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能哥,站在這裏呆呆地想什麼呢?梁金輝和梁金蓮拿着年貨,在半山腰看見惠能站在石門前凝思,便加快了腳步從山腰那小路上來了。
「啊,阿輝、阿蓮妹,你們來了。」惠能迎了上去。只見梁金輝背着一袋大米,手裏拿着一隻活雞,梁金蓮拿着一方豬肉、腐竹、冬菇、珍絲、黃芽白等,還有鞭炮、對聯、元寶、蠟燭香等過年用品。
「阿能哥,快來接年貨。」梁金蓮邊說邊把手裏的年貨交給惠能。
梁金輝放下那袋大米,用手抹着額頭上的汗,微喘着氣,「剛出門不遠,這隻雞扎脫繩子走出去,追了好一會才把它捉住,故來遲了。」
「你們真有我們母子倆的心。」李氏在山莊裏聽到梁金輝和惠能的說話聲,邁着蹣跚的步子出來。
梁金輝向着李氏:「伯母,您又和我們客氣了,阿妹,快點去幫伯母洗鍋燒水殺雞奉神,阿爹說等會還要請伯母和阿能哥去我們家吃團年飯,阿爹在家裏張羅着呢。」
「阿能哥,剛才在想什麼呢?想得這麼入神。」幾天不見,如隔三秋,梁金蓮想與惠能多待一會,藉故問惠能。
惠能微笑着說:「在想小時候過年和村裏的小夥伴去看舞獅、舞龍,還有『走大王』呢!」
梁金蓮看着惠能,含笑着說:「我們這裏正月十五元宵節,也有『走大王』呢!到時我帶你去看我們這裏的『走大王』,可熱鬧啦!」
「就你話多,沒完沒了的!還不進屋幫伯母燒水殺雞奉神。」梁金輝衝着他妹妹,有點不耐煩。
「好、好、好,伯母,我們進屋燒水殺雞,讓他們貼對聯吧。」梁金蓮瞪了梁金輝一眼,扮了個鬼臉,然後右手拿着雞,左手挽着李氏,邊說邊進屋去了。
「你們兄妹一來,這裏立刻變得熱鬧歡樂起來了。」李氏看着梁金輝和梁金蓮,臉上露出了平時難得一見的笑容。
惠能和梁金輝也在屋門前張羅起來。
待他們把對聯、門神貼好,李氏從鍋里把滾熟的熱氣騰騰的豬肉、雞撈起,放在一個大碟上,從廚房裏拿出來,放在梁金蓮遞過來的托盤上。
梁金蓮擺開台面,李氏把放上托盆上的豬肉、雞放在枱面上,然後擺上香爐;
梁金蓮把三個酒杯放在香爐前面,再斟滿酒;
李氏點燃一對蠟燭和三枝香,開始奉神
李氏奉神的一系列動作,梁金蓮配合得十分默契,好似一對娘親和女兒一樣。
奉完神後,惠能把一串長長的鞭炮用竹竿擎起來,梁金輝剛想劃火柴去點燃,只見梁金蓮從香爐上拔出一枝燃燒着的扇香走過來,快人一步地點燃了那串鞭炮。
隨着梁金蓮的「哈哈」大笑,那串鞭炮也「劈劈啪啪」地響起來。
元宵節這天一大早,梁金蓮和梁金輝,還有寨子裏的桂花,穿着新年的新裝,踏着歡樂的氣氛上山,前來請惠能一起去梧洞村睇「走大王」。
惠能本以為大年三十那天,梁金蓮只不過是順口說說而已,想不到今天果真來了,便趁着年味的氣氛還未退去,爽快地說:「好!先進去吃元宵湯圓。」
於是,梁金蓮、梁金輝和桂花嘻嘻哈哈地隨着惠能進了山莊裏。
李氏在裏面見梁金蓮他們三個來了,進房裏拿着三封利是出來,梁金蓮趨步上前,拉着李氏的手,歡快地說完「新年快樂、身體健康」之類的祝頌話後,叫桂花過來向李氏介紹,「她是俺寨子裏的桂花。」
桂花很懂事地向李氏點了點頭,有點不太自然地說,「伯母,新年好!」
李氏一邊派利是,一邊高興地說,「出新年恭祝你們心想事成、萬事如意!」
梁金輝、梁金蓮、桂花接過利是,齊聲說「恭祝伯母新年福如東海,壽比南山!」
李氏一聽,臉上洋溢着節日的笑容,不停地誇他們懂事、生性。
品嘗了李氏今天一大早做的元宵湯圓,喝過清香四溢的新年茶後,梁金蓮邊贊湯圓好吃,邊對李氏說:「伯母,吃完元宵湯圓,待會我們請阿能哥去梧洞村睇『走大王』。」
李氏善解人意地說:「好呀!難得你們有心,過大年,年輕人應該熱鬧、熱鬧。」
梁金輝順勢說「伯母,我們現在去了。」
李氏笑着揮了揮手,「去吧,記得玩得開心、盡興點。」
「記得啦,伯母!」梁金蓮他們邊說邊與惠能步出山莊,向梧洞村而去。
天露山下的梧洞村在正月十五,又迎來了一年一度「走大王」的盛大節慶。
梧洞村有十多個坊,每個坊都有他們祖輩傳下來的「權威大王」。這些泥塑或木雕的大王平日供奉在村頭的大王廟裏。
在「走大王節」這天,各坊的村民舉着「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等字樣的彩旗,抬着自己坊的大王在村中昂首闊步地巡走,敲鑼打鼓,舞着獅子在前開路。
隨後,是化裝成武士的村民,手執刀槍劍戟作護衛,大聲吶喊,威風凜凜。
一路上嗩吶八音齊奏,聲震雲天。「噼噼啪啪」的鞭炮聲震耳欲聾,炸飛的鞭炮碎屑好像紅雨般四下迸濺。村民們以此來驅除邪惡妖孽,祈求一年的幸福吉祥。
村民抬着大王在村中巡遊過後,各坊的獅隊集中來到大王廟前的廣場。
武師們舞着獅子,騰翻、撲跌、跳躍、躥高、朝拜施展渾身解數作表演,以花式多、難度高來彰顯各自的獅技。最後進行「采青」比賽,比試哪個坊的獅隊能夠把人塔疊得最高而把高懸着的「青」採下來,以此爭奪「高高在上」的桂冠。穿着新衣裳的村民將廣場圍得水泄不通,歡笑聲、拍掌聲、喝彩聲、鑼鼓聲、鞭炮聲混在一起,匯成了一首喜慶的交響樂,熱鬧非常。
惠能的家鄉夏盧村,也有走大王的風俗,今天在梧洞村歡度這個難得的節日,感到格外親切,開心地鼓掌喝彩。
在走大王現場,惠能發現梁耀財也在其中,便走過去打招呼。
梁耀財見惠能他們也來到梧洞村睇「走大王」,分外高興地向他們四個派利是,祝新年「財源滾滾、平安健康、心想事成、成雙成對、幸福團圓」之類的喜慶吉祥話。
一位身材魁梧、滿臉通紅,年過半百的男人來到梁耀財身旁,和他打招呼後,轉向惠能,「這位是?」
梁耀財連忙對那位男人介紹:「這個男的是阿天家一個遠房親戚,叫阿能,旁邊那個是阿天的兒子阿輝,這個是阿天的女兒阿蓮,還有阿蓮旁邊這個,是我們寨子裏的桂花。」
梁耀財把惠能他們介紹完後,接着,向惠能他們介紹:「這位是天堂坪龍潭寨的寨主,姓龍,名文豪,舉人出身,學富五車,平日為人心腸好,樂善好施。」
龍文豪從袋裏掏出四個利是,一邊派利是,一邊向着惠能,問,「阿能,剛才聽到耀財叔和你說的新年祝頌語,你可知其意否?」
惠能謙恭地:「不甚知,願聞其詳。」
「好。」龍寨主在場邊一塊平板大石坐下後,開始對惠能他們講了起來:
農曆正月十五,是傳統節日元宵節。正月為元月,古人稱夜為「宵」,而十五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
元宵節又稱為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遠自漢代以來,民間就有元月十五張燈、賞燈的習俗,所以人們又把這一天稱作燈節。
在一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天上明月高懸,地上彩燈萬盞,人們觀燈會、猜燈謎、吃元宵,闔家團聚,其樂融融,充分體現了元宵節的文化內涵。
龍文豪對正月十五元宵節略作闡述後,便開始講元宵節的起源——
元宵節的起源很古老,源於遠古人類在過節時以火把驅邪。這個節要祭祀天神,由於是夜裏進行,自然要打着火把,後來就逐漸演變為元宵節了。
元宵節早在兩千多年前的西漢時就有了。
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因漢明帝提倡佛法,恰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蔡愔稱印度摩揭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雲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
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於是,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燈的習俗,隨着佛教文化影響的擴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漸在東土華夏流傳下來。
此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擴展成民間盛大的節日。
此外,還有一種說法,即元宵節起源於火把節。漢代民眾在鄉間田野持火把驅趕蟲獸,希望減輕蟲害,祈禱獲得好收成。隋唐以來,更是盛極一時。參加歌舞者達數萬人,從第一天黃昏始至第二天天黑為止。
關於元宵節的來歷,民間還有一些傳說。
一種傳說為漢文帝為平亂勝利而設。
據傳,漢文帝在元月十五日平定了「諸呂之亂」,因此就將這一天定為元宵節。
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后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惠帝生性懦弱,優柔寡斷,大權漸漸落在呂后手中。
漢惠帝病死後,呂后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后殘暴而敢怒不敢言。
呂后病死後,呂氏家族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於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秘密集合,共謀作亂之事,以徹底奪取劉氏江山。
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囊耳中。劉囊為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
隨後,劉囊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繫,設計廢黜了呂祿,「諸呂之亂」,終於被徹底平定。
平亂之後,眾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恆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裏家家張燈結綵,以示慶祝。
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即「元宵節」。
「首先,說起元宵節的由來,不得不提到元宵姑娘。」龍寨主作了開場白後,如炬的目光向梁金蓮和惠能身上掃視了一下。接着,搖頭擺腦地轉入正題:
說起這元宵節的由來,與吃元宵的習俗有關——
相傳漢武帝有個寵臣名叫東方朔,他善良又風趣。
有一年冬天,下了幾場大雪,東方朔就到御花園去給武帝折梅花。
剛進園門,就發現有個宮女淚流滿面準備投井。
東方朔上前把這個宮女救了下來,並問明她要自殺的原因。
原來,這個宮女名叫元宵,家裏還有雙親及一個妹妹,自從她進宮以後,就再也無緣和家人見面,每年到了臘盡春來的時節,就更加思念家人。覺得不能在雙親跟前盡孝,不如一死了之。
東方朔聽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證,一定設法讓她和家人團聚。
一天,東方朔出宮在長安街上擺了一個占卜攤。不少人都爭着向他占卜求卦。
不料,每個人所佔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簽語。
一時之間,長安城裏引起了很大恐慌,人們紛紛求問解災之法。
東方朔煞有其事地說:「正月十五日傍晚,火神君會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訪,她就是奉旨燒長安的使者,我把抄錄的偈語給你們,可讓當今天子想想辦法。」說完,便扔下一張紅帖,揚長而去。
老百姓拿起紅帖,趕緊送到皇宮去稟報皇上。
漢武帝接過來一看,只見上面寫着:「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五天火,焰紅宵夜」。
漢武帝一看,心中大驚,連忙請來了足智多謀的東方朔。
東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說:「啟稟皇上,聽說火神君最愛吃湯圓,宮中的元宵不是經常給你做湯圓嗎?十五晚上可讓元宵做好湯圓,萬歲焚香上供,傳令京都家家都做湯圓,一起敬奉火神君。再傳諭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掛燈,滿城點鞭炮、放煙火,好像滿城大火,這樣就可以瞞過玉帝了。」
東方朔說到這裏,偷偷地看了看正在認真聽稟的漢武帝,又道,「臣以為,再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進城觀燈,在人群中消災解難。」
漢武帝聽後,十分高興,當即傳旨:依照東方朔的辦法去做。到了正月十五日,長安城裏張燈結綵,遊人絡繹不絕,熱鬧非常。
宮女元宵的父母也帶着妹妹進城觀燈,當他們看到寫有「元宵」字樣的大宮燈時,驚喜的高喊着:「元宵、元宵」的名字。
元宵聽到喊聲,終於和家裏的親人團聚了。如此熱鬧了一夜,長安城裏果然平安無事。
漢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後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湯圓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樣全城掛燈放焰火。
因為元宵做的湯圓最好吃,所以,元宵佳節由此而來。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www.dubiqu.com。筆神閣手機版閱讀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