,你在這裏給天人說什麼法啊!真正的佛法不可說不可說,個個都是佛,你不要在這裏誘騙天人了,你勸他們發大乘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但是實在無心可發,一切眾生此心本是大乘心,心性之體本來不生不滅,哪有退掉道心的人?
但是我補充一點,他這是講心性的體,至於我們這些眾生,並沒有證得心性之體的,就不要吹了。
發心是佛教的名詞,悟道了才真叫發心,是發明心地,不是叫你出兩個錢,那個是發的出錢心。
真正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發明自己的心地,是明心見性,大徹大悟。
講到這裏,我特別要插進來一個話題,你們平常學習或是聽修證方面的課程,像是禪觀、唯識,這些修證成佛的功夫是如此之難,為什麼《維摩詰經》說得那麼容易,大家也覺得一看就懂了?首先要注意這個問題,不然都搞錯了。
《維摩詰經》所講的都是第一義,用現代話講,是形而上道最高的一種,等於是禪宗所講的頓悟成佛法門。
在這部經里,佛的十大弟子,都已成就了阿羅漢果位的,他們還都受維摩居士的訓斥,挨了罵,道理在哪裏?是見地的問題。
我們學佛有見惑和思惑的問題,思惑是思想的結使,是障礙迷惑我們的,有貪、嗔、痴、慢、疑。
這種心理和生理上的障礙是靠做功夫修持,漸修而斷的。
見惑有身見、邊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邪見,就是見解上、理上不透徹,不是修所能斷的,是要靠慧來斷。
不是你功夫修得好,佛念了多少,打坐坐了一萬劫,只有智慧、見地不到,是沒有用的,所以見思二惑怎麼才能斷除,要搞清楚。
有的人功夫修得很好,學佛也學得很誠懇,都很對,但是不能算他悟了,因為見惑沒有斷,智慧沒有成就,就不可能證到菩提。
思惑靠修所斷的,雖然有功德有善行有禪定。縱然修到四禪八定,境界之好,當然是很不簡單了,但是並未究竟超越三界;再進一層來說,修到現生小乘阿羅漢入滅盡定,幾乎是超出了三界,但還非究竟,最後還要迴轉過來,回身向大乘再學。
所以大乘的經典,像《金剛經》《楞嚴經》《法華經》《維摩詰經》《華嚴經》,等等,多半的記載是偏向於見地方面的事。
見地要高是可以,但我們是根本還沒有登地,一點修持成就也沒有的凡夫,就是所謂博地的凡夫。
地就好像是一層一層的樓,要想進入菩薩地,聽了這個佛法很簡單,好像都理解了,然而思惑的貪、嗔、痴、慢、疑結使根根,一點沒動搖,那是一點用都沒有,依舊在六道輪迴打滾。
甚至更慘的,有狂見而沒有真修持,見所斷的沒有到,不要談修所斷。
即使你三藏十二部都背得出,生死來的時候也抵不住!那種四大分離的痛苦,你沒有修持是毫無辦法的。我年輕的時候也自以為都懂了,慢慢曉得嚴重就不敢狂妄了。
我用自己吃過苦頭的經驗教訓你們,要求證到了,才是真懂,你思想理解到了沒用的。
《維摩詰經》是對已經有成就者在見地上的呵斥,我們要特別注意到這一點,否則也不用講這本經了。我們學佛的人,曉得悟道成佛是如此之難,不如走個快捷方式,好好念佛去。念南無阿彌陀佛往生極樂世界,免得自己在輪迴中迷了路。到極樂世界並不是成佛了,是好好去留學,在那個環境有諸佛菩薩隨時講法,也不要交學費,也無需風吹雨打,多好多方便。這個問題一定要搞清楚,否則聽了《維摩詰經》只有壞處沒有好處!學禪的人離不開《維摩詰經》,但是一兩千年來,多少學禪的人,修持不到家的,最後還是要入輪迴。我特別提出這一點,要注意!現在回到《維摩詰經》原文。
彌勒!當令此諸天子,舍於分別菩提之見。維摩居士告訴彌勒菩薩,你教化別人應該曉得教育路線,你要教他們舍離心理意識的分別心,之見,什麼是?我們大家總認為自己是凡夫,那個菩提道是不可想像的,不知哪一天才能見到那個東西,好像窮人想得寶,一直苦到老,也沒看見個寶。
寶在哪兒啊?寶在你自己那裏,並沒有掉,個個都有寶的。
《法華經》比喻為「貧子衣中之珠」,我們的自性菩提大道寶就在我們這件衣服里,不是身上穿的衣服,是媽媽給我們的這個皮囊里。
妄念與菩提本來是一體之兩面,所以維摩居士說要舍於分別菩提之見,當下即是菩提。
煩惱即菩提,你一念放下煩惱,煩惱就變清涼了。
知道自己在起心動念不對了,這一知就是菩提。我要打你了,手舉起來了,心裏想,不對,手就放下來了,這一知就是菩提。所以菩提在「舍於分別菩提之見」
「所以者何?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這裏是關鍵之處,你打坐時閒着眼睛在那裏,禪宗祖師罵你是在鬼窟里做活計!你感到黑洞洞的,沒有念頭,晃啊晃的,很清淨,嗯,自己大概差不多了。
我看是差不多該死了!那都是分別心意識境界,都在身體裏找到。
維摩居士說,「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在身體上。
那你說我都不管身體了,搞氣脈守竅是外道,我不是外道,那你是哪一道?
內道還是食道?他又說「不可以心得」,這一下完了,在哪裏啊?
維摩居士留了一手,說了一半,他說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
我給他補充另一半:菩提也不離身,也不離心,都不在也都在。
他罵彌勒菩薩,我還要罵他呢!你為什麼只講一半?你罵彌勒菩薩騙人,你自己也騙人,不過手段高點罷了。
下文來了,一大堆,這才告訴你菩提是無所不在的。「寂滅是菩提,滅諸相故。」這話沒有錯,我們身是相,心也是相,物質世界無一不是相。
我們的心不跟着外面現象走,當下就清淨,清淨就寂滅,寂滅就是菩提。
《楞嚴經》說:「狂心若歇,歇即菩提」,哪一個人肯狂心頓歇呢?你說,我狂心歇了,一心只想修佛。
這修佛的心還是狂心,狂得還更厲害,一切心都是狂心。
歇是人休息,一切放下,歇就是菩提。
「不觀是菩提,離諸緣故。」你說我打起坐來一片光,有時氣在背上轉,這都是你的意識在觀察。
放下就是,不觀是菩提,菩提大道沒有一切緣慮之心。
「不行是菩提,無憶念故。」不行不是不走路,行是五蘊的那個行。
像你們打坐都在憶念,在想昨天那個境界怎麼了?
我現在是不是到了老師說的初禪邊上了?
都在憶念佛經的道理,不是在回想就是在妄念。
何以我們清淨不了?
因為行蘊空不了,你想空它空不了。
所以叫你們要研究唯識二十四種心不相應行法,那個動、勢、時間,你想空它也空不了,這些屬於行蘊。
譬如你打坐時再清淨,你的血脈還在流通,心臟並沒有停下來,那是肉體上行蘊的作用。
五蘊皆空談何容易啊!所以說「不行」,行蘊清淨了,才是菩提。
「斷是菩提,舍諸見故。」小乘法門告訴我們斷惑證真,就是斷見惑思惑,思想觀念上有任何一點懷疑都要把它斷了,貪嗔痴慢疑都要斷。
斷惑證到真如,得道了。
你看,《金剛經》的另一個名稱是《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就是能斷,且斷了。
你說你出家很多年了,一切都切斷了。
談何容易啊!念念之間念念斷,斷就是放下,就是菩提。「舍諸見」就是一切主觀成見都沒有了。
「離是菩提,離諸妄想故。」為什麼講離,離什麼?真正學佛的人先要發出離心。
出離什麼地方?
出離三界,是跳出塵網之心,如果連出離心都沒有發起,還自稱在學佛,那就是自欺欺人。
真正發起出離心的人,平常是不起任何妄想的。
譬如有人出家了,對燈紅酒綠沒有任何留戀了,但是還喜歡山水風景,雖然風景清淨,這仍然是着迷,一念有情已經被捆縛住了。
愛清淨同愛燈紅酒綠一樣是愛,一有愛念就被黏住了。
你說我什麼都不要了,就想住房子。
你還有廟子的觀念就應該丟掉了,哪裏不是廟子啊?有些人抱怨沒有地方打坐,我告訴你,廁所里都可以打坐,我有一段時間環境不好,只有一張辦公桌,寫東西在桌上,要打坐時把書搬開坐上去,吃飯也在這桌上,哪裏不可以打坐?再連辦公桌都沒有了,你站着總可以吧?
非坐着才能證菩提嗎?你不能發起出離心,對世間有分別,這樣是離塵嗎?那樣是沒有跳出,就不行。
一念出離,哪個地方不可以坐,不可以入定?
「障是菩提,障諸願故。」障礙就是菩提,為什麼呢?你把一切的願、一切的欲求都擋開了,當下即是菩提。
「不入是菩提,無貪着故。」六根也叫作六入,人隨時都由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進入清淨,能一切處不入就證得菩提了,因為於一切處不貪。
「順是菩提,順於如故。」順道而行,自然而然進去了,一切處一切時皆是如來。剛才講,你哪裏不能打坐、不能入定?要如如不動,一切處皆如。
「住是菩提,住法性故。」當下即是就是住,說放下就放下,一念切斷,就是菩提,自性本空,你不要去空它,它來空你。
「至是菩提,至實際故。」「至」是到,「實際」是本體,佛學叫實際。
哪裏是本體?意念到了就是,本體還另外有個體嗎?就在你這裏,當下就是實際。「不二是菩提,離意法故。」我們普通人都把佛法當出世法,與世間法是兩樣,其實是一樣。
不二就是一。你以為修道才會有道,不修就沒道,那是二。
道既然不生不滅,你修它也有,不修也是有的,修與不修都是你意識思想上的差別。
所以你能離開意識的法則,就是不二法門,處處都是道。
「等是菩提,等虛空故。」你能懂了一切平等,自己的本性同虛空一樣相等,不是你去修到虛空,虛空定本空的,所以平等。
「無為是菩提,無生住滅故。」一切法本來都是無為,本來無生無住也無滅,你不要去找一個「生住滅」的觀念。
「知是菩提,了眾生心行故。」我現在講話,你聽了知道了,懂了,這一知就是道,就是菩提。
所謂知了,一知道就了,了了眾生的心行。
我們心裏的行為,是非善惡都自己知或不知。
老子也講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夠知人,了解別人,算是有點智慧,但是不算是明白人,能夠自知才算真是個明白人。
世上明白人難找,都不自知,可是看別人卻都清楚得很。
最可憐的是人苦不自知,總覺得自己了不起。
「不會是菩提,諸入不會故。」你真什麼都不會的話,差不多也是菩提了,世人都太會了。
會是會攏,諸入是六入,諸入都不會攏,像是眼睛看外界,見而不見就是不會,耳朵聽聲音,聽而不聽是不會,那就是出離了。
「不合是菩提,離煩惱習故。」「合」與「會」不同,不合是不黏着。
例如我們看到一個人就氣,那你是又會又合了。
你看到人如夢如幻,不配合攏來,就是有出離感,解脫了。
於一切法不黏着就是菩提,離一切煩惱習氣的緣故。
你對境無心,就是不會也不會,但怎麼樣可以修持到對境無心呢?
煩惱不單是痛苦,你看見一件事快活,這快活就是煩惱,你覺得舒服也是種煩惱。
擾亂你的叫做煩,使你困惑的叫做惱。
世間一切事都是煩惱,沒有一件事是不擾亂、不困惑的,眾生習氣又偏偏喜歡找煩惱。
我們有人不找煩惱的,工作完了就回家看書讀經,很好吧?還是自找煩惱!
同我一樣,看什麼書讀什麼經?不是本來清淨嗎?
你說這一切我都不要,只學佛,還是煩惱!你沒有成佛之前都煩惱死了。所以離一切煩惱習氣,徹底離開了,就畢竟菩提。
「無處是菩提,無形色故。」菩提是沒有一個地方的,不像外道說道在肚臍,這個竅那個竅。
菩提道無所不在,沒有形相。
「假名是菩提,名字空故。」假名是菩提,中國話說得道也是假名,名字是空的,不要被它困惑住。
「如化是菩提,無取捨故。」一切事物都像是電影,例如現在你們聽我講《維摩詰經》,我們自己就是演員,自己也在欣賞這部戲,再過二十分鐘這台戲也散了。一切是如夢如幻,都在變化中,沒有一個實在的。
你懂了就悟道了。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www.dubiqu.com。筆神閣手機版閱讀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