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徐庶等人見敵軍已退,便往縣中張榜安民,所言如出一轍。
當陽縣民不明就裏,聽聞是叛軍,怒罵不止,又恐曹兵南侵,遂皆收拾家中細軟,向南遷徙。
聚集眾軍後,卻不見趙雲身影,三人商議後,決定多舉旌旗,一同向北面迎去。
直至當陽長坂,登高而望,卻見趙雲渾身浴血,在敵陣中往來衝突,如入無人之境。
鄧范見此,熱血沸騰,卻嘆自身無法相隨:「若能如將軍這般,死亦甘願。」
徐庶自身亦是劍術高手,見趙雲如此英勇,亦深感欽佩,聞鄧范之言,微微一笑:「你只需勤加練習武藝,二十年後,未必不能及子龍。」
鄧范緊握拳頭,微微搖頭,不知是不認同徐庶所言,還是認為即便苦練也難以與趙雲相比。
敵軍早已被趙雲殺得心驚膽戰,又見當陽方向旌旗漫天,塵土飛揚,誤以為劉備大軍已至,不敢久留,匆忙拋下滿地屍首,狼狽逃竄。
趙雲亦殺的力竭,也不再追擊,回首望去,見百餘名老兵僅餘五十餘名。
鄧范趕忙上前扶住趙雲,馬謖派人清點,地上敵將帶傷斃命者,竟有六百餘人。
沿途收攏投降、落馬的俘虜亦有一千餘人,獲馬將近兩千匹,此乃大勝。
更為重要的是,此次將欲援助江陵的荊州馬軍驚退,若再欲派遣援兵,至少需三四日,眾人可從容南行。
收攏軍隊後,眾人於當陽停歇一日,至縣中府庫補充了糧草馬料若干,而後繼續向江陵進發。
一路並無追兵,直至江陵城下,卻不知關羽等人身在何處,遂於江陵城外東北五十里處安營紮寨。
此時,新兵營中已有一萬五千餘兵士,趙雲所率馬軍亦有三千餘人,輔兵營中的民壯亦達六千餘人。
因其兵力不足,又欠戰陣經驗,不敢貿然而動,只得在營寨中操練軍馬,砍伐樹木製作攻城器械,靜待大軍到來,一舉攻城。
卻說關羽等人沿襄江(漢水)一路南下,與劉備一同轉入夏水,方才分道揚鑣。
劉備船隊向東,匯入長江,直奔江夏而去,關羽則率船隊逆流而上,徑直駛向江陵。
尚未抵達江陵,便遭遇江陵水軍,那水軍將領見是自家旗幟,正茫然間欲上前問話,關羽卻哪裏給他機會,果斷將大軍交予甘寧指揮。
水軍現在自己實在不擅長還是交給專業的人去做吧。
甘寧毫不推辭,接過令旗,以十艘大船為前鋒,自己則站在船隻的最前方。而每艘大船之上早已被甘寧裝上了千餘張勁弩。
隨即先令大船加速向前衝撞而去,江陵水軍見狀大驚,急忙調轉船頭向後退去。
然而為時已晚,甘寧所率大船已然撞上,令旗揮動之處,各船勁弩如蝗,紛紛射向江陵水軍船隊,頃刻間,江陵水軍死傷無數。
甘寧再次揮動令旗,早有三十艘小船從後軍駛出,每艘船上各有精兵五十,皆身披衣甲,手持長刀,不顧箭矢,奮力往敵船上攀爬。
後船想要支援,卻被強弩壓制,哪敢露頭。
須臾,一眾精兵便登上敵船,勁弩亦停止射擊,甘寧令旗所指之處,前方戰船上的兵士紛紛登上敵船,雙方隨即在敵船之上展開近戰。
甘寧亦將令旗交與張允,挺着長槍,徑上敵船去廝殺。
大軍沿襄江南下而來已有半月有餘,甘寧未有片刻閒暇,每日率水軍於戰船上操演。
而今之水軍,已非昔日尚在荊州水寨時可比。
經甘寧整編,再加半月操練,其戰鬥力較江陵水軍已然高出許多。
又見甘寧親自舞動長槍,衝鋒陷陣在前,眾軍士氣大振,殺得敵軍連連敗退。
江陵水軍見戰況不利,索性將那二十餘艘船丟棄,余船則往江陵駛去,退入水寨,堅守不出。
此番遭遇戰,江陵水軍損壞大船五艘,被俘獲大船十艘,士卒傷亡更是不可勝計,而甘寧轄下水軍僅傷亡五十餘人,大船亦僅有數艘碰撞之船微損,並無大礙。
那將領則至城中,求見鄧義、劉先等人,詳述在水上遇襲之事,並言道乃襄陽水軍,卻不知何故突襲我等。
鄧義、劉先亦自狐疑,莫非襄陽有變乎?
先前便有察覺有兩萬大軍於江陵近處安營紮寨,二人早已派人去探,只道旗號是自家旗號,卻不知是何人領兵。
鄧義、劉先甚為疑惑,又不敢貿然察看,便遣人往襄陽詢問,未及回信。
今日又有水軍之事,更是疑慮叢生。
正躊躇間,忽聞稟報,言那水軍遣使者前來下書。
鄧義、張先拆開書信,見書中所述,心中疑慮方才消散,但更大的不安卻在二人心中湧起。
書有兩封,一封乃諸葛亮所書,書略曰:「曹操大軍已然南下,劉琮不賢,為蔡瑁等人蒙蔽,以荊襄九郡獻於曹操以求苟安。
然竟為曹操所騙,遷任青州太守,於上任途中,已遭曹操派兵殺害,曹操之奸詐,由此可見。
今我主與大公子會於江夏,以大公子為荊州之主,集荊州之軍力民力,欲以江陵為憑依,破曹操於荊北。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曹操殘暴,其軍所至,生靈塗炭,君今處江陵,豈忍見荊南民眾深陷戰火乎?宜早作決斷,獻城予大公子。
荊州民眾亦感君之德也,若妄圖抗之,獻城於曹操為惡,屆時玉石俱焚,死無葬身之所,荊州之民更惡君之過,唾棄有加,死不得歸葬故里矣。」
劉琮被封為青州刺史之訊尚未傳至荊南,然諸葛亮卻早已知曉,自是夢中所見之故。
而言劉琮已為曹操所殺之事,純屬子虛烏有,反正無從驗證。
二人見之,既憤且驚:「諸葛亮何人也?一介村夫,竟敢出此狂言?劉將軍果真為曹操所殺乎?蒯異度在荊州竟不阻之耶?」
對於蔡瑁獻荊州降曹操之事,在蔡瑁將江陵交予二人之時,便已察覺端倪。
若非信任二人,蔡瑁亦不會將江陵這一錢糧要地交予二人守備。
然二人畢竟為荊州本地人,雖對劉琮無感,但若劉琮真為曹操所殺,此事則觸及其底線。
只是諸葛亮此書之辭未免過於張狂。
二人成名已久,在荊州為官多年,諸葛亮僅為劉表之外甥女婿,出仕前不過一介村夫。
而今更只是隨劉備之小卒,竟敢與兩位成名已久的名士如此言語,令二人心中頗感不服。
然不服歸不服,對於諸葛亮所言感君之德、念君之惡等言語,二人卻也是頗為重視與在意的。
喜歡諸葛亮重生,一切盡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