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難情緣 9025章 無一不是相(1)

    下文來了,一大堆,這才告訴你菩提是無所不在的。

    「寂滅是菩提,滅諸相故。」這話沒有錯,我們身是相,心也是相,物質世界無一不是相。

    我們的心不跟着外面現象走,當下就清淨,清淨就寂滅,寂滅就是菩提。

    《楞嚴經》說:「狂心若歇,歇即菩提」,哪一個人肯狂心頓歇呢?你說,我狂心歇了,一心只想修佛。這修佛的心還是狂心,狂得還更厲害,一切心都是狂心。歇是人休息,一切放下,歇就是菩提。

    「不觀是菩提,離諸緣故。」你說我打起坐來一片光,有時氣在背上轉,這都是你的意識在觀察。放下就是,不觀是菩提,菩提大道沒有一切緣慮之心。

    「不行是菩提,無憶念故。」不行不是不走路,行是五蘊的那個行。

    像你們打坐都在憶念,在想昨天那個境界怎麼了?我現在是不是到了老師說的初禪邊上了?都在憶念佛經的道理,不是在回想就是在妄念。

    何以我們清淨不了?因為行蘊空不了,你想空它空不了。所以叫你們要研究唯識二十四種心不相應行法,那個動、勢、時間,你想空它也空不了,這些屬於行蘊。譬如你打坐時再清淨,你的血脈還在流通,心臟並沒有停下來,那是肉體上行蘊的作用。

    五蘊皆空談何容易啊!所以說「不行」,行蘊清淨了,才是菩提。

    「斷是菩提,舍諸見故。」小乘法門告訴我們斷惑證真,就是斷見惑思惑,思想觀念上有任何一點懷疑都要把它斷了,貪嗔痴慢疑都要斷。

    斷惑證到真如,得道了。你看,《金剛經》的另一個名稱是《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就是能斷,且斷了。

    你說你出家很多年了,一切都切斷了,談何容易啊!念念之間念念斷,斷就是放下,就是菩提。「舍諸見」就是一切主觀成見都沒有了。

    「離是菩提,離諸妄想故。」為什麼講離,離什麼?真正學佛的人先要發出離心。

    出離什麼地方?出離三界,是跳出塵網之心,如果連出離心都沒有發起,還自稱在學佛,那就是自欺欺人。

    真正發起出離心的人,平常是不起任何妄想的。譬如有人出家了,對燈紅酒綠沒有任何留戀了,但是還喜歡山水風景,雖然風景清淨,這仍然是着迷,一念有情已經被捆縛住了。

    愛清淨同愛燈紅酒綠一樣是愛,一有愛念就被黏住了。你說我什麼都不要了,就想住房子。

    你還有廟子的觀念就應該丟掉了,哪裏不是廟子啊?有些人抱怨沒有地方打坐,我告訴你,廁所里都可以打坐,我有一段時間環境不好,只有一張辦公桌,寫東西在桌上,要打坐時把書搬開坐上去,吃飯也在這桌上,哪裏不可以打坐?再連辦公桌都沒有了,你站着總可以吧?非坐着才能證菩提嗎?你不能發起出離心,對世間有分別,這樣是離塵嗎?那樣是沒有跳出,就不行。一念出離,哪個地方不可以坐,不可以入定?

    「障是菩提,障諸願故。」障礙就是菩提,為什麼呢?你把一切的願、一切的欲求都擋開了,當下即是菩提。

    「不入是菩提,無貪着故。」六根也叫作六入,人隨時都由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進入清淨,能一切處不入就證得菩提了,因為於一切處不貪。

    「順是菩提,順於如故。」順道而行,自然而然進去了,一切處一切時皆是如來。剛才講,你哪裏不能打坐、不能入定?要如如不動,一切處皆如。

    「住是菩提,住法性故。」當下即是就是住,說放下就放下,一念切斷,就是菩提,自性本空,你不要去空它,它來空你。

    「至是菩提,至實際故。」「至」是到,「實際」是本體,佛學叫實際。哪裏是本體?意念到了就是,本體還另外有個體嗎?就在你這裏,當下就是實際。

    「不二是菩提,離意法故。」我們普通人都把佛法當出世法,與世間法是兩樣,其實是一樣。

    不二就是一。你以為修道才會有道,不修就沒道,那是二。道既然不生不滅,你修它也有,不修也是有的,修與不修都是你意識思想上的差別。所以你能離開意識的法則,就是不二法門,處處都是道。

    「等是菩提,等虛空故。」你能懂了一切平等,自己的本性同虛空一樣相等,不是你去修到虛空,虛空定本空的,所以平等。

    「無為是菩提,無生住滅故。」一切法本來都是無為,本來無生無住也無滅,你不要去找一個「生住滅」的觀念。

    「知是菩提,了眾生心行故。」我現在講話,你聽了知道了,懂了,這一知就是道,就是菩提。所謂知了,一知道就了,了了眾生的心行。我們心裏的行為,是非善惡都自己知或不知。

    老子也講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夠知人,了解別人,算是有點智慧,但是不算是明白人,能夠自知才算真是個明白人。

    世上明白人難找,都不自知,可是看別人卻都清楚得很。最可憐的是人苦不自知,總覺得自己了不起。

    「不會是菩提,諸入不會故。」你真什麼都不會的話,差不多也是菩提了,世人都太會了。會是會攏,諸入是六入,諸入都不會攏,像是眼睛看外界,見而不見就是不會,耳朵聽聲音,聽而不聽是不會,那就是出離了。

    「不合是菩提,離煩惱習故。」「合」與「會」不同,不合是不黏着。例如我們看到一個人就氣,那你是又會又合了。你看到人如夢如幻,不配合攏來,就是有出離感,解脫了。於一切法不黏着就是菩提,離一切煩惱習氣的緣故。

    你對境無心,就是不會也不會,但怎麼樣可以修持到對境無心呢?

    煩惱不單是痛苦,你看見一件事快活,這快活就是煩惱,你覺得舒服也是種煩惱。

    擾亂你的叫做煩,使你困惑的叫做惱。

    世間一切事都是煩惱,沒有一件事是不擾亂、不困惑的,眾生習氣又偏偏喜歡找煩惱。

    我們有人不找煩惱的,工作完了就回家看書讀經,很好吧?還是自找煩惱!同我一樣,看什麼書讀什麼經?不是本來清淨嗎?你說這一切我都不要,只學佛,還是煩惱!

    你沒有成佛之前都煩惱死了,所以離一切煩惱習氣,徹底離開了,就畢竟菩提。菩提是沒有一個地方的,不像外道說道在肚臍,這個竅那個竅。菩提道無所不在,沒有形相。

    假名是菩提,中國話說得道也是假名,名字是空的,不要被它困惑住。

    現在聽《維摩詰經》,我們自己就是聽眾,自己也在欣賞這部經書,再過一段講完了。一切是如夢如幻,都在變化中,沒有一個實在的。你懂了就悟道了。

    我們學道常常求個清淨,你以為打坐就清淨了嗎?其實你亂得不得了,又想數息,又想結手印,又想念阿彌陀佛,你看多亂啊!真正靜了就什麼都沒有,本來空,也黏不住了。不散亂就是菩提,永遠在清淨中。


    「善寂是菩提,性清淨故。」善於寂滅,寂滅比淨還要進一步,本來寂滅就是菩提,自性本來清淨嘛!

    「無取是菩提,離攀緣故。」取就是執着,我們做人一輩子沒有哪一點不想抓住的,都想取得,都想屬於我。乃至朋友不和你講話你就痛苦,因為去不得了。你的東西不見了就痛苦,因為取不得了。取是十二因緣的一種,取是最麻煩的。

    蘇東坡自以為悟道了,一切無取,《赤壁賦》裏他還是要取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自以為什麼都不要,你看已經取了,已經被眼前的境界吸引住了。

    十二因緣都是在攀緣,人生都在攀緣,離開攀緣就無所取,就是菩提。

    「無異是菩提,諸法等故。」「異」就是變化,我們心理都有個變異,認為佛堂才有佛,鬧區就沒有,山林才有道,廁所就無道。

    這都是心念在變異,心念一清淨就無往不至。所以不變異就是菩提大道,一切法平等故。

    「無比是菩提,無可喻故。」一切法沒有可比喻的,比量境界都不是,只要當下即是就是現量。

    「微妙是菩提,諸法難知故。」最後,總而言之,道微妙到不可思議,當下即是。

    你只有證到菩提,才可以徹底了解,一通百通,否則你用世間的心量是永遠無法求知的。

    你們看這一大段,難怪維摩居士叫作辯才無礙,抓住一個題目嘩啦嘩啦說下來,這還沒說完呢!他算客氣了,要是佛來說的話,還要說下去。

    佛在《華嚴經》上說個不停,說得你暈頭轉向,維摩居士還只提了一點。

    維摩居士雖然講了那麼多,我們可以用兩句話歸納:「無往,無處」,菩提大道當下即是,是也不是,不是也是。這個菩提你到哪裏去找啊?

    「世尊!維摩詰說是法時,二百天子,得無生法忍,故我不忍詣彼問疾。」彌勒菩薩報告到這裏,告訴佛說,維摩居士說了這一番話的時候,當場就有二百位天人悟道了,所以我沒資格代表你去探病。

    彌勒菩薩這一段,為什麼講菩提講了這麼多?

    因為彌勒菩薩他們本來是同學,佛因為比彌勒菩薩精進,所以先成了佛。

    佛給彌勒菩薩授記,來生當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成佛。

    彌勒菩薩難道沒有悟嗎?當然他悟了。

    但是他最後一點尾巴脫不掉,在哪裏?

    就是沒證得菩提,當下成佛。

    什麼是菩提?現在告訴大家,哪裏不是菩提?

    一切都是菩提,世間法沒有哪一點不是菩提,只要當下能夠悟了就是。

    所以《維摩詰經》可以研究,也可以不研究。研究而不好好修持的人容易起狂心,以為道理懂了就對了,我再告訴你們一次,只懂道理是沒有用的。下一個是迦旃延,他也推辭了。迦旃延也是佛弟子當中學習小乘佛法的講師級的人物。

    所以者何?憶念昔者,佛為諸比丘略說法要,我即於後敷演其義,謂無常義、苦義、空義、無我義、寂滅義。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迦旃延!無以生滅心行,說實相法。無常、苦、空、無我是根本的佛法,尤其是小乘佛法的基礎所在。無常,簡單的講就是不會永恆的,會變去的。苦是說沒有真正快樂,人世把輕微的痛苦當作快樂,因為受苦慣了,偶爾給你減輕一些苦的壓力,就高興了。

    迦旃延回憶有一次,佛給比丘們講了小乘法的基礎,其後他就替比丘們演繹自己的心得。不料維摩居士到來,指責迦旃延是在用凡夫的生滅心,給比丘們說法。思想、理論、學問都是生滅心,一個念頭接着一個,思想生了隨即又滅了。

    《禮記》中的《學記》也提到;「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文章典故知識儘管淵博,沒有真正自己悟道的見解,還不夠格做人師。

    這裏維摩居士說,迦旃延還沒有悟到實相般若,也就是最高智慧。

    實相就是無相,所以般若無知,如果還有一個智慧境界存在,就不算。比方真正最高學問的人,常覺得自己沒有學問。乃至到了文字一字不識之境,沒有了文字相,如上文維摩居士對須菩提說;「智者不着文字文字性離,無有文字,是則解脫。對目犍連說;法無名字,言語斷故。」

    釋迦牟尼佛三十一歲悟道之後,先說的法是小乘的無常、苦、空、不淨、無我、寂滅,度人無數,證得阿羅漢果,這些都記錄在中文翻譯的《四阿含經》中,有憑有據。為什麼佛到了八十一歲臨終前所講的《涅槃經》,卻提出常、樂、我、淨?

    佛學講無常,萬物不會永恆存在,是對現象而言。中國《易經》講變化,萬物萬事無時無地不在變化,講的是原則;所以通其變者是聖人,凡夫為其所變。用我們上課作比方,所講的每一句話,一生一滅都過去了,的確是無常。是真無常嗎?

    我們能知之性卻常在,不隨時間過去蒼老死亡。昨天的事是過去了,但是我今天知道昨天的事過去了的這個,是不變的。所以維摩居士說「諸法畢竟不生不滅」,生滅只是現象,你不要拿着雞毛當令箭。

    你看了一本書或懂了什麼道理,這不是感覺狀態。但感覺狀態的舒服、高興、快樂都是由心理引起的感受,是唯心所造,唯識所生,這個一剎那的作用其體性是空的,也是生滅作用。

    大家若被我罵是神經病,一定生氣。其實這一句話講過就過去了,你生氣是自生氣。你打坐要求空就是個傻瓜,你空得了嗎?空是它來空你,你是空不了它的。你不求有也不求空才空,諸法究竟無所有嘛!

    好久以前我為這個題目作了一次演講,就感嘆為什麼這許多人要為「我」、「無我」爭辯不已。

    什麼是無我?是佛的方便佛法,做人做事必須處處要有我,例如寫文章無我是寫不好的。有我中間就是無我,是證入形而上時,放棄了我見,才達到無我。

    其實無我才是個大我,這個我與無我是不二的,就是一。

    這個不二就是佛教文學的妙用。《金剛經》講無我多加一個相字,無我相,要你不着相,不要被現象所騙。

    你把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個意思參通了,不二法門就懂了。

    什麼是涅盤?不生也不死,不來也不去,不空也不有,本來清淨,所以自性本來就是涅盤。

    一切法本來都是無生,但不說絕對,一說絕對就落入相對了,這個絕對是沒有的。這是佛法的邏輯,法本不然,你不能說它是肯定還是否定。本來沒有生過,所以現在也沒有滅去,這樣叫做寂滅。

    聽了維摩居士的說法,所有當場的比丘都得到解脫了。所以迦旃延也說沒資格代表佛去探病。

    你看,佛所培養出來的弟子,一個個都吃了維摩居士的悶棍,實在對佛是一件不光彩的事。為什麼會這樣呢?這是個話頭了。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www.dubiqu.com。筆神閣手機版閱讀網址:



9025章 無一不是相(1)  
相關:    三國:某乃岳飛,開局助丞相鎮守  重生七零:知青在北大荒  大明:穿越崇禎帝,開局一根繩  妖孽下山,五位師姐超寵我  
(快捷鍵←)上一章 ↓返回最新章節↓ 下一章 (快捷鍵→)
 
版權聲明: 飛速中文網落難情緣9025章 無一不是相(1)所有小說、電子書均由會員發表或從網絡轉載,如果您發現有任何侵犯您版權的情況,請立即和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作相關處理,聯繫郵箱請見首頁底部。
最新小說地圖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32s 4.0336MB

搜"落難情緣"
360搜"落難情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