嘗得片甲回去?」
他也不打算招降這洪錦,在知道所謂的旗門遁虛實之後,這洪錦根本沒有被拉攏的價值,直接讓人推出去斬了。
就在監斬官打算砍了洪錦的當口,有一道人慌忙趕來,大喊道:「刀下留人。」
現在西岐誰不知道道人的尊貴,看到有一道人阻止,當即也不敢下手,而是前來通知姜子牙。
姜子牙也不敢怠慢,命人將那道人請入府中談話。
這位道友也是白髮蒼蒼,但童顏鶴髮,一看就知道來歷不凡,這老道來到了大殿之上,對着姜子牙打個稽首。
「道兄從何處來?」姜子牙問道。
「貧道乃月合老人也;因符元仙翁曾言龍吉公主與洪錦有俗世姻緣,曾綰紅絲之約,故貧道特來通報。」這月合老人就是民間俗稱的月老,理會人間姻緣,是不可少的一位仙神,雖然沒有什麼戰力,卻相當的重要。
如果僅僅是這月老的話語,姜子牙大可不理,將洪錦直接斬殺,在封神中他殺死的敵人又不是一個兩個了,區區一個洪錦根本算不了什麼。
但是這個符元仙翁卻是不簡單,同樣是上古人物,和鎮元大仙是一個輩分,名動洪荒,為了一個洪錦而得罪對方,明顯不智。
可是這龍吉公主乃是王母之女,瑤池仙子,這樣的姻緣之事,姜子牙根本說出去口,只能命人將龍吉公主請來這裏,只言有道人求見。
龍吉公主來到殿前,才知道所謂的道人原來是月合老人,面上不由的一變。
月合老人也是認識龍吉公主的,將剛剛的話語說了一遍,讓龍吉公主充滿了為難。
「吾因在瑤池犯了清規,特貶我下凡,不得復歸瑤池與吾母子重逢。今下山來,豈得又多此一番俗孽!」對於月合老人的話語,龍吉公主明顯是不願意的,才會這樣相說。
「今日公主已歸正道,今貶下凡間者,正要了此一段俗緣,自然反本歸元耳。所以貧道受符元仙翁之命,不辭勞頓,親自來此,特為公主作話。公主當依貧道之言,不可誤卻佳期,罪愆更甚,那時悔之晚矣。公主請自三思!」月合老人對着龍吉公主詳細言明了此事的前後,一切歸龍吉公主自己選擇。
其實符元仙翁的這個辦法,和白娘子為了報一命之恩,特意下山來嫁予許仙,成全當年恩情一個道理。
儘管其中充斥着愛恨糾葛,但是最終,白娘子看破紅塵,成功登仙,許仙成就佛果,前往西方極樂,就連法海也功德圓滿,成為了一名羅漢,一個道理。
只要龍吉公主能夠通過這一場塵緣了卻道心,那麼最終也可以成就道果,將來的成就不可限量。
但前提是,龍吉公主必須不死,如果死了,上了封神榜,那麼一切皆休。
這是一個賭博,最終的決定權都在龍吉公主的手上,到底要不要行此一險,就看她的打算了。
對於此,龍吉公主臉色千變萬化之後,終於答應了下來,讓姜子牙和月合老人大喜過往。
姜子牙命人放了洪錦,給他療傷,根本沒有給他任何選擇的機會,很快就拜堂成親,這是真正的閃婚。
對於這個結果,洪錦也是認命了,他知道龍吉公主的厲害,而且還有如此的生世,能夠有如此緣分,完全是高攀了,就此投靠了西岐。
至於龍吉公主,也因此被徹底的綁在了西岐的戰車之上,再也沒有了脫離的可能。
破了洪錦率領的成湯大軍,西岐短時間內就可以高枕無憂,開始準備金台拜將的事宜,這絕對是對西岐至關重要的大事。
只有在金台拜將之後,從此西岐將會正式改國號為周,自成一國,再也不是成湯叛逆,東征成湯屬於順應天命,理所應當。
在這金台拜將之日,姜子牙大肆分封官位,讓整個周朝都士氣如虹,不可阻擋。
就連元始天尊和眾位闡教門人都親臨這裏祝賀姜子牙和武王,讓這裏充斥了仙家氣派,敬酒之後,又復離去,飄渺無蹤。
經此拜將,周朝成功聚攏國運,和成湯分庭抗禮,並有吞噬對方之象,可見周朝大勢不可阻擋。
眾多的後事,和各個官位的佈置,讓即使在金台拜將之後,整個周朝都一片繁忙混亂,但這是周朝的必經之路,眾人在繁忙中也是透露着無比的積極。
除了大多數下山的闡教三代弟子之外,大部分的將領來到西岐所求的不就是高官厚祿,福延子孫,現在得償所願,如何不令人開心。
這一連忙了好些時日,姜子牙才終於將這個新興的王朝穩定下來,並且開始點兵六十萬東征成湯。
不同於以往的西岐只能守城,現在是西周第一次擴大自己的領土,是建功立業的時刻,眾將士無不齊心,士氣如虹。
待西周大軍來到了首陽山,沒有想到兩個普通人阻擋了去路,不能前行,因為這兩人寬衫,博袖,麻履,絲絛,一副道者的打扮,沒有人敢對這二人不敬,這二人就是將來青史留名的伯夷、叔齊。
只見這二人大喊:「你是那裏去的人馬?我欲見你主將答話。」
軍士不得不將這件事報予了姜子牙:「啟元帥:有二位道者欲見千歲並元帥答話。」
姜子牙還以為這必定是來此輔佐他伐商之人,連忙請武王一同來見,顯示禮賢下士之心。
那兩人也是有眼光,看到武王和姜子牙就一眼認出,上前打個稽首:「千歲與子牙公,見禮了。」
光是這個稱呼,就足以讓姜子牙心知不妙了,要知道現在武王可是貨真價實的周朝帝王,理應被稱之為萬歲才對,所謂千歲,僅僅是對諸侯而言的。
「甲冑在身,不能下騎。二位阻路,有何事見諭?」姜子牙說道,臉上的客氣削減了很多。
「今日主公與元帥起兵往何處去?」這完全是對着武王說的,可是姜子牙直接接過了話語。
「紂王無道,逆命於天,殘虐萬姓,因奴正士,焚炙忠良,荒淫不道。今天下諸侯一德一心,大會於孟津,征伐成湯,順應天命,為了天下黎明百姓,實乃不得已而為之。」姜子牙的這話帶着堂皇正道,但最後未免有些虛偽了。
「臣聞『子不言父過,臣不彰君惡』。故父有諍子,君有諍臣。只聞以德而感君,未聞以下而伐上者。」伯夷叔齊兩人同樣有自己的道理,開口勸說武王放棄伐商,而是應該盡諍臣本分,感化帝辛。
這樣的說法,在遙遠的未來依舊大有市場,可是太過執着於此,就顯得歸於拘泥了。
「二位之言雖善,予非不知;此是一得之見。今天下溺矣,百姓如坐水火,百姓有過,在予一人。今予必往。如逆天不順,非予先王有罪,惟予小子無良。」姜子牙將所有的過錯都攬到了自己身上,直接讓伯夷叔齊兩人無話可說。
眼看眾將士臉上不虞,打算強行開拔,伯夷叔齊兩人直接跪在馬前,不讓大軍行動,說道:「臣受先王養老之恩,終守臣節之義,不得不盡今日之心耳。今大王雖以仁義服天下,豈有父死不葬,援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臣伐君,可謂忠乎?臣恐天下後世必有為之口實者。」
伯夷叔齊說的這些話,尤其是前者,指的就是文王身死不久,西岐就因為武成王黃飛虎的事情和成湯大打出手,實在是有違孝道,將來必會留下罵名。
軍士見這兩人這麼頑固,心中大怒,打算直接殺死,但是姜子牙阻止了,說道:「不可。此天下之義士也。」
命人將這兩人扶開,大軍才得以前行,待將來天下歸周,伯夷叔齊二人恥食周粟,最終餓死。
這也是「伯夷叔齊」這個典故的由來,是真正的天下義士。(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