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貢,字廷實,因家居華泉附近,道號華泉子,歷城人,著名詩人、文學家。以詩著稱於弘治、正德年間,與李夢陽、何景明、徐禎卿並稱「弘正四傑」,後來又加上康海、王九思、王廷相,合稱為明代文學「前七子」。
邊貢,出身於官僚世家,自幼受到傳統的儒學教育,少年登科,名動朝野。初授太常博士,遷兵科給事中,明六科給事中掌鈔發章疏,稽察違誤,職權頗重。邊貢任職期間,不避權貴,不計利害,上書彈劾貪冒軍功、卑怯無能的監軍太監和統兵將帥,上《言邊患封事疏》。當時監軍太監苗逵,為皇帝所寵信,鎮軍統帥是宗室保國公朱暉和右都御史史琳,邊貢奏文疏直激切,聞者凜然,表現出他關心國事、直言敢諫的品格。
李夢陽任戶部主事,何景明、徐禎卿及王九思、康海、王廷相也先後進士及第,在內閣各部供職,邊貢與他們詩文往還,遂為詩友,世稱「前七子」。自英宗之後,政治日趨腐敗,階級矛盾也日見深化,弘治以來,一些正直的朝臣想限制閹黨,改革朝政,以挽救明王朝的衰頹之勢。在文學上,則有以李夢陽、何景明為首的「前七子」,力圖改變萎弱的「台閣體」統治文壇的局面,「倡言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發起聲勢浩大的文學復古運動,天下學人翕然宗之。
嘉靖間,李攀龍、王世貞等「後七子」與之相呼應,前揚後激,遂把這一運動推向高潮,經過「前後七子」的努力,終於取代「台閣體」而雄踞文壇。這一次文學復古運動,對於改變「台閣體」萎弱文風,清除八股文窒息文藝創作的惡劣影響,有一定積極作用。然而由於其文學主張一味強調復古,便引導文學創作走上盲目尊古的道路,造成摹擬剽竊、追求形似的惡劣影響。
邊貢附驥於李夢陽,其前期詩歌自然也具有同樣的錯誤傾向,集中摹擬之作,及祭陵諸詩,蓋為這一時期的作品。如四言古體摹擬《詩經》,以及「集杜句」、「集江淹句」等,都是些古色古香的雜貨拌,毫無詩意可言,而於送別、游賞的詩作中則時見新意,有不少清麗雋秀之作。
邊貢宦途得意,官至太常奪丞,而在弘治帝病逝之後,即位的正德帝卻是一個不問朝政、日耽遊樂的荒唐天子,朝政大權全由宦官劉瑾把持。邊貢志操耿介,不善奉迎,遂被外放為河南衛輝知府,尋改授湖北荊州知府。在其升遷之際,驟被外放,使其銳意進取之心受到極大挫折,而且自此以後,他再未能返京任職,亦是其政治生活中的一大轉折。
在朝廷,他目睹了朝政的腐敗,赴任途中,他又看到在農民起義衝擊下的明王朝破碎的統治局面,自京畿至荊襄,不堪封建壓迫和剝削的農民紛紛揭竿而起。河北有劉六、劉七起義,四川及湖北有藍廷瑞、鄢本恕和廖惠的農民暴動,他深深感到明王朝統治的深重危機。作為明朝官吏,為鎮壓農民起義他拼死效力,作為一個詩人,他卻與一般只知追逐利祿的封建官吏的感受不同。
忠事明室,而痛恨蛀蝕明王朝的宦官和貪官污吏;仇視農民起義,而對農民所遭受的苦難又有一定的同情,這二者是矛盾而又統一的。在他看來,農民的苦難,不是明王朝的腐朽統治及其賴以存在的封建制度造成的,而是由於宦官弄權、貪官污吏橫行不法所造成的。因此,他在荊州任內,或驅車四境訪察民情,或登山臨水遊覽觀賞,心情都是抑鬱的。江邊登高南眺,水天一碧的洞庭秋色,使他聯想到楚國愛國詩人屈原,思及仕途坎坷,便欲作《懷湘賦》,以發抒積鬱憤懣之情。泛舟江中,波險浪激的景象,又使他聯繫到朝政日非,烽火四起的險惡政局,便欲掛冠歸鄉,憑弔羊祜,傾訴景仰之意,造訪鹿門山龐統隱居處,又有不勝惆悵之情。即題詠海棠的五首,雖詠物小什,在讚美海棠當秋盛開、與松為伴的品格之中,亦寄寓着詩人身世之慨。
邊貢到荊州任不久,權閹劉瑾伏誅,不少受其迫害的官員先後得復原官,他自然也充滿着期待,然而一年過去,得到的卻是擢為山西提學副使的任命,而同時也收到父死訃音,未曾蒞任便丁憂家居。未得返京任職,仍放外任,雖是升遷,心情亦十分落落,作《俟軒解》聊以自慰。儘管如此,邊貢蒞任,仍克盡其職,致使河南士風大振,他不受請託、秉公擇優。不以親疏為條件,而以文才取捨,雖友人亦不例外,從而贏得清正廉明的讚譽。在這時期,邊貢為考校生員,視察府州縣學,足跡遍及河南全省,因而也感受到人民的疾苦,寫下了《築橋怨》、《牽夫謠》等同情人民疾苦的詩篇。
邊貢有感於朝政日非,加以身體病弱,上疏乞終養致仕,未獲示復而母病死任所,遂扶櫬歸里,居喪守制,始起復任職。居家期間,邊貢讀書授徒,與友人唱酬,而更多時間則是流連於家鄉湖光山色之間,因此寫下了大量吟詠故家湖光山色之作。如《西園八景》、《寒食郊行》、《題賈園四首》、《七月四日泛湖》、《湖上雜興》、《登千佛山寺》、《游龍洞山》、《出靳村望靈岩寺》、《泰山回馬嶺》、《登岳次劉希尹韻四首》等,都為寫景佳作,表現了詩人對家鄉的熱愛。
武宗朱厚照病逝,其堂弟厚熜繼帝位,詔起復邊貢為南京太常寺少卿,提督四夷館。南京為留都,各部衙署形同虛設,官員有職無權,詩人居此常感不安。他借赴京述職之機,回程經濟南以延醫治療為由,上疏乞休,未獲准,旋拜太僕卿,遷戶部尚書。自嘉靖以來,七年之間,五選華秩,屢屢升遷,邊貢本應安於職守,黽勉王事,而他卻牢騷滿腹,一再懇請致仕,為常人所難解。事有偶然,邊貢與其父一樣,被劾免職,邊父因不賄買宦官,橫遭誣陷;邊貢則是疏狂任放,受人忌害,所由不同,而志操耿介則一,歸家後,經常臥病。
平生喜收書,有求古書癖,所蓄書萬餘卷,被罷官歸故里,在濟南大明湖畔築「萬卷樓」,將一生收藏的金石書籍納於其中。不幸第二年「萬卷樓」被燒,他仰面大哭:「嗟呼,甚於喪我也!」痛苦異常,由此大病不起,遂起病而卒,終年57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