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柬之、杜甫和杜位虔誠地在六祖殿前上了三炷香,行了個「三跪九叩」大禮,起來後,題寫在六祖紀念堂的那一幅映入眼帘,置身於此,杜甫和杜位完全忘記了連日來一路的風塵,快慰之感油然而生,快步前去,駐足欣賞。但見——
圍場門口聯:
聖地一花開六葉
門庭三寶朝萬年
大門口聯:
新州毓秀
聖地鼎名
佛殿柱聯:
米熟悟三更,言真得度行佛道
風幡傳六代,色空無物繼禪宗
南門聯:
修德見性登彼岸
徹覺明心達禪堂
北門聯:
北場香火送仙客
門內燈光迎禪賓
觀音殿柱聯:
慈航普渡,風調雨順開泰運
佛地生輝,物阜民豐建宏圖
六祖父母聯:
禪宗承六代
佛法耀雙親
二月初七、八賀誕吹棚聯:
聖地禪宗誕二月
普天善信聆八音
八月初二、三賀誕吹棚聯:
禪宗悟道承六代
善信賀誕聆八音
賀誕門樓柱聯:
佛地鍾靈,男女歡欣拜佛祖
誕期吉慶,老少康樂敬禪師
惠能故居紀念堂對聯:
庭外雙鶴呈瑞氣
堂前百花馥芬香
一子流芳百世
雙親享祀萬年
題刻在殿內的六十副對聯,在紅燭青燈和陽光的映照下,顯得典雅古樸又悠遠孤寂,仿佛在靜靜地向世人訴說禪宗六祖的故事。
站在六祖紀念堂中,張柬之、杜甫和杜位有如徜徉於博大精深的禪宗文化長河洗滌心靈。
如果說六祖紀念堂中那六十副對聯彰顯着禪宗文化的悠久厚重,那麼六祖紀念堂旁邊那一株披紅掛綠的荔枝就是六祖惠能對新州子民的恩賜與念想。
張柬之、杜甫和杜位在六祖紀念堂中欣賞完對聯出來,行到紀念堂旁邊那株荔枝樹下停了下來,杜甫和杜位剛想與張柬之道別,不料一陣清風吹來,直吹得掛滿枝頭的荔枝搖搖擺擺,仿佛在向他們揮手道別。
隨着清風吹過,樹上掉下了三顆熟透的鮮血荔枝,剛巧掉在他們的衣袋裏,好像六祖惠能在臨別贈荔。
張柬之、杜甫和杜位正在暗暗稱奇之際,只見一個老和尚走上前來施禮,雙手合十:「施主有禮,請受老衲一拜。」
張柬之、杜甫和杜位雙手合十,還禮道:「大師有禮。」
禮畢,那個老和尚道:「三位果真是貴客,剛才樹上降下聖果,正好印證了老納的猜測。」
張柬之、杜甫和杜位有點愕然,不解其意,張柬之開口道;「大師,此話怎解?」
老和尚上下打量着張柬之、杜甫和杜位,不時地點點頭,然後,望着那株枝繁葉茂,披紅掛綠的荔枝樹,向他們說起了這株荔枝樹的來歷:
惠能九歲那年,她娘親李氏為了使惠能有一個良好環境讀書,離家投奔到廣州他爹爹生前的好友文龍廣州刺史大人時,村里幾乎所有的鄉親都來送行。
惠能的舅舅自然也趕來了。他給小外甥帶來了一些偶然從深山裏摘到的罕見的野生荔枝,果大,肉厚,分外甘甜。惠能不肯獨自享用,就仨仨、倆倆地分給了所有的人。到最後,他手中僅僅剩下了一顆紅紅的荔枝。品嘗過野荔枝的人都回味無窮地咂着舌頭,說是從未吃過這麼鮮美的品種。惠能看了看手中的最後一顆荔枝,略微思考了一下,沒有將它吃到肚子裏,而是要把它種在院子裏。惠能的舅舅前來送行,他給小外甥帶來了一些偶然從深山裏摘到的罕見的野生荔枝。惠能不肯獨自享用,就仨仨、倆倆地分給了所有的人。到最後,他手中僅僅剩下了一顆紅紅的荔枝。品嘗過野荔枝的人都回味無窮地咂着舌頭,說是從未吃過這麼鮮美的品種。惠能看了看手中的最後一顆荔枝,略微思考了一下,沒有將它吃到肚子裏,而是要把它種在院子裏。
惠能舅舅說:「傻孩子,荔枝需要壓條才能繁殖,你這樣做是種不出來的。」
惠能問:「舅舅,你種過荔枝麼?」「沒有。我是聽老人們說,荔枝不能播種。」
「你沒試過,如何能肯定荔枝不能長出來?再說,既然這種荔枝很特別,很好吃,它肯定能生長出來。」
舅舅一愣:這個小外甥,腦瓜子裏的想法很玄妙。他看着惠能將荔枝埋進了泥土裏,說道:「惠能,就算這種荔枝能發芽,能長成大樹,能結上果實,你卻就要走了,也吃不上啦。」
惠能笑着說:「我吃不上,你們大家卻能品嘗啊。」
一年之後,小惠能播種的荔枝真的破土而出了。從此,嶺南人知道,荔枝繁殖,除了壓條、扦插之外,還能實生。六祖惠能親手種植的荔枝樹高達十八米,需三個大人才能合抱。這棵根深葉茂的荔枝樹,為鄉親們撐起了一片綠蔭。六祖惠能雖然離開了家鄉,但它年年碩果纍纍,澤潤後人
六祖惠能自從成了佛後,他童年在家鄉種下的這株荔枝樹,結出的果實在荔枝核上生出有幾個疤痕.像和尚頭受戒後頭上的痂痕一樣。後來荔枝幹枯了,但它生生不息,仍然在枯樹旁邊長出一株佛荔.在那荔枝核上同樣印有三個或六個數字不等的疤痕。直到現在仍然是枝繁葉茂地生長在六祖故居村邊。
老和尚講完這株荔枝樹的來歷後,虔誠地:「這株荔枝樹結出來的聖果,如果香客路經樹下,有幸得之,實乃與六祖有緣也。」
聽老和尚所講,張柬之、杜甫和杜位面露將信將疑之色。
為了消除他們的疑惑,老和尚摘了一把荔枝下來,一邊分給張柬之、杜甫和杜位,一邊說:「請品嘗荔枝,再看看核,是不是核上印有像和尚頭受戒後頭上的痂痕。」
張柬之、杜甫和杜位見老和尚誠意拳拳,卻之不恭,於是,剝開荔枝品嘗,只感到一股清香沁入心脾,異口同聲說:「清甜爽口,佳果也!」
待他們把荔枝核從嘴裏吐出來,拿在手裏一看,連聲稱奇——果然與老和尚所講的一樣,每顆荔枝核上,都印有像和尚頭受戒後頭上的痂痕!
張柬之、杜甫和杜位被那一個個帶有「佛」字圖形的神奇荔枝核所震撼了!至此,他們深信:是六祖托荔枝核顯靈,是惠能仍活在當下,護佑着家鄉的青山綠水,家鄉的鄉親
張柬之似詩人一般,對着手上那一顆帶有「佛」字圖形的荔枝核,充滿詩意地抒發情感:「這神奇的荔枝啊!分明是博大精深的禪宗文化的傳承之光,分明是禪宗六祖惠能護佑着故鄉子民吉祥如意、美滿幸福,這帶有『佛』字圖形的聖果核啊,分明是上天向世人透射出禪宗六祖惠能的博大胸懷和頂天立地、浩然長存的大氣」
正當張柬之懷着對禪宗六祖惠能的無限崇敬之情,展開想像的翅膀,盡情地對這神奇的荔枝核抒發出了滿腔情感後,頓覺心情舒暢,神采奕奕,一如當年進士及第一樣。
杜位在一旁拍手贊道:「張大大才思敏捷,出口成詩章,讓晚有幸領略宰相的詩文獨步天下的神韻和風采!」
杜甫正想美言幾句,不料被一個書生模樣的長者所打斷。
老和尚連忙向張柬之、杜甫和杜位介紹:這位是六祖惠能少年時好夥伴,姓文,名光飛,小時大家都叫他文仔,當年六祖惠能在龍山國恩寺圓寂後,曾託夢於他。
杜甫甚覺奇怪,向着文仔,忍不住問:「能不能說說這個夢?」
「好!」文仔說完後,向張柬之、杜甫和杜位講起了那晚的夢:
推開厚重的歷史之門,穿越時空,當年六祖惠能在龍山國恩寺圓寂託夢與眾鄉親的故事在六祖故里夏蘆村縈繞傳揚--
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八月初三那天,六祖惠能在新州龍山國恩寺圓寂的消息傳出,佛門弟子與平民布衣無不潸然淚下。廣州法性寺、韶州寶林寺兩處的官員與高僧星夜兼程,趕往新州,要把六祖惠能的真身帶回寺院裏供奉。
三處的人據理力爭,都說六祖惠能的「根」在自己處。
新州的官員與僧人叫得最響:新州是六祖惠能出生之地,又是他圓寂之處,作為人生的一個輪迴,生與滅的那條「根」理所當然在新州。
廣州的官員與僧人認為:六祖惠能是在法性寺的菩提樹下落髮受戒,正式遁入空門,按佛教的觀點,他的「根」應植在法性寺的菩提樹下。
韶州的官員與僧人則認為:六祖惠能在寶林寺大開法門,在曹溪創立了根基大業,登上了佛界的最高峰,實現了他的理想和抱負,按照佛理的推論,六祖惠能的根該是佛根,故此應在韶州曹溪的寶林寺。
三方各執一詞,相持不下,最後共同協商決定:在三坪村側面一個狀如佛形的山岡上,一起焚香禱告,香煙飄向哪個方向,六祖的真身就往哪裏送,看上天的意旨而行。
第二天夜晚,墨藍色的夜空清淨如洗,猶如一塊潔白無瑕的寶石。三地僧人、官員幾千人在這裏齊集。子時一到,年近百歲的寂空禪師把三炷長香點燃。只見得,縷縷淡藍色的煙靄,冉冉上升。
一陣風吹了過來,只見煙縷搖擺一陣之後,傾斜向着韶州曹溪那邊,約莫有一盞茶的工夫。
「好呀!」來自韶州的官員與高僧異口同聲地叫起來。
既然已有定約在先,此時也不能再反悔了。見六祖惠能的真身旁落他寺,新州國恩寺與廣州法性寺的僧人心中非常難受,新州國恩寺的僧人與官員更是慟哭不止,不肯放六祖惠能肉身往寶林寺。
說也奇怪,那天夜裏,文仔和鄉親們都各得了一夢,夢見六祖惠能坐在佛殿的蒲團上向他們說:「我是身在寶林心在家。」說完後留下一偈:
任從天下亂,此地永無憂。
任從天下旱,此地一半收。
第二天早上,村裏的鄉親們互相談起,大家竟然做着同一個夢,才知這既是天意,又是六祖惠能的心愿,只好焚香恭送六祖惠能肉身往韶州。
六祖惠能在龍山國恩寺圓寂當晚,文仔還夢見六祖惠能對他說:「你可以請位能工巧匠刻我身像,我是來去不定,身在寶林心在家,我會念念不忘眾鄉親。」
後來文仔按照六祖惠能對他的吩咐,請能工巧匠刻了六祖惠能身像,供奉在夏蘆村六祖惠能紀念堂。使寶林寺,夏盧村亦,相傳至今。正是:
原名本是楊寶塘,為息紛爭集此方。
香煙指明師去向,從始叫喚香燈崗。
由於六祖惠能託夢給夏盧村的父老和有識之士,村裏的婦女拍小孩睡覺時,都是這樣地唱着:乖乖、乖乖咯,鷓鴣鴣,擔水淋葫蘆,晤打郎村共夏盧,夏盧系我親孫仔,郎村系我親母舅,天下大亂唔使憂,天下大旱一半收。乖乖輪迴地唱着。
「夏盧村為什麼能出此偉人?」聽了文仔講述六祖惠能託夢經過,張柬之禁不住地問。
文仔遙望北方,回憶着說:「據前輩們傳說下來,那主要是惠能的爹爹盧行瑫葬了他父親盧彥興夫婦的骨骸在仙人頭上,再加上他飲食那口井水是仙人奶,所以生出惠能天賦聰慧。後來又有李國師指點,盧行瑫葬於龍山山岡那穴能出萬年香火的奇墳。至使惠能成為世界三十三代中國第六代佛教宗師」
文仔說完後,竟然在當朝大文豪杜甫前吟詩。也難怪,文仔足不出嶺南,未曾見過杜甫,故有此「班門弄斧」之舉。只見文仔搖頭擺腦,朗聲吟道:
夏日和風沁幽涼,盧溪秀水林飄香。
六代禪宗誕此地.祖傳佛義應上天。
故址滄桑偈恆在,居室重整瑞氣揚。
福祿因果隨德報,善信沾思樂禎祥。
文仔吟罷,又道:「我村自從建成六祖惠能故居以後,每年農曆二月初七開始,初八為正誕;八月初一開始,初三為正誕,都接受四方信眾的意見和要求,廣開水陸功德法會,吹喃賀誕,各方的善男信女都踴躍參加,香火不斷,祈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最後,文仔用一首七言詩歸納自小和他一起玩沙煲成長的好夥伴——六祖惠能的一生:
惠能降生夏盧村,得道皆是為兒孫;
弘法利生本作樂,揚善興民忙亦安;
壇經佛義留群覺,妙玄禪理喚良知:
功名利祿非所願,樂得香火萬年傳。
文仔說完後,捋了捋長須,眯着老花眼,雙手作了個揖,與老和尚和張柬之他們道別後離去了。
杜甫目送着文仔遠去的背影,感慨地發出了:「誰言嶺南出蠻子?今有幸一見,實乃謬誤也!」
在六祖惠能故居,張柬之、杜甫、杜位當朝三位名人,既品嘗了稀世聖果,又了解了許多禪宗六祖惠能的奧秘,也聆聽到了她的足音,更見證了她神奇那村莊之上,群山環抱之中的夏蘆村,菩提慧聲,青峰似畫,處處禪機,處處靈氣,風光無限,此情此景,怎不教人對偉人肅然起敬,頂禮膜拜!
張柬之感嘆道:「六祖惠能,真箇是頓悟成佛的砍柴人啊!」
杜甫道:「他識字不多,但他的語錄被尊稱為「經」——《壇經》,這是佛教除釋迦牟尼所說的語錄之外,唯一被稱作「經」的佛學著作。」
杜位望了望張柬之和杜甫,敬佩地:「他是一位樵夫,可是,像王維、白居易、柳宗元都對他佩服得五體投地,爭相投到他的後輩弟子門下,奉他為祖師也。」
張柬之更進一步,鞭辟入裏:「他是被人稱作『南蠻子』的編氓,然而,貴為女皇的武則天以及唐中宗數次下詔請他進宮,要禮拜他為國師,卻被他拒絕矣」
杜位:「據傳,他僅僅在寺院做了八個月的苦力,卻一躍成為禪宗第六代祖師!」
老和尚說:「他,就是惠能!也稱惠能。他出身貧寒、卻在24歲時,以行者之身,成就佛道,遭人追殺,被迫隱姓埋名十幾年」
張柬之向着老和尚,由衷地:「是他將達摩撒下的禪的種子培育成了參天大樹,並使之蔚然成林;是他實現了印度佛教中國化,玄學佛教生活化,貴族佛教平民化,都市佛教山林化,義理佛教實用化;是他對傳統佛教進行了重大改革,高揚「頓悟成佛」的大旗,風行草偃,不但使禪宗其他流派盡歸其宗,而且,他所創立的禪法,幾乎成了佛教的代名詞——所謂中國佛教,其特質在禪。其後,禪宗百花齊放,爭奇鬥豔,大師輩出,五家七宗相繼建立,開創了光耀千秋的輝煌局面。」
杜位:「他,惠能,其歷史影響之廣大,思想之深邃,可與「孔、孟」相媲美,堪與「老、莊」互比肩。」
杜甫道:「白居易對禪心空靈不理解,曾問興善寺惟寬禪師,『心中污濁不可有,清淨念頭也不能存留嗎?』興善寺惟寬禪師說,『金屑雖貴,入目成翳。』白居易再問,『什麼是禪?興善寺惟寬禪師再說,待到雪消後,自然春到來。』何等的啟迪哲思!」
張柬之道:「甫兄剛才提到『什麼是禪?』老夫也舉一二個例子聊以助興。」
接着,張柬之說了一例:
昔在朝聽說有一帝王出巡,君臨江邊,指着桅帆疊影、舳艫相繼的長江問:「這條江上有多少條船?」
鎮江金山寺方丈伸出兩根手指頭:「不多不少,兩條船。」
帝王追問:「一眼望去,江船何止百條、千條!怎麼能說只有兩條?」
「一條為名來,一條因利去。」方丈說。
張柬之說了第一例後,覺得有點唇乾舌燥,老和尚善解人意地剝了一顆荔枝遞上。
張柬之接過荔枝,放入口中,立感生津止渴,清甜、爽口。張柬之邊賞邊嘖嘖稱讚:「清香、甜爽,不愧為嶺南佳果也!」
張柬之贊過荔枝後,又說起了第二個例子:
有一次,帝王到常州天寧禪寺視察,方丈眼開禪師說:「我們就以坐禪來迎接聖駕吧。」
因為僧人在禪堂坐禪之時,任何人不得打擾,包括皇帝在內。
帝王知道眼開禪師是開悟的祖師,要封他當國師。眼開禪師展顏一笑,雙腿一盤,兩眼一閉——圓寂了。
張柬之幽默地歸結為:這就是禪,禪的智慧,禪者的態度,禪者的風采。以惠能為創派祖師的禪宗,在盛唐時期異軍突起,使得整個東方文化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各個層面、各個領域無不受其影響,受其滲透。畫蘊禪意品自高,禪是詩家切玉刀。中國傳統文化從詩歌到繪畫,從音樂到雕塑,正是因為禪的介入,引發藝術領域火山爆發、高原崛起式的突變,從而達到了空前的高度。
惠能在思想史、文化史,古今中外的影響之大,由此可見一斑。
杜甫感嘆道:「惠能從一個樵夫,成為享譽青史的一代宗師,這個獨特的歷史現象,很是令人回味!」
杜位道:「種種文獻記載,惠能聞聽了《金剛經》中一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便開悟了。」
老和尚道:「毋庸置疑,六祖惠能系天縱英才,然而,他的天賦、他的思想,與他特殊的經歷密切相關。他三歲喪父,從小以打柴為生,正是苦難的歷練與大自然的啟發,使得他具備了從生活中領悟禪機、由自然現象契入宇宙真理的基礎。」
張柬之道:「透過神秘的宗教氛圍,從一個活靈活現、有血有肉的人的角度來看惠能,吾等從中探索出惠能獨特的禪學淵源。也就是說,一個普普通通的村野樵夫,是怎樣像釋迦牟尼那樣頓悟成佛的。」
杜位道:「透過六祖惠能的傳奇一生,我們清楚地看到六祖惠能成為一代禪門宗師的人生脈絡:廣東新州是他的出生地、圓寂地;湖北黃梅縣是步人法門地,廣東懷集、四會是修悟地,廣州光孝寺是剃度地,廣東曲江曹溪南華寺是弘法地。」
「韶關南華寺是六祖祖庭,南華寺山門前牌坊對聯是:曹溪淨域法乳流天下禪風從此播,寶林道場慈雲彌布消息自西來,山門對聯是:庾嶺繼東山法脈,曹溪開洙泗禪門;廣州光孝寺山門對聯是:五羊論古寺,初地訪柯林,寺門兩邊的對聯是:祗園暉百粵,光孝耀羊城;新州龍山國恩寺是祖庭之祖庭,寺門兩邊大理石刻下的對聯是:清磬一聲山月白,慧燈四照海天空,國恩寺的門聯是:百城煙水無雙地,六代風幡自一天。」張柬之憑着他過目不忘的本事,引用上述名寺的對聯歷數六祖惠能對世人的影響。
張柬之認為:六祖惠能是一位難行能行、難捨能舍、難忍能忍、難成能成、難得能得的佛門祖師。在中國的歷史殿堂里,六祖惠能和老子、莊子、孔子、孟子都是同一流的偉人,儘管他們各自佔有不同的高位。
老和尚道:「六祖惠能創立了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無念為宗的「頓悟成佛」修禪方法實屬自成一派.徹底打破了坐禪苦修的煩瑣修行方式,裏面充滿了勸善與警世的文句與哲理,其主要思想,佛學精髓主要體現在他的《六祖壇經》上,成為禪林的一部經典名著,被後人視為傳承祖門的宗經法典。」
張柬之一聽到老和尚說到《六祖壇經》,如暗地燈一般,只覺得眼前一亮。早在未遭貶,在朝為宰相時,他就聽聞有一本唯一被稱為經的《六祖壇經》,裏面弘揚的都是六祖惠能提倡「直透心源」、「見性成佛」的頓悟法門。
張柬之在朝為宰相時,曾聽朝中文臣私議,六祖惠能,其禪學思想博大精深。《六祖壇經》是六祖惠能禪學思想的集中體現。他在《六祖壇經》中講述得較多的就是「勸,勸,隨其心靜即佛土淨,隨所住處恆安樂」。惠能在《六祖壇經》中教導人們要努力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營造寬鬆和諧、安居樂業的人間淨土,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他的禪學思想的目的就是挽救世間的人心,給眾生提供一個心安的環境,使眾生的心有一個依靠,讓眾生能夠在日常生活中和諧相處,讓眾生都有一顆平和安寧的心。所謂心淨則國土淨,心安則眾生安,心平則天下平。
張柬之時有聽到朝中同僚說《六祖壇經》是佛經中的佛經,只是苦未見過,有時聽到同僚談及《六祖壇經》,忙問同僚是否看過。但得到的答案總是以他失望而告終。
有一次退朝後,張柬之在走廓處聽到在宮裏侍奉武則天的張昌宗和張易之在談論《六祖壇經》。張昌宗說他在宮裏見皇上看一本藍皮書,直看到入了神,愛不釋手,久久不願放下。後來,皇上去上朝,他出於好奇,拿起來看,封面上書「六祖壇經」四個毛筆字。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www.dubiqu.com。筆神閣手機版閱讀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