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實際上來講,呂哲打從一開始就是秉承着試一試的心理,然後才派人前去勸降與匈奴等胡人待在一塊的田假和衛滿。
假和衛滿接受勸降自然是極好的事情,他倆合起來的兵力也能有個十多萬,雖然不清楚這十多萬能給匈奴等胡人造成多大的麻煩,可是能夠給匈奴等胡人添堵怎麼都是令人愉快的事情。
要是田假和衛滿都不投降怎麼辦?現在呂哲向西移動的軍隊可是接近五十萬來着,其中騎兵的數量足足有十七萬,步軍的數量也有三十來萬,這是一股毀家滅國的力量,哪怕是贏撼的對耗也有把握能夠拼掉敵軍的三十五萬兵馬。
≡崛起之後,可能是依靠硬實力推進開闊的次數太多了,呂哲除了重視必要的全局謀略,一些輔助於佔據的謀略也就不是那麼在乎。這一點上呂哲可能是自己沒注意到,連帶漢國那一方的武將或是謀臣 ..也忽略掉。
≮的大戰略是一路騎兵前去切斷進入秦地的胡人與陰山那邊的道路,餘下的步軍向着秦地那些敵軍迫近。
近一些時間以來,各路回饋的軍情都是表明沒有出現什麼岔子,代表的是各路軍隊行動順利,那麼不管匈奴是繼續南下還是向北撤退都不是那麼重要了,至多至多就是改變一下交戰的場地罷了,大方向還是沒有產生什麼變化。
「按照我們所推演的方向,匈奴向北撤退是田假或者衛滿那邊沒有勸降成功,又或者是兩邊都沒有成功勸降,」蒯通掃視一眼在愁位同僚,最後看向坐在主位的呂哲:「匈奴等胡人向北撤退必然是會走陰山一線。」
呂哲頷首:「哪怕是出現消息延遲,後路被頻繁襲擊的消息也該送到了攣鞮頭曼手裏,他現在肯定知曉後路有我軍在活動的消息。」
「正是。」蒯通繼續介紹:「我們騎兵的大部隊正在雲中那片區域掃蕩,只有少部分輕便的遊騎兵突入陰山以南和上郡。陰山那邊包括在上郡境內攔截到向北運輸的敵軍不少,頭曼哪怕再反應遲鈍也必然知道。」他頓了頓,走到懸掛上郡山川輿圖的架子前:「從定陽方向朝被的位置,」他手點着一個標註為沙漠地帶的位置,「這裏是一大片的荒漠,」,那裏是榆中附近,哪怕是在現代都是一大片的沙漠地帶,向東一些是秦國在戰國時期建造的舊長城的城牆段,現在那些舊長城已經廢棄:「我們判斷。頭曼最可能行走的路線是沿着洛水,然後途經陽周沿着該區域的平原向膚施移動。」
榆中現在是沒有經過多大開發的地區,但是從咸陽一直往北,始皇帝在世的時候可是下令修建直道來着。
秦國修建直道是為了服務於長城軍團即將北征草原,那個時候似乎就是呂哲穿越過來沒多久,他本人還參與了監督直道的建設。
「直道是沿着咸陽一直向北,有不少規模較小的直道連同北境的各個要點,像是高奴、陽周、膚施就有連通大直道,」呂哲回憶了一下。然後繼續說:「根據秦國那邊回饋的消息,胡人押送戰利品回去草原的路線瘍的就是直道。他們想要快速回到陰山附近的草原,行走直道是最便利的一條,也是最能節約時間的瘍。」
蒯通在不斷點頭:「所以。我們的步軍只有少部分是多舉旌旗做出向定陽方向移動的假象,實際上大軍是奔着胡人在上郡設立的第二個物資儲存點,也就是膚施而去。」…
按照反覆進行的推演,若是胡人在定陽一線的秦漢部隊後撤進行追擊。西向的漢軍自然是會一個又一個拔除敵軍在北境設立的要點,要是胡人不上當進行後撤,漢軍就改變動向直接扼守住幾個敵軍最可能選擇的撤退路線。
到目前為止。擁有高速機動性的騎兵基本已經進入應該在的位置,步軍在路程上卻是落後了一點點,他們需要根據實際的情況來進行適當的調控,最壞的情況也不過是讓騎軍放棄襲擾直接去堵住要道。總的來說,哪怕是出現什麼狀況,幾乎都有預備的方案能夠遞補上去,糟糕也糟糕不到哪去。這就是為什麼呂哲這邊看起來沒什麼緊張氣氛,相反顯得比較輕鬆的原因。
文明的先進性不就是這樣嗎?當一個文明的先進性用於戰爭的時候,集中一些參謀性的人才來設想所有可能發生的情況,針對那些情況再做出提供反應的方案,那麼無論是遭遇什麼情況都能用最快也是最恰當的應對來做出改變。至於正確的應對方案有沒有出現應有的效果,那就看方案執行者的能力了。
呂哲給這個時代帶來的東西不少,生活上的一些便利工具,對工業的改良和一些工程器械的出現,用於民生上面的東西可能需要比較長的一段時間才能顯現出效果,可是軍事上的很多事務卻是能夠用最快最短的時間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騎兵的建設超越了一千多年,直接將一千餘年之後出現的馬鐙、馬蹄鐵存在的騎兵出現在如今的年代,出現的是裝備了馬鐙、馬蹄鐵的漢軍騎兵不斷長距離奔襲進而橫掃,加快了戰爭的節奏的同時,首次遭遇這種戰法的齊燕在極短的時間之內就完蛋了。
除了騎兵的變化,呂哲給予這個時代還帶來了近現代才會出現的參謀制度。
千萬不要小看參謀制度的出現,所謂一人計短眾人計長,在事情還沒有發生之前就將可能出現的狀況參謀並推演出來,那該佔到多少先機?同時,一旦有了針對各種意外狀況的應對方案,在這麼個沒有無線電的年代裏,一支明白遭遇什麼情況該做出什麼變化的軍隊,和一支遭遇突變沒有得到命令不知道該做什麼的軍隊,有多大的區別需要多說嗎?
野蠻在很多時候是能戰勝文明,但那是文明自己走進了「岔道」,說直白點就是文明的那一方是自己腦殘到一定份上把自己玩死了,不然全面落後的野蠻怎麼可能戰勝在文化、生產力、制度等等方面都要領先於自己的文明?
漢國現在內部還沒有內耗情況,呂哲的野心大到沒邊,一幫新的利益既得者也還是那種「潮氣蓬勃」的「歷史層」……好吧,直白點就是任何一支崛起的開闊型團體,他們只要沒有自行消停下來陷入內耗,所展現出來的實力必然都是最強大的時刻。
掌控這個團體的呂哲的全局面也不是「土著」能比的,他直道這個世界是什麼模樣,不像「土著」因為種種原因哪怕是視野寬曠也有局限性。
以呂哲的「先知先覺」一旦下定決心要干點什麼,掌握雄厚資源和物力之下針對誰進行處處算計,註定匈奴不會好過到哪裏去。
匈奴那些人發覺到漢軍的動向了嗎?毫無疑問,有了一點方向的匈奴等胡人已經知道漢軍的逼近,必定是會廣派斥候在周邊不斷偵查,而只要是軍隊行軍在地方有心探索的前提下,幾乎就沒有掩蓋行蹤的可能性,畢竟軍隊之所以是軍隊,那是又大量的個體形成一個集體,人數一多還怎麼躲貓貓?…
「這該死的,東面確實是有大量的漢軍在接近,北面也傳來了我們的運輸隊頻繁遭遇漢軍騎兵的消息。」攣鞮頭曼的語氣里是有些憤怒,但是遠沒有氣急敗壞的地步。他掃視帳內的各個部落首領:「漢軍在迫近,我們向北撤退之後秦軍也調頭在跟進,現在到了下決定是不是按照冒頓的建議行動的時候了。」
攣鞮頭曼話音一落,在那麼一剎那各個部落首領就是一片「唧唧哇哇」,每個人都在表達自己的意見,結果就是一大片人聲之下誰也聽不清楚誰在說什麼玩意。
「安靜!」攣鞮頭曼指向白羊部的首領:「若鞮熐蠡(sakati-Uyngyrar,翻譯過來是孝聚落),你來說!」
匈奴現在還沒有什麼左右賢王的制度,是非常純粹的部落聯合模式,白羊部落在草原上的人口排得上中高層次,但是白羊部落的首領一直以來都是屬於比較聰明的那一批,攣鞮頭曼這才點名若鞮熐蠡來發表意見。
「冒頓王子建議放棄一些戰利品,讓一些小部落的人和齊燕兩支軍隊做出繼續向北撤退的舉動,這些意見有人反對嗎?」。若鞮熐蠡先是問了這麼一句,見沒人反對才繼續說:「讓他們作為幼兒吸引敵軍的注意力,主要戰力突然向西突進,走秦國的北地郡一線穿越那片的平原,這個計劃具有很強的操作性……」,說着停了下來,略略有些狐疑:「可是那邊沒記錯的話是有一條非常寬的大河,渡過大河之後除了那條極為狹隘的道路,兩邊都是沙漠地帶,一旦敵軍察覺我們的動向,事先在那邊設下伏兵,我們還來得及調頭走其它路線嗎?」。
冒頓所說的那條路線是現代的寧夏區域……(未完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