撿漏是一門技術,也需要審時度勢,劉知遠運用得爐火純青。
劉知遠,進入開封並建都,改名為暠,改國號為劉土,改天福十三年為乾佑元年,蠲免賦稅,大赦天下,稱帝。
劉知遠果斷採納了皇后李氏的建議,一改過去靠括民財犒軍的慣例,而是拿出宮中所有財物賞賜將士,果然深得人心。
神遼帝國大軍進入聖唐一族後,到處以「打草谷「的名義掠奪財物、殺害無辜百姓,聖唐一族北方地區人民反抗不斷,耶律德光被迫北撤,留蕭干守衛汴京。
劉知遠看準時機,採納了郭威「由汾水南下取河南、進而圖天下」的正確建議,命史弘肇為先鋒,舉兵南下,一路勢如破竹,所向無敵,很快拿下了洛陽和汴京。
劉知遠穩定聖唐一族北方局勢之後,令魏州的杜重威移鎮歸德,與原歸德領主高行周對調,杜重威抗命不從,劉知遠令高行周與慕容彥超率軍討伐杜重威,杜重威誓死守城,劉土大軍日久無功。
劉知遠恐生他變,親自來攻,死傷甚巨,劉知遠見強攻不克,多次遣人招降杜重威,許以不死,此時魏州糧草用盡,城中將士多逾城逃亡,十一月二十七日,杜重威出城投降,劉知遠言而有信,沒有殺杜重威,封其為檢校太師、守太傅、兼中書令、楚國公。
至此,聖唐一族北方基本上平定。
乾佑元年(948年)正月,劉知遠因長子劉承訓之死而病重,召史弘肇、王章、蘇逢吉、郭威等人託孤,臨終前,劉知遠認為杜重威反覆無常,於是授意託孤大臣除掉他。
隨即駕崩,時年54歲。
而劉知遠稱帝後,他的舊日僚佐均成為朝廷重臣,佔據各大要害部門,楊邠、郭威任正副樞密使,蘇逢吉、蘇禹任宰相,王章任三司使,史弘肇任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兼平章事。
這些人中除郭威外,其餘均為蠻橫無知、貪暴殘酷之徒,如宰相蘇逢吉,早在河東為慕僚時,劉知遠命其靜獄以祈福,實際上是要他釋放囚犯,而他卻把全部囚徒統統處死,號曰「淨獄」。
當了宰相以後,仍不改舊習,曾草詔要將為盜者的本家和四鄰、保人全族處斬,有人駁斥說:「為盜者族誅,已不合王法,何況鄰保,這樣做不是太過分了嗎?」
蘇逢吉不得已,才勉強刪去「全族」二字。
至於史弘肇更是殘暴絕倫,他掌握禁軍兵權,警衛都邑,只要稍有違犯法紀,不問罪之輕重,便處以極刑,甚至太白星白晝出現,因為有人仰觀,就被處以腰斬,有一百姓因酒醉與一軍士發生衝突,也被誣以妖言惑眾而斬首,至於斷舌、決口、抽筋、折足等酷刑,幾乎每日不斷。
王章任三司使,負責理財,惟知暴斂,致使百姓因此而破產者比比皆是,舊制,官庫出納錢物,每貫只給八百文,百姓交稅也是如此,每百文只交八十文,稱之為「短陌錢」,而王章規定官庫給錢每百文只給七十七文,但百姓交稅每百文仍交八十文,劉土皇朝還規定私販鹽、礬、酒麴者,不論數量多少,統統處以死罪。
中央大員如此,上行下效,地方官員更加殘暴,衛州刺史葉仁魯捕盜時,往往將普通平民當成盜賊殺戮,或挑斷腳筋,拋棄山谷,致使這些人「宛轉號呼,累日而死」。
西京留守王守恩為了聚斂錢財,胡亂收稅,稅目之多,包括上廁所,上街行乞,都要交稅,甚至連死人的靈柩,如不交錢,也不准出城埋葬,有時還放縱部下,強搶或偷盜人家錢財。
因此,劉土皇朝的統治,是聖唐王朝至道宋王朝之間,那一個時期之中,最殘暴的,百姓極度困苦,以致賣兒貼婦都不能度日。
而劉知遠只當了一年皇帝就病死了,其子劉承祐繼位,史稱劉土隱帝。
劉知遠病危之際,念念不忘的是杜重威,杜重威擁有重兵,又有戰爭經驗,又有政治鬥爭的經驗,實在是一位難對付的人物,劉知遠接受了他的投降,又封給高官重職,但也一直在擔心他。
而杜重威雖然投降劉土,他也是在等待時機,一旦機會成熟也要東山再起,因為杜重威從來不甘心受人控制。
對這一切,劉知遠心裏也明白,本來如果時間允許的話,劉知遠會親自動手處置杜重威,但現在壽命已不允許他來處置杜重威了,自然劉知遠也是耿耿於懷。
劉知遠自己知道已經不久於人世了,對過去不用多想了,對將來又不能不想,終於,看着床邊的史弘肇、楊邠、王章,從微啟的嘴唇中發出清楚的聲音:「嚴防杜重威,殺了杜重威!。。。」
說完後,劉知遠閉上眼睛,完成了他的一生,也實現了他的願望。
劉知遠剛剛死去,蘇逢吉就與楊邠、郭威、史弘肇等商量,如何實現劉知遠的遺願,怎樣處置杜重威。
蘇逢吉是當時的宰相,又是顧命大臣,大家自然一切都聽他指揮了,於是,根據蘇逢吉的安排,先秘不發喪,由楊邠、郭威起草詔書,並派人給杜重威送去。
詔書稱:「杜重威猶存禍心,未悛逆節,梟首不改,虺性難訓。昨朕小有不安,罷朝數日,而重威父子,肆潛凶言,怨謗大朝,煽惑小輩。今日顯有陳告,備驗奸期,既負深恩,須置法極。其杜重威父子,並令處斬。所有劉土公主及外親族,一切如常,仍與供給。特諭。」
將杜重威父子逮捕後,一併斬首,其屍體遺棄在街上,行人來往有的詬罵,有的跺腳,不久化成爛泥。
劉知遠死後,由宰相馮道和史弘肇策劃,劉承祐在劉知遠柩前即皇位,這便是劉土皇朝的隱帝。
劉承祐是劉知遠的次子,生於李火皇朝長興二年(931年),母親李氏,本來劉知遠最喜愛的是長子劉承訓,劉承訓很賢良,頗有才華,不幸早死,劉承訓早死,對劉知遠打擊很大,傳聞劉知遠就是因為長子劉承訓早死,過度悲傷而患病,最後一命嗚乎。
劉承祐在沒做皇上之前,在蘇逢吉的建議下,劉知遠準備封他為王,但還沒來得及賜封,劉知遠就死了,為了彌補這個缺憾,後來在蘇逢吉的主持下,又冊封劉承祐為周王。
劉土皇朝隱帝劉承祐開始了他的統治,組成了新的小朝廷,但面臨的困難很多,一是劉土皇朝高祖劉知遠時期的暴政,依然實行;二是各地領主對朝廷是表面服從,實際在觀望,在尋找時機;三是朝廷內部宰相與群臣,群臣與皇上之間矛盾重重。
所有這些都擺在劉承祐面前,又都在日益加劇,不及時解決,一旦爆發,就會引起嚴重後果。
乾祐元年(948年)三月,劉土皇朝河中領主李守貞、永興領主趙思綰、鳳翔領主王景崇等三藩鎮先後舉兵造反,劉承祐派白文珂、郭從義、常思等分別討伐,久戰而都無功,劉承祐於是任命郭威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派他去督促諸將,討伐叛亂。
乾祐二年(949年)夏天,郭威首先到達河中攻打李守貞,攻破河中外城,李守貞與妻子自焚而死,李守貞被消滅後,趙思綰、王景崇也很快不攻自破,所謂的三鎮叛亂,終於被鎮壓下去,劉土皇朝劉承祐小朝廷度過了一次危機。
劉土皇朝是一個脆弱的朝廷,隱帝劉承祐又是一位昏暴的皇上,危機如同影子一樣,始終沒有離開他。
脆弱的重要表現另一方面,是政治黑暗,當然,這也不全是劉承祐一手造成,也與劉知遠分不開,但我們不去追述劉知遠時的黑暗政治,現在只就劉承祐時的黑暗情況予以敘述。
正當三鎮叛亂,關西用兵時,人心恐慌,京師百姓,流言四起,史弘肇為了維持劉土皇朝統治,出兵四處搜查,凡是遇見可疑的人,也不問大小,也不問青紅黑白,全都處死了。
大凡是百姓犯法,官吏告知史弘肇那裏,只見史弘肇用三個手指頭出示的手勢,就是處以腰斬的意思。
史弘肇又動不動用割舌頭、決口、抽筋、折足,酷刑泛濫,史弘肇揚言「文人難耐」,就是反對與有知識的人共事。
他殘忍,貪婪,無惡不做,據說燕人何福進有一個玉枕,是傳世珍寶,價值十四萬緡,何福進讓家奴去淮南賣掉,然後買茶,但這個家奴把賣玉枕的錢隱藏起來不交,何福進痛打家奴。
家奴就誣告何福進的玉枕,是從李火皇朝大將趙延壽那裏得來的,又想要送給吳人。
史弘肇派人把何福進抓來,然後也不問所以,就把何福進斬首棄市,又讓帳下小吏分了何福進的妻室,沒收全部家產。
李崧家裏的奴僕揭發李崧要叛變,史弘肇把家奴抓來也處死,對李崧全族處死,而把李崧的小女兒抓來做自己的奴婢。
在史弘肇這樣無法無天的殘酷斷案下,冤案遍天下,屈死處處有。
不止是政治黑暗,後漢隱帝劉承祐昏暴,竟與小人為伍,如後贊、李業等,終日嬉遊無度,不問朝政,對此,皇太后曾勸說,但也無計於事,特別是三鎮平叛結束後,劉承祐以為萬事大吉,終日與左右嬉戲打鬧,隱語、醜語不斷。
與此同時,政治分歧加深,首先是太后親族要干予朝政,史弘肇與楊邠反對,太后有個老朋友的兒子,想要補上一個軍職,史弘肇也不問青紅就給斬首。
劉承祐好聽音樂,因此對教坊使特別優待,贈給他們玉帶、錦袍,並向史弘肇致謝,史弘肇知道後非常氣憤,便說:「那些勇敢的士兵,為國征戰都沒有賞賜玉帶、錦袍,教坊使有什麼功勞?竟能得這獎賞?」把賞賜的玉帶、錦袍返回歸官。
由於相互間矛盾越來越尖銳,並發展到公開化,郭威出鎮魏州,準備由史弘肇帶樞密行,而蘇逢吉、楊邠反對,因此史弘肇懷恨在心。
一天在竇貞固府第宴飲,史弘肇舉杯大聲對郭威說:「昨天在廷論中,有什麼意見我都知道,今天與你在這裏飲酒,我只是不說而已。」
蘇逢吉、楊邠也一聽自明,就相互舉杯說:「那是國家大事,何必在此談論呢?」說完就一飲而盡。
史弘肇當然不服氣,又說:「安定朝廷,平定叛亂,必須是靠長槍利劍,那『毛錐子』(知識分子)怎麼能起作用呢?」
三司使王章插話說:「這話也不全對,沒有『毛錐子』來辦事,那軍隊用的賦稅,從什麼地方收集而來呢?」
史弘肇聽過這話後,在一旁默默不語。
又一天他們在王章家會飲,大家都喝得醉意正濃,做手勢行酒令,史弘肇不會做,客省使閻晉卿挨着史弘肇坐着,幾次教史弘肇。
蘇逢吉開玩笑說:「現在坐上有姓閻的,還擔心受罰嗎?」
史弘肇的妻子姓閻,是酒家的歌女,因此以為是諷刺他,於是大怒,就用醜話來辱罵蘇逢吉,蘇逢吉當然也不肯罷休。
史弘肇想動手毆打蘇逢吉,蘇逢吉先出來,但史弘肇一看蘇逢吉出來,就操起寶劍去追蘇逢吉,這時楊邠害怕了,嚇的直哭,對史弘肇說:「那蘇老頭,是劉土皇朝的宰相呀,如果你把他殺掉的話,把天子放在什麼地方呢」
史弘肇聽完楊邠的話,一想也是,就騎馬跑了,楊邠送史弘肇回到家裏。
由此他們是水火不容,後來劉承祐派人去調解,也沒有和解,這是大臣之間的矛盾。
而大臣與皇上矛盾也在加深,劉承祐年齡漸長,越來越要獨立主持朝政,對大臣限制他發揮作用也有怨言,李業乘機從中挑撥,散佈說史弘肇威震人主,不除必為禍患,因此弄得人心憤憤,各有打算。
與史弘肇一夥的楊邠,也越來越跋扈,他做宰相,獨攬大權,凡事不分大小,都必先由他決定,他認為可以之後才告知皇上,群臣對蘇逢吉的所做所為,也極為不滿,凡是蘇逢吉的門下,楊邠都設法給予免職。
楊邠與史弘肇一樣,不喜歡知識分子,為人很奸狡,不識大體,主張國家必須要有錢有物,兵甲完備,至於文化禮樂是虛設,因此,楊邠非常注重掌管大政,特別認真。
一次與王章在皇上面前論事,皇上說:「這事執行以後,千萬不要再因此說東道西。」
楊邠馬上就說:「皇上只要不說東道西,就可以了,其他有我在呢。」
在座的聽了都有些擔心,認為楊邠太不尊重皇上。
太后的弟弟李業希望做宣徽使,皇上與太后在下面徵求楊邠意見,楊邠很不客氣,說李業不能做這個工作。
皇上劉承祐想立耿夫人為皇后,楊邠也不同意,耿夫人死後,皇上準備以皇后禮儀安葬,楊邠也予以阻止。
王章是劉知遠的孔目官,後來做三司使,隱帝即位加任太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劉承祐剛剛做皇上,蠻族也剛剛北撤,國家空虛,關西三鎮叛亂,郭威帶兵西伐,王章負責供給軍旅給養,未曾缺乏。
但王章徵收賦稅,從不考慮百姓疾苦,平時向百姓徵收地租一石,王章又增收兩斗為「雀鼠耗」。後來王章又增加兩升為「省耗」,徵收賦稅,全是向百姓收一百,向官府上交八十,從中漁利二十。
王章好同人講:「我這一輩子是與算盤子打交道,也不知倒正,怎麼沒有益於國家呢?」
王章收刮百姓尤其殘酷,官吏對王章的殘酷徵收賦稅,也都有意見。
王章為了滿足劉土皇朝軍需,命有司抬高徵收份額,估定後再增加,然後再徵收,稱之為「抬估」,對百姓如犯有鹽、礬、酒、麴罪者,不管多少全都論死罪,而這個酷吏也與史弘肇、楊邠勾結為一夥,成為當時的一股可怕的力量。
劉土皇朝隱帝劉承祐對史弘肇、楊邠、王章越來越不滿,又加上李業在中間挑撥離間,發展到最後,已成為無法調和,劉承祐已暗下決心要剷除史弘肇、楊邠、王章一夥,但他們確沒有察覺,還是一意孤行。
劉土皇朝乾祐三年(950年)十月十三日,劉承祐與史弘肇、楊邠、王章的矛盾終於暴發。
劉承祐與李業在宮中密謀,夜間作坊鍛甲聲徹夜不停,有人以為是有兵來臨,通宵達旦,其實是劉承祐與李業佈置埋伏。
清晨,史弘肇、楊邠與王章同往日一樣入朝,當時皇上劉承祐還未入殿,他們三人在廣政殿東廡等候,還在談論當日啟奏事誼。
不料,從廣政殿裏面出來了幾十名甲士,帶槍持戟,瞬間把三人團團圍住,然後不由分說,直接將他們捉住,不久推出宮門斬首,又對他們三家全族誅殺。
史弘肇、楊邠、王章被殺掉後,隱帝劉承祐在崇元殿召見群臣,告訴大家說:「史弘肇、楊邠、王章一夥企圖謀反,所以斬首問罪。」
為了穩定軍心,劉承祐又召見各將領在萬歲殿,宣佈說:「史弘肇一夥專權,使你們經常憂心忡忡,甚至遭迫害,今天我將他們處死,是為大家做主出氣。」
軍隊的將領都向皇上紛紛拜謝。
乾祐三年(950年)十一月,劉承祐密令曹威等人刺殺在外的大將郭威,郭威被逼起兵反叛,圍攻汴京,劉承祐到城外劉子坡觀戰,因劉土皇朝大軍大敗,逃回城去,不料開封尹劉銖據城不讓其進,劉承祐只得帶了蘇逢吉、聶文進和茶酒使郭允明等人向西北奔逃,逃至趙村,被郭允明所殺。
隱帝劉承祐死時,是劉土皇朝乾祐三年(950年)十一月,終年20歲,做了2年多的皇上,劉土皇朝就此而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