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品是佛的出家弟子五百羅漢,這一品輪到了佛的大乘弟子大菩薩們。
於是佛告彌勒菩薩: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彌勒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為兜率天王及其眷屬,說不退轉地之行。
在家眾的首座彌勒菩薩,是繼承釋迦牟尼佛的佛位,下一次到這個世界成佛,稱彌勒佛。
有一部經叫《彌勒下生經》,中國的外道如***等,都假借這部經,號稱彌勒佛快要來了。
其實彌勒下生還早得很呢!彌勒佛不是大肚子啊!那是他的化身,他涅盤後大家才曉得他是彌勒化身,所以中國後來造彌勒佛的像,其實是布袋和尚的像。
彌勒菩薩的本像,同觀世音菩薩一樣,非常莊嚴。
他現在在哪裏呢?在兜率天當天王,在那裏享福。那兒有個彌勒內院,就是禪堂,是清修的地方。
釋迦牟尼佛當時也是如此,每一個佛一生補處,在來到這個世界成佛的前一生,是在六欲天中作天主。
男女飲食同我們一樣,享受是很嚴重的,但在這個中間能夠自己超脫,這就是菩薩的境界。
彌勒佛在兜率天說法,無着菩薩夜裏入定,去聽法作記錄,早晨出定把記錄整理好,就成了《瑜伽師地論》。有許多出家法師和居士們發願,不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而是根據《彌勒下生經》,發願往生彌勒內院,隨彌勒佛下生人間,在他手下當場悟道,這叫做「螞蝗叮到鷺鷥腳,你上天來我上天。例如近代太虛法師帶領的弟子,都是發願往生兜率天,不過這兩邊都要一心不亂,這也是先決條件。
現在佛要彌勒菩薩替他去探維摩居士的病,彌勒菩薩也不敢去,他說,因為彌勒菩薩前一生在天中心的兜率天裏,為天王和他的眷屬,就是天兵天將們,因為他們說第八地菩薩境界,就是不動地,不退轉就是《阿彌陀經》上講的阿鞞跋致。
修道到了第八不動地以上,才不會退轉,第七地之前的菩薩都還是會倒退的,就是會墮落的。
到了第八地的菩薩,住胎出胎還有一點把握,要到十地以上菩薩,住胎出胎就不迷了。否則,即使是大阿羅漢,住胎出胎都有隔陰之迷。
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彌勒!世尊授仁者記,一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用何生得受記乎?過去耶?未來耶?現在耶?若過去生,過去生已滅;若未來生,未來生未至;若現在生,現在生無住。
彌勒菩薩正在兜率天說法時,維摩居士來了。
對彌勒菩薩說,彌勒,據說釋迦牟尼佛當時給你授記,盡此一生大徹大悟而證道,我問你,你用哪一生得釋迦牟尼佛受記呢?
授記是佛的規矩,跪着由佛摸着頭頂,宣說你來生會生在什麼時代,什麼地區,生在什麼家庭環境。
佛給彌勒授記,他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現在這一生是補處菩薩,當下一生再來到這個世界時,繼承釋迦牟尼佛的衣缽,登上佛位,那時候天下太平,人的壽命為八萬四千歲。
所以彌勒佛來的時候,是世界最幸福的時候,而釋迦牟尼佛來的時候,是世界最痛苦的時候。
因此我也說他二位是同參道友,但是彌勒佛做功德善事比釋迦牟尼佛偷懶一點,所以比他慢一步。
佛是難行能行,吃不了的苦我來吃,比較精進,所以先他一生成佛,是有這樣的一個故事。維摩居士問彌勒菩薩,你到底是用過去生,未來生,還是現在生來得佛受記呢?
如果你說是過去生,過去生已經過去了;是未來生的話,未來生還沒有來;如果是現在生的話,現在生也無從把握住。
因為正如佛對一些比丘說過,所謂人生的幾個階段:生、老、滅。這裏病不算了,病就是衰老的一個過程,人感冒一次就,胃痛一次也,哈哈大笑一次、哭一次也衰老一次,這些都是病。
生活四大威儀,實際上都是病,這個病算在這裏。
喜怒哀樂起心動念皆是病,是心病。
身體的苦痛或是身病,都會使你衰老,最後死亡。
生老病死在哪裏?注意!就在這一剎那,《莊子》講的「方生方死」也是這個道理。
當人生下來就是開始死亡的那一剎那,出娘胎的那個我已經死掉了,不是長大的那個我,今天的我不是昨天的那個我,今年的我不是去年的那個我,早就變了。
現代醫學說,一個人身上的細胞不斷老死又生出新的,新陳代謝,每十二年為一周期,全身細胞都換了。
我們自己覺得如生,其實也是如死。一切都是如夢如幻。
僧肇法師《物不遷論》說:「回也見新,交臂非故」,這是引用《莊子》裏孔子告訴顏回的道理。
兩人對面擦臂而過,就這一剎那,兩人都變去了,你已經不是剛才的你,我也不是剛才的我了,一切皆在生滅變化中。
所以生老只有一時,佛經所以不記時的,只有一時,沒有過去,沒有未來。
過去的已經過去了,未來的還沒有來,都了不可得;現在的事說現在就過去了,也了不可得。
如佛所說,比丘!汝今實時亦生亦老亦滅。若以無生得受記者,無生即是正位,於正位中,亦無受記,亦無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曾對比丘說,你的生、老、滅都在這一念、這一剎那,沒有過去、現在、未來。
假如懂得這個,悟了這個就叫悟道。
所以禪宗不是道理懂了,是要證到那個境界,得無生法忍,當下生而不生,滅而不滅,現在就是,哪裏去找得到?現在是什麼?現在是一念轉空,不要你去空它的,你造出來一個空,是第六意識境界。
是它來空你的,你想停留也停留不住,過去不可留,未來還沒來,一來變現在,現在也不可留。
所以本空,不要你去空它,本來空你的。
懂了這個,可以得無生法,懂了無生法,才真可以得到佛菩薩的授記。
無生法是真正學佛的正位,不得無生法,你一切的修持都沒有入正位。
所以菩薩在正位中,也無所謂受記,也無所謂得到了什麼大徹大悟。
我上午講藏密的方法,把佛像都壓在下面去了,這是什麼道理?
是表法,破了人的法執,不但無我執,也沒有法執;有一個佛,有一個法在,你還沒有真解脫。
真正得到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了大徹大悟無上正等正覺,是沒有覺得自己是悟了的。
覺得自己已經大徹大悟了,他就已經有了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因為無我相也就無所得。
維摩居士講了這個道理,然後問彌勒菩薩:你,據說是得了釋迦牟尼佛的授記,你拿什麼來受記的啊?
這個問題真是雞蛋裏挑骨頭!真是莫名其妙,很簡單嘛!佛明明告訴他是下一生,卻偏要問受一生計乎?大家看文字好像很容易,你想想看容易懂嗎?不容易!我們不要說前生後世的事情,太麻煩。在座各位現在在聽經,你知道自己現在聽經的這個心,是昨天的,明天的,還是現在的?還是過去的,是將來的?想想看。
在座的各位都有相當的閱歷,你這些閱歷,是當初媽媽生你下來所帶的那一點呢?還是後來加上許多?從你有記憶到現在這麼多的學問,又懂了吃素、拜佛、念咒子、結手印,現在有了這些本事的心靈,和你剛懂事時的心靈,是一個還是兩個?說說看。
佛在《楞嚴經》上為波斯匿王講八還辨見,佛問波斯匿王幾歲了。
王說:「六十二了。」
佛問:!你是幾歲才看到恆河的水?「
王說:「記得是二歲時,母親帶我去拜祭時看到的。」
佛說:「你現在六十二歲,由小孩變成壯年,又變成老年,雖然你的外形轉變那麼大,且不管眼睛老花,但你看恆河的水,那個能看的,同二歲時能看的是不是一個?」
王說:「當然是一個。」
佛說:「能見之性沒有因年齡而有差別,見性是常在的。」
所以,你現在能思想能記憶的心,這一念,它沒有時間、沒有空間的啊!要把握這個道理。
同樣的事情,不同的說法,維摩居士問彌勒菩薩,你是一生受記嗎?換句話說,你受記是下一生嗎?
真的有過去有現在有未來嗎?
過去現在未來,昨天今天明天,是人因為物理世界晝夜的不同,自己劃分出來的。
你昨天知道肚子餓了吃飯,今天也知道,明天也知道,這個能知沒有時間,沒有前生後世,緣起緣空也。
大家現在活着覺得自己是生,實際上是假的,假有之生!
世間有偶然暫時的存在,縱然活到一百歲,這一百年從宇宙的觀點來看,一彈指就過去了。
我們活了幾十歲的人,回想自己年輕的時候,好像就是昨天一樣。
我們走路去某個遠方,向前看覺得還有很遠,等走過去了,再回頭看,非常短,對不對?
人生就是這個道理,走過了幾十年,回頭一看,非常快,所以年輕人看前面,覺得前途茫茫,而老年人回頭看卻覺得很短嘛!
所以我們活着,不管是前看後看,一切皆空,都是偶然暫時的存在。
維摩居士這裏講「如生」、「如滅」,要特別注意,我們活着是好像活着,那個真我在哪裏?你始終沒有把握到,那麼這一生就都是假的,不是你的。
那麼死了是真死了嗎?也不是的,因為如此。如生也如滅,如去也如來,所以叫如來,也就是自性。
如來這個翻譯很妙,也可以說來如,好像來了,無所從來也無所從去。
釋迦牟尼佛好像現在不在這個世界上,走了嗎?沒有,無所去,無所不在叫如來。
另外一個高明的翻譯是真如,真如並不是有個真,好像真的,也沒有假的。
再說張柬之坐在禪堂一角,一副閉目養神狀,靜心聽着這個外來和尚——釋如,滔滔不絕說了大半天《維摩詰經》,禁不住嘴角向上微微翹動了一下,心裏話:「真箇是,外來的和尚好念經啊!」
張柬之這一細微動作,恰好被一定看到了。只見一定禪師如炬的目光向張柬之巡梭了一下,把聲音壓到最低,悄悄地問「施主剛才在?」
張柬之微睜雙目,向着釋如,「我是說,外來的和尚好念經。」
張柬之的話里蘊藏着的凜冽禪機,一定分明感受到了眼前的這位施主,學識、閱歷等不在他和釋如之下,敬佩地向張柬之點了點頭。
一定禪師一口氣說完禪宗文化的有用之所在後,臉上露出一絲得意的神色。須知道,上述他所說的禪宗文化,這可是他披瀝十載的嘔心瀝血之作啊!他正待徵詢張柬之的意見,不料猛地聽到門外一陣叫「好」聲。
釋如講得正濃,竟然沒有發現一定和張柬之剛才的舉動,只見他晃頭晃腦地,維摩居士接着說,當下即是,如沒有生過。
如沒有死。就是大家現在坐着,我講,你聽,如生如滅,前一句話過了已經沒有了,空了。你說空了嗎?再說,還有,你還是會聽見。但是此中能聽之性不生不滅,緣起性空。要在這個地方體會,那你可以學佛了,可以參禪了。
一切眾生皆如此,眾生還求什麼了生死?本來就無生無滅可言。
師敲桌面一下咚的一下就得定,這就是如如不動,要注意!就是這一刻,誰叫你動啊?可惜你又錯過了,還好像是,哼!也是如此!再叫你就不是了。
這就是如的道理,所以一切眾生皆如也。
眾生覺得都活着,好像這宇宙中有這一段,有那麼多人經過好像好多人都來過這個世界,也都過去了。
不動不搖,求的造的如如不動,它本來是不動而如如,好像來了而沒有來,你活了二三十年,覺得只像是昨天的事,一切諸法皆如昨夢,皆了不可得。
觀世音菩薩、孔子、耶穌、釋迦牟尼佛一切聖賢亦如也,好像來過了,在哪裏呢?如去亦如來。
就是彌勒你也如此,你覺得存在嗎?只像水上浮萍飄一下,在歷史宇宙中一彈指就過去了。
如果彌勒你受記了,未來成佛,我告訴你,一切眾生也應該受記,也都成佛!
如果我是彌勒,就會反駁維摩居士說,「這當然如此!十方三世佛早就給眾生授記了,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嘛!」
維摩居士繼續說,「所以者何?」什麼理由?
「夫如者,不二不異。」你看他專門在「如」上面做文章。
什麼叫如?不二法門,不二就是一,不異就是沒有變,沒有二樣。
如來的「如」字你懂了,幾萬年的宇宙就是一時,沒有時間空間的差別。
你今天證得菩提了,就同過去佛未來佛一樣,等無差別,他悟的是這個,你悟的也是這個。
如果彌勒你大徹大悟了,一切眾生也應該都大徹大悟,個個是佛。
「所以者何?」什麼理由?
「一切眾生,即菩提相。」
菩提不是你串成念珠的菩提子,菩提者覺悟也。
我們本身就是大徹大悟,就是道,但是道的相分,不是見分,所以有各人不同的相貌,都是道變出來的現象。
能變一切相貌的是菩提自性,但誰也沒有迷過,哪一個不悟啊!哼!可惜你彌勒不悟。
這好像當年有和尚問我為什麼不出家,我說我從來也沒入過家,從哪裏出啊?一出一入只是眾生自己的分別而已。如果彌勒你將來得了涅盤,一切眾生同你一樣,也可以得涅盤。
注意哦!真正佛法在哪裏?涅盤是這個道的果,你現在正在涅盤中而不知啊!一念不生全體現,萬念皆生也全體現,現有的現量境就是這一點境。
一切眾生從出生到現在,本來是不生不死的在寂滅中,哪裏還要求一個涅盤滅度呢?學佛求道最後的果位是證得涅盤。
涅盤很難翻譯正確,所以不翻,普通解釋成圓寂、滅度或寂滅都不全對,都只是片面的。譬如極樂世界,極樂、光明、清淨也都是涅盤境界。
涅盤是本來清淨,本來至善至美不生不滅的,其中包括的意義太多了。
如果翻成中文的圓寂、滅度或寂滅,結果我們就把人死掉,當作涅盤。
死是生死,不算涅盤。人死了,自性沒有死啊!《心經》上說:「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就是涅盤。
維摩居士就罵彌勒,你在這裏給天人說什麼法啊!真正的佛法不可說不可說,個個都是佛,你不要在這裏誘騙天人了,你勸他們發大乘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但是實在無心可發,一切眾生此心本是大乘心,心性之體本來不生不滅,哪有退掉道心的人?但是我補充一點,他這是講心性的體,至於我們這些眾生,並沒有證得心性之體的,就不要吹了。
發心是佛教的名詞,悟道了才真叫發心,是發明心地,不是叫你出兩個錢,那個是發的出錢心。
真正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發明自己的心地,是明心見性,大徹大悟。
講到這裏,我特別要插進來一個話題,人們平常學習或是聽修證方面的課程,像是禪觀、唯識,這些修證成佛的功夫是如此之難,為什麼《維摩詰經》說得那麼容易,大家也覺得一看就懂了?
首先要注意這個問題,不然都搞錯了。
《維摩詰經》所講的都是第一義,用現代話講,是形而上道最高的一種,等於是禪宗所講的頓悟成佛法門。
在這部經里,佛的十大弟子,都已成就了阿羅漢果位的,他們還都受維摩居士的訓斥,挨了罵,道理在哪裏?是見地的問題。
我們學佛有見惑和思惑的問題,思惑是思想的結使,是障礙迷惑我們的,有貪、嗔、痴、慢、疑。這種心理和生理上的障礙是靠做功夫修持,漸修而斷的。
見惑有身見、邊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邪見,就是見解上、理上不透徹,不是修所能斷的,是要靠慧來斷。
不是你功夫修得好,佛念了多少,打坐坐了一萬劫,只有智慧、見地不到,是沒有用的,所以見思二惑怎麼才能斷除,要搞清楚。
有的人功夫修得很好,學佛也學得很誠懇,都很對,但是不能算他悟了,因為見惑沒有斷,智慧沒有成就,就不可能證到菩提。
思惑靠修所斷的,雖然有功德有善行有禪定。
縱然修到四禪八定,境界之好,當然是很不簡單了,但是並未究竟超越三界;再進一層來說,修到現生小乘阿羅漢入滅盡定,幾乎是超出了三界,但還非究竟,最後還要迴轉過來,回身向大乘再學。
所以大乘的經典,像《金剛經》《楞嚴經》《法華經》《維摩詰經》《華嚴經》等等,多半的記載是偏向於見地方面的事。見地要高是可以,但我們是根本還沒有登地,一點修持成就也沒有的凡夫,就是所謂博地的凡夫。
地就好像是一層一層的樓,要想進入菩薩地,聽了這個佛法很簡單,好像都理解了,然而思惑的貪、嗔、痴、慢、疑結使根根,一點沒動搖,那是一點用都沒有,依舊在六道輪迴打滾。
甚至更慘的,有狂見而沒有真修持,見所斷的沒有到,不要談修所斷。
即使你三藏十二部都背得出,生死來的時候也抵不住!那種四大分離的痛苦,你沒有修持是毫無辦法的。
我年輕的時候也自以為都懂了,慢慢曉得嚴重就不敢狂妄了。我用自己吃過苦頭的經驗教訓你們,要求證到了,才是真懂,你思想理解到了沒用的。
《維摩詰經》是對已經有成就者在見地上的呵斥,要特別注意到這一點,否則也不用講這本經了。
學佛的人,曉得悟道成佛是如此之難,不如走個快捷方式,好好念佛去。
念南無阿彌陀佛往生極樂世界,免得自己在輪迴中迷了路。
到極樂世界並不是成佛了,是好好去留學,在那個環境有諸佛菩薩隨時講法,也不要交學費,也無需風吹雨打,多好多方便。
這個問題一定要搞清楚,否則聽了《維摩詰經》只有壞處沒有好處!
學禪的人離不開《維摩詰經》,但是,多少學禪的人,修持不到家的,最後還是要入輪迴。
我特別提出這一點,要注意!
維摩居士告訴彌勒菩薩,你教化別人應該曉得教育路線,你要教他們舍離心理意識的分別心,之見,什麼是?
我們大家總認為自己是凡夫,那個菩提道是不可想像的,不知哪一天才能見到那個東西,好像窮人想得寶,一直苦到老,也沒看見個寶。
寶在哪兒啊?寶在你自己那裏,並沒有掉,個個都有寶的。
《法華經》比喻為「貧子衣中之珠」,我們的自性菩提大道寶就在我們這件衣服里,不是身上穿的衣服,是媽媽給我們的這個皮囊里。
妄念與菩提本來是一體之兩面,所以維摩居士說要舍於分別菩提之見,當下即是菩提。
煩惱即菩提,你一念放下煩惱,煩惱就變清涼了。
知道自己在起心動念不對了,這一知就是菩提。
我要打你了,手舉起來了,心裏想,不對,手就放下來了,這一知就是菩提。所以菩提在「舍於分別菩提之見」。
這裏是關鍵之處,你打坐時閒着眼睛在那裏,禪宗祖師罵你是在鬼窟里做活計!你感到黑洞洞的,沒有念頭,晃啊晃的,很清淨,嗯,自己大概差不多了。
我看是差不多該死了!那都是分別心意識境界,都在身體裏找到。
維摩居士說,「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在身體上。
那你說我都不管身體了,搞氣脈守竅是外道,我不是外道,那你是哪一道?
內道還是食道?他又說「不可以心得」,這一下完了,在哪裏啊?
維摩居士留了一手,說了一半,他說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
我給他補充另一半:菩提也不離身,也不離心,都不在也都在。下文來了,一大堆,這才告訴你菩提是無所不在的。
「寂滅是菩提,滅諸相故。」這話沒有錯,我們身是相,心也是相,物質世界無一不是相。
我們的心不跟着外面現象走,當下就清淨,清淨就寂滅,寂滅就是菩提。
《楞嚴經》說:「狂心若歇,歇即菩提」,哪一個人肯狂心頓歇呢?你說,我狂心歇了,一心只想修佛。這修佛的心還是狂心,狂得還更厲害,一切心都是狂心。歇是人休息,一切放下,歇就是菩提。
「不觀是菩提,離諸緣故。」你說我打起坐來一片光,有時氣在背上轉,這都是你的意識在觀察。放下就是,不觀是菩提,菩提大道沒有一切緣慮之心。
「不行是菩提,無憶念故。」不行不是不走路,行是五蘊的那個行。
像你們打坐都在憶念,在想昨天那個境界怎麼了?我現在是不是到了老師說的初禪邊上了?都在憶念佛經的道理,不是在回想就是在妄念。
何以我們清淨不了?因為行蘊空不了,你想空它空不了。所以叫你們要研究唯識二十四種心不相應行法,那個動、勢、時間,你想空它也空不了,這些屬於行蘊。譬如你打坐時再清淨,你的血脈還在流通,心臟並沒有停下來,那是肉體上行蘊的作用。
五蘊皆空談何容易啊!所以說「不行」,行蘊清淨了,才是菩提。
「斷是菩提,舍諸見故。」小乘法門告訴我們斷惑證真,就是斷見惑思惑,思想觀念上有任何一點懷疑都要把它斷了,貪嗔痴慢疑都要斷。
斷惑證到真如,得道了。你看,《金剛經》的另一個名稱是《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就是能斷,且斷了。
你說你出家很多年了,一切都切斷了,談何容易啊!念念之間念念斷,斷就是放下,就是菩提。「舍諸見」就是一切主觀成見都沒有了。
「離是菩提,離諸妄想故。」為什麼講離,離什麼?真正學佛的人先要發出離心。
出離什麼地方?出離三界,是跳出塵網之心,如果連出離心都沒有發起,還自稱在學佛,那就是自欺欺人。
真正發起出離心的人,平常是不起任何妄想的。譬如有人出家了,對燈紅酒綠沒有任何留戀了,但是還喜歡山水風景,雖然風景清淨,這仍然是着迷,一念有情已經被捆縛住了。
愛清淨同愛燈紅酒綠一樣是愛,一有愛念就被黏住了。你說我什麼都不要了,就想住房子。
你還有廟子的觀念就應該丟掉了,哪裏不是廟子啊?有些人抱怨沒有地方打坐,我告訴你,廁所里都可以打坐,我有一段時間環境不好,只有一張辦公桌,寫東西在桌上,要打坐時把書搬開坐上去,吃飯也在這桌上,哪裏不可以打坐?再連辦公桌都沒有了,你站着總可以吧?非坐着才能證菩提嗎?你不能發起出離心,對世間有分別,這樣是離塵嗎?那樣是沒有跳出,就不行。一念出離,哪個地方不可以坐,不可以入定?
「障是菩提,障諸願故。」障礙就是菩提,為什麼呢?你把一切的願、一切的欲求都擋開了,當下即是菩提。
「不入是菩提,無貪着故。」六根也叫作六入,人隨時都由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進入清淨,能一切處不入就證得菩提了,因為於一切處不貪。「順是菩提,順於如故。」順道而行,自然而然進去了,一切處一切時皆是如來。剛才講,你哪裏不能打坐、不能入定?要如如不動,一切處皆如。
「住是菩提,住法性故。」當下即是就是住,說放下就放下,一念切斷,就是菩提,自性本空,你不要去空它,它來空你。
「至是菩提,至實際故。」「至」是到,「實際」是本體,佛學叫實際。哪裏是本體?意念到了就是,本體還另外有個體嗎?就在你這裏,當下就是實際。
「不二是菩提,離意法故。」我們普通人都把佛法當出世法,與世間法是兩樣,其實是一樣。
不二就是一。你以為修道才會有道,不修就沒道,那是二。道既然不生不滅,你修它也有,不修也是有的,修與不修都是你意識思想上的差別。所以你能離開意識的法則,就是不二法門,處處都是道。
「等是菩提,等虛空故。」你能懂了一切平等,自己的本性同虛空一樣相等,不是你去修到虛空,虛空定本空的,所以平等。
「無為是菩提,無生住滅故。」一切法本來都是無為,本來無生無住也無滅,你不要去找一個「生住滅」的觀念。
「知是菩提,了眾生心行故。」我現在講話,你聽了知道了,懂了,這一知就是道,就是菩提。所謂知了,一知道就了,了了眾生的心行。我們心理的行為,是非善惡都自己知或不知。
老子也講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夠知人,了解別人,算是有點智慧,但是不算是明白人,能夠自知才算真是個明白人。
世上明白人難找,都不自知,可是看別人卻都清楚得很。最可憐的是人人苦不自知,總覺得自己了不起。
「不會是菩提,諸入不會故。」你真什麼都不會的話,差不多也是菩提了,世人都太會了。會是會攏,諸入是六入,諸入都不會攏,像是眼睛看外界,見而不見就是不會,耳朵聽聲音,聽而不聽是不會,那就是出離了。
「不合是菩提,離煩惱習故。」「合」與「會」不同,不合是不黏着。例如我們看到一個人就氣,那你是又會又合了。你看到人如夢如幻,不配合攏來,就是有出離感,解脫了。於一切法不黏着就是菩提,離一切煩惱習氣的緣故。
你對境無心,就是不會也不合,但怎麼樣可以修持到對境無心呢?
煩惱不單是痛苦,你看見一件事快活,這快活就是煩惱,你覺得舒服也是種煩惱。
擾亂你的叫做煩,使你困惑的叫做惱。
世間一切事都是煩惱,沒有一件事是不擾亂、不困惑的,眾生習氣又偏偏喜歡找煩惱。
我們有人不找煩惱的,工作完了就回家看書讀經,很好吧?還是自找煩惱!同我一樣,看什麼書讀什麼經?不是本來清淨嗎?你說這一切我都不要,只學佛,還是煩惱!
你沒有成佛之前都煩惱死了,所以離一切煩惱習氣,徹底離開了,就畢竟菩提。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www.dubiqu.com。筆神閣手機版閱讀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