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尊敬的女王陛下,您是美麗與智慧的化身,我的才能在您的面前就像是螢火之於太陽。」
手腳鬆快了,路孟實毫不吝嗇地送上了一波彩虹屁。
芭伊給了他一個白眼。這樣的表情與她女王的身份一點不符,不過此時周圍只有她最親信的女侍衛。
「英國人的兩萬多兵馬已經到了坎普爾,而那位坎普爾王公的手中只有萬餘兵馬。他們肯定是擋不住英國人的進攻的。等到他們打下坎普爾,下一個就是對付我們詹西了。你有什麼辦法?」
這個時候,女王芭伊的樣子又像極了一個霸道女總裁。
只是眼前的情景在路孟實看來有些香艷。
「女王陛下,說句難聽點的話,你們的軍隊要想對付訓練有素的英軍還有些困難。但是整個英印殖民地那麼大,為什麼一定要跟英國人決戰呢?」
「你的意思我明白,但是英軍全力進攻坎普爾,咱們總要做點什麼吧。」女王問道。
路孟實想了一下,自己現在要擺正位置。
現在他給自己的定位是一名謀士。當然了,假如女王陛下需要的話,他也可以做一個面首。
「陛下,現在恆河以北最大的一支義軍是普蘭的那一支義軍,他們已經有十幾萬人了。哪怕是裝備更差,他們也能夠以人數壓倒敵人。我們應該學習他們在交戰中獲取更多的人口,以增加我們的兵力。」
「所以呢,你還沒有說到點子上,路先生,我的性子比較急,我希望你在我面前的時候不要賣關子。否則我不介意讓我的侍衛將你給扔出去。」
呦呵,還真是一棵暴躁的小辣椒啊。
「女王陛下,請不要着急。我的意思是英國人將主力拉去進攻坎普爾,我們就去進攻德里。聽說英國人在德里地區燒殺搶掠,當地倖存的百姓或者畏之如虎,或者恨之入骨。無論怎樣,只要我們過去,那些人一定願意跟咱們走。」
芭伊用手托住自己精緻的小下巴,思考了一下說道:「倒是可以試試,不過我還是準備到英國人後面露個臉,總要給坎普爾的義軍兄弟一點希望。」
芭伊果然是一個急性子,第二天,這支數千人組成的騎兵就北上。
他們在清晨突襲了英國人的一支炮兵部隊。
這支炮兵與大部隊之間拉開了一定的距離。
在銷毀了對方數十門火炮之後,芭伊女王帶着自己的騎兵到坎普爾城外兜了一圈,然後揚長而去。
城頭上的坎普爾義軍看到詹西土邦的旗幟,一個個高呼着芭伊的名字。
然後詹西騎兵轉身殺向了德里城。一路上他們招募民眾,號召他們跟着詹西軍去復仇,她還允諾帶他們去南方過上安定的生活。
在裹挾了數萬人之後,芭伊試着進攻了德里城。
不過英國人在這裏駐守了上萬兵馬,難以撼動。
一擊之後,這支騎兵再次離開,掩護這數萬民眾向詹西轉移。
這次芭伊按照路孟實所說的將治下的百姓繼續向南方轉移,他依然以詹西城為基地。
不過這一次,她將主要的進攻目標變成了南邊高原上的土邦。
這裏氣候炎熱,山谷縱橫,是打游擊的好地方。
她接受了路孟實的建議,通過攻打兼併這些相對弱小的南方土邦來擴充自己的兵力,提升實力,擴大戰略縱深。
最重要的是可以將自己的控制區向西南沿海擴張。等到了西南沿海之後,他們就能夠通過葡萄牙人控制的達曼港交易到武器。
當然了暗部在這裏扶持的起義軍並非只有這兩支,但是普蘭和芭伊這兩支義軍無疑是發展最成功的。
他們都沒有留在原地與英國人打陣地戰,而是接受了暗部的建議走上運動戰、游擊戰的道路。
從華族的角度來說,這場起義持續的越久越好。華族無意在英屬印度殖民地扶持一個強大的本土政權,也不想看着英國人穩定地在這裏吸血。然後將這裏的資源轉化為戰鬥力,從而用來對付華族。
所以華族向這裏輸送的是那種對經濟基礎傷害最嚴重的流寇戰術。
河內城,舊王宮。
這是一座仿照紫禁城樣式建造的王宮,只不過是小了一號。
華族控制這裏之後,將王公的一部分建築拿出來作為交州大學堂的校舍。這裏共有上千名學生就讀。
另外一部分則成為了官府的招待所。
董良每次過來就住在這裏,招待所
包含了原本王宮的後花園。
他不喜歡奢華的生活,但是對這種親近自然的環境卻有些着迷。
招待所的花園延續了曾經的王宮後花園,其中有些樹木都有百年歷史,給人一種滄桑感。
他剛剛與中樞的人商量了接下來的應對之策。
總司和內閣都覺得應該趁此機會將重心改到國內的建設上來。
西北鐵路已經修通,但是華族需要建設的鐵路還有很多。
在一些偏遠的地方甚至還會發生叛亂,就是因為政府對這些地方的管控能力不足,如果有鐵路的話,軍隊就能夠瞬息及至,不用擔心平叛的成本過高。
,!
有了鐵路,當地的特產能夠運出去,廉價的糧食能夠運進去,當地的百姓能夠吃飽飯,誰還願意跟着野心家去造反啊。
周藤虎甚至覺得應該趁着這次大勝的機會,主動去找沙俄談判,暫停戰事。
哪怕無法停戰,只要能夠達成實質上的停火協議也好。
這個事情爭議比較大,有人認為,明明是咱們自己勝利了,為何要主動去跟人家談判呢?
這樣反而讓沙俄人覺得咱們心虛了,說不定來年會發動更大規模的進攻。
還有人覺得沙俄人的性格,不到山窮水儘是不會向華族投降的。
當初拿破崙都將莫斯科拿下來了,沙俄不是也沒有投降嗎?
那些人是相信絕處逢生的。
現在華族只不過是收回了被沙俄人佔領的自家領土,對沙俄本土沒有什麼影響,人家為什麼要投降呢。
董良權衡利弊,覺得還是要做好備戰,同時可以讓華族的新朋友普魯士人幫忙斡旋一下。
兩邊都不提出來,讓第三方去探探口風,這是國際外交中常用的手法。
更何況亞歷山大二世的皇后就是德意志人。兩邊本來就是親戚。
而普魯士與華族的關係也很鐵。華族是普魯士最大的貿易國,同時華族的售賣給他們的軍艦又幫助他們擊敗了丹麥海軍。
有這樣兩層關係,普魯士是最合適的斡旋方。
對於英國人,也要時刻做好應戰的準備,既然英國人收縮海軍回去干預德意志邦聯跟丹麥的戰爭了。
英印殖民地地區又爆發了這麼大規模的起義。
華族這個時候應該從這個方面做好文章。
這個辦法是最節省成本的。
你看華族在西北與沙俄的戰爭,一年下來花費上億華元,這些錢要是用來修鐵路,那得修多少啊。
英國人其實也:()怒海覆清1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