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盯着那墓碑,又從頭到尾看了一遍,看到晉太元、陶、武陵、捕魚等字眼時,猛然間想起以前中學的時候學過一篇文言文叫《桃花源記》的,裏面開篇就是:「晉太元中,武陵人以捕魚為業……」作者好像陶淵明,具體是哪個朝代的就有點記不准了。
我努力的回憶那篇文言文的內容,再對比碑上的墓志銘,是有點相似的地方。不禁脫口而出:「《桃花源記》!」
這幾個字一出口,眾人都不約而同的一拍手掌,伸着右手食指指着天不停的激動的晃着說:「對!對!對!」我看着他們這麼整齊劃一的動作,有點好笑,心想這個動作應該是全國統一的吧。
四人中就數大塊最激動了,一個勁的搖着食指說:「我就說嘛,怎麼那麼熟悉,你看那啥武陵、捕魚為業、要還家的字眼,虧得上學的時候俺老貴用功啊,原來真的學過,就是《桃花源記》。」
皮猴看到大塊激動成這樣,一臉揶揄的說:「你上學用功?看不出來哇。」
大塊厲了他一眼說:「當然用功,你以為哪個都像你?上個學整天吊兒郎當的,淨知道摸魚摸蝦摸蛤蟆。」
皮猴不以為然的說:「你說出的這話臉紅不,估計你自己都不信,更別說我們了。」
大塊可不管他,繼續一個勁的激動說:「這個《桃花源記》我記得是陶淵明寫的,是姓陶的,就是我老陶家的人。」
皮猴沒好氣的說:「切,歷史上姓陶的名人也多了去,看到姓陶的就認祖認宗,往自己臉上貼金,丟不丟人!」
我笑笑說:「這真有可能是大塊祖宗哇,這《桃花源記》作者叫陶淵明,大塊也姓陶,說不定真的是他祖宗。」
幾人聽了也笑了笑。
皮猴說:「切,這個墓的主人又不是姓陶,如果我不是眼瞎的話應該是姓曹吧,叫曹辛。」
我一聽好像有點道理,姓陶的只是落款的那個,叫陶潛,不過都一樣,反正也有個姓陶的名字在上面,這個姓陶的真是大塊祖宗也不奇怪。
大塊聽了皮猴的話也是怔了怔,說:「我們討論的是姓陶的,又不是姓曹的。」然後轉過頭來對我說:「老焦,說真的以前讀書的時候學《桃花源記》這篇文章的時候,我看到這個陶淵明這個名字,我也問過我家老大爺,我老大爺說不知道,族譜上也沒有詳細記載到,好像說我老陶家這一支系最早追溯也是只到晉朝,往上就沒有了。」
我說:「這碑文上說的也是晉朝的事,好像跟那《桃花源記》的故事發生在同一時期。這兩件事怎麼有些地方這麼相似,不知有沒有關聯,這個陶潛不知是什麼人?」
我越想越覺得不對勁,這個曹氏碑文和《桃花源記》裏面提到的一些事這麼相似,直覺告訴我這二者說的應該是同一件事。嘴裏不自覺的念起陶淵明、陶淵明來。
小年輕在旁邊一直聽着我們說話,有幾次想插話,但稍一沉吟欲言又止,現在聽我在念叨陶淵明,似乎聽清楚了,有點吃驚的問我:「焦兄弟,你剛才說的是陶淵明嗎?」
我說:「是,陶淵明,深淵的淵,明白的明。」
小年輕釋然道:「原來你們也認識陶淵明居士,他現在還健在?」
我們幾個一聽不禁啞然失笑,大塊笑着說:「我說小哥啊,我們是都認識陶淵明,但是你問他是否還健在就嚇到我了,怎麼,你認識他?」
小年輕說:「認識,他上一次來這裏應該是一千六百多年前的事了。」
我們一聽都吃了一驚,我忙問道:「陶淵明來過這裏?小哥你沒記錯吧?」
小年輕指着墓碑說:「上次他就是和曹公一起來的,這碑文就是他寫的,可悲可嘆啊!」
這話一出來,雖然聲音平淡,但我耳邊仿佛響起了一個炸雷,震得我腦袋嗡嗡聲,頭髮都豎起來了。怎麼?這碑是他寫的?他是和曹辛一起進來的?
我抓了抓耳朵,以為自己聽錯了,但我看到其他人也是一副震驚的樣子,我就知道我沒有聽錯。
我們驚得半天都反應不過來,陶淵明竟然來過這裏,那可是歷史上的一個大名人啊。
只聽那小年輕繼續說:「陶潛先生字淵明,又字元亮,你們既然認識,想必你們都知道,他現在還健在嗎?」
我一聽這才反應過來,他娘的,搞了半天,原來陶潛就是陶淵明,這碑文落款就是尋陽郡柴桑人陶潛。原來是自己有眼無珠,就擺在面前都不知道,這怨不得誰啊,都怪自己以前讀書不認真,忘了古人還有名、字、號等等行頭,就單單記了個陶淵明,差點鬧了個笑話,看來回去之後要惡補點古文知識才行。
聽了他又問了是否健在,驚訝得我舌頭有點不聽使喚的說:「健……健……健在?他都死了一千多年了。」
小年輕像突然反應過來似的一拍腦袋說:「是哦,他來這裏的時候是一千六百多年前的事了,我差點糊塗了。那你們,是怎麼認識他的?」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我知道他沒受過九年義務教育,這事對他來說不好理解,便說:「我們其實也不認識他,我們只是在『私塾』學過他寫的文章,他是着名的詩人、辭賦家,有很多作品流傳後世,所以我們都學過他的文章,所以才說『認識』他,但此『認識』非彼『認識』。」
小年輕點點頭哦了一聲,不再說話,似乎在思考着什麼問題。
我猛然間意識到,如果按照小年輕的說法和墓碑上的記載,一千六百多年前,應該是晉朝的時候,陶淵明和他的一個叫曹辛的道士好友,在一次遊山玩水的時候無意間進入到羽仙村這個地方,並幫助了村民設下了奇門八卦陣躲煞,為村民擊退過為禍一方的蜈蚣、大蛇。曹辛因為和蜈蚣大蛇搏鬥的時候負了重傷,最後不治身亡。
這碑文上記載的事情與《桃花源記》有相似的地方,特別是進入羽仙村的那一段。難道陶淵明寫的桃花源就是這個地方?如果事實是這樣的,那我們上學所學的《桃花源記》雖然有相似的地方,但出入有點大了,簡直是兩個不同的版本,桃花源描繪的是一個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的太平世界,但羽仙村這裏似乎也並不太平,不知道哪個更可靠。而文章畢竟偏向藝術的範疇多,而碑文——特別是墓志銘——以紀實為主,再結合我們在這裏經歷的一切,看來碑文似乎更可靠一點,這裏應該才是真正的桃花源。
我不禁感嘆,如果這裏才是真正的桃源的話,那真是讓後世人大跌眼鏡,要知道後世很多地方為了爭奪桃花源這個名頭,打了不少筆頭仗,嘴仗,甚至私下大打出手的都有,甚至有些地方以哪裏才是桃花源的正宗之爭來吸引媒體的注意和大眾的眼球,作為一種宣傳的手段,也難怪,桃花源三個字實在是太值錢了,再經九年義務教育這麼一推廣,幾乎是人人皆知,一旦與旅遊業掛鈎,旅遊景區一開發,那還不是客似雲來啊。如果世人知道這羽仙村才是真的桃花源的話,相信那很多人吐血都有份。
如果事實上真如碑文所述,那陶淵明在寫《桃花源記》的時候為什麼不提及此事,甚至在他的其他文章也未見任何關於他和曹辛在羽仙村的資料。
他為什麼要這麼做?
大塊見眾人都不說話,看看我們這邊的人,又看看小年輕那邊的人,一副莫名其妙的樣子。突然他冷不丁的冒出一句:「小哥,那後來我老陶家的名人陶淵明先生怎麼樣了?」
我們幾個一聽,心想是啊,這陶淵明後來怎樣了?從歷史來看他肯定是從這裏出去了,如果他沒有出去的話,就沒有那麼多的名篇傳世,特別是我們都熟悉和嚮往的桃花源,我們後世人也根本不知道會有陶淵明這號人物。那小年輕說這二千多年來能從這裏走出去的只有三個人,其他的都死在這裏了,那這陶淵明應該算是其中一個了吧,那他又是怎樣從這裏出去的?
這「陶淵明」大家都算是認識吧,最起碼知道他曾經來過這裏,並且能從這裏走出去,這麼一個「熟悉」的人物至少能增強大家的信心。
小年輕搖搖頭說:「陶先生最後確實是從這裏出去了,他是從這裏出去的三個人之一,但是他是通過什麼方法出去的我們並不清楚,聽說是曹公臨終前跟他說了出去的方法。」
我們聽了大失所望,本來抓住的救命稻草又斷了。
小年輕又說:「他臨走前我們跟他說了這裏的一切不要跟外面的任何人說,我們不想受到太多外界的紛擾,他也答應保證不向外人說起。」
我們哦了一聲,我想這或許就是陶淵明作品中沒有提及過曹辛和羽仙村,包括他後來寫《桃花源記》也只是以一個半虛構故事來塑造他理想中的太平世界的原因。
那小年輕繼續說:「陶先生走的時候從我們村裏帶走了兩個童子,一男一女。」
我們更加震驚,原來陶淵明當年走的時候還帶走了一男一女兩個童子。我連忙問道:「你不是說過你們能不能離開這個地方的嗎,如果離開了會出現可怕的事情,怎麼這兩個童子就沒事?」
小年輕說:「實不相瞞,我們這一村人都中某種詛咒,一輩子只能生活在這裏,一旦離開這個地方就會出事……。那兩個童子之前被曹公解救過,身上的詛咒已清除得差不多了。」
皮猴說:「那你們叫那曹辛替你們全部將詛咒解除了不就行了?」
小年輕說:「那是不可能的事,解除一個人的詛咒要消耗一個人很多的真氣,會損陽壽的。其實曹公當時也是為了解這兩個小孩的詛咒,耗損了太多真氣才讓他體力不支,才會被那青紅二龍所傷。」
大塊哦了一下又喃喃的說:「我說這陶淵明也真是奇怪,他自己走就走嘛,幹嘛要帶人家小孩出去。」
小年輕說:「那兩個童子都是孤兒,其實這個我們族人是商量過才決定讓他帶出去做書童的。」
大塊說:「哦,我就說了,這老陶再怎麼說也是位高士,不會無緣無故的帶人家小孩走的,不然的話不是成了拐賣兒童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我們聽了倒也不覺得奇怪,古代的有錢人哪個沒有幾個僕人、丫頭、書童之類的。陶淵明收兩個小孩作書童倒也在情理之中。
我說:「這倒不奇怪,古代在錢的讀書人都有書童伴讀。而且老陶不是有個『送子一力』的故事也挺有名的嗎。」
大塊一聽有故事便來了興致,追着問:「老焦,什麼『送子一力』的故事?你給俺講講唄。」
我說:「我也是上學的時候聽老師說的,說老陶去做彭澤縣令的時候」不帶家眷獨自上任,就送了一個勞力給他兒子,跟他兒子說這個勞力也是別人家的兒子,要他兒子好好對待他。」
大塊聽了連連稱讚,說還是他老陶家的人有情有義,說這家風傳承了千年直接影響了他,才使得他陶大貴也這麼有情有義。
皮猴在旁邊見大塊王婆賣瓜,自賣自誇,聽着刺耳,忍不住懟他道:「這老陶你以為真是你祖宗啊,還千年家風,羞不羞。你他媽有僕人?你只配給人做僕人。」
大塊白了他一眼說:「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俗話說鹹魚都有翻身之日,我他日若富貴了,一定找你做僕人,你放心好啦。」
皮猴呸了他一聲說:「等你到了富貴那天再說吧,還不知道誰給誰當僕人呢。」
我見這兩個冤家又要槓起來,忙說:「富貴個屁,先做正事。」
我轉頭對小年輕說:「陶先生帶走的那兩個童子叫什麼名字?」
喜歡盜墓:陰陽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