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歷史着名人物 第164章 方觀承:從書生到總督的宦海浮沉

    一、早年坎坷

    方觀承的早年生活充滿了曲折與艱辛。出生於1698年的他,出生在一個有着良好教育背景的家庭,祖父方登嶧曾任工部主事,而父親方式濟也在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成為進士,並擔任內閣中書。然而,好景不長,隨着《南山集》案的發生,這個原本前途無量的家庭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機。

    《南山集》案源於翰林院編修戴名世所着書籍中的敏感內容,該書記錄了南明桂王時期的歷史,並使用了南明政權的年號,這在當時被視為對清朝統治的嚴重挑釁。結果,戴名世被控以「大逆」罪名,並在兩年後被處決。因為戴名世的作品中引用了方觀承曾祖方孝標的着作,方家也因此受到了牽連。方觀承的祖父方登嶧和父親方式濟被流放到黑龍江,家庭的經濟來源和地位一落千丈。

    方觀承和他的哥哥由於年紀尚幼,沒有被流放,而是被迫離開了家鄉,寄居在南京清涼山寺內,依賴僧人的幫助度日。這樣的生活無疑是艱難的,但對於年幼的方觀承來說,這也是他學會自立和堅韌的重要時期。

    在經歷了數年的漂泊生活之後,方觀承和他的哥哥決定北上尋找父親和祖父。他們從南京出發,踏上了一條漫長且充滿不確定性的旅程。這一路,他們不僅要克服自然環境帶來的挑戰,還要應對旅途中的種種困難。經過一年多的時間,終於在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春天,他們到達了卜魁(今天的齊齊哈爾),在那裏與父祖團聚。

    然而,團聚並未帶來長久的安寧。方觀承隨後接受了奉天督學任奕?的邀請,前往盛京(今瀋陽)。這段時間,方觀承不僅在學術上有所增長,也積累了更多的人生閱歷。他在北京與其兄長方觀永會合,之後又南下遊歷至湖南等地,直到雍正元年(1723年)才回到北京。

    二、平步青雲

    方觀承的仕途可謂是一帆風順,儘管他並非科舉正途出身,但憑藉着過人的才華與機遇,最終達到了人生的巔峰。在北京定居期間,方觀承因緣際會,被一位族人引薦給了平郡王福彭。起初,方觀承並未立即回應福彭的邀約,直到雍正十年(1732年)秋,方觀承在北上的旅途中恰巧遇到福彭前往盛京祭陵,這才得以拜見。這次會面對方觀承而言意義重大,他不僅得到了福彭的賞識,而且二人之間逐漸建立了深厚的情誼。

    雍正十一年(1733年),平郡王福彭被任命為定邊大將軍,出征準噶爾。福彭深知方觀承的能力,便選他作為隨軍記使。然而,根據當時的朝廷規定,隨軍人員必須經過正式任命。於是,福彭將方觀承的情況上報給大學士鄂爾泰,由鄂爾泰呈報給雍正帝。雍正帝在召見方觀承後,了解了他的家族背景,對其家族的歷史表示感嘆,並授予方觀承內閣中書的頭銜,使他得以合法隨軍。

    隨着福彭的大軍凱旋,方觀承也回到了北京,並正式擔任了內閣中書一職。乾隆二年(1737年),他進入了權力核心之一的軍機處,擔任軍機章京,很快又被任命為吏部郎中。這一系列快速的晉升顯示了方觀承在朝中的影響力正在逐步擴大。

    乾隆七年(1742年),方觀承被任命為直隸清河道,負責當地的水利工程。這一年,他還陪同署理直隸總督史貽直視察了永定河的治理工作。方觀承展現出的卓越能力讓他在短短一年後就被提拔為直隸按察使。到了乾隆九年(1744年),方觀承已經升任直隸布政使,負責管理整個直隸省的錢糧稅收事務。

    乾隆十一年(1746年),方觀承暫代山東巡撫一職,兩年後更是被正式任命為浙江巡撫。這一連串的職位調整表明了朝廷對方觀承治理能力的認可。直到乾隆十四年(1749年),方觀承被任命為直隸總督,並在這個職位上服務了長達二十年之久,直至逝世。

    方觀承從三十二歲開始踏入政壇,僅用十七年時間就完成了從內閣中書到直隸總督的跨越,這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是非常罕見的。

    三、開墾海塘

    乾隆十三年(1748年),方觀承被任命為浙江巡撫。在他擔任這一職務期間,方觀承特別關注海塘工程的維護與開發。海塘是保護沿海地區免受潮汐侵襲的重要屏障,同時也是沿海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設施。

    方觀承多次親臨海塘施工現場,實地考察工程進展及周邊環境變化。通過細緻的勘察,他發現海塘引河的部分地段由於泥沙淤積,已經轉變為可以耕種的土地。這一發現對於解決當地農民的土地需求具有重要意義。

    為了充分利用這些新形成的土地資源,方觀承組織了詳細的勘驗與丈量工作。經過反覆測量和評估,最終確定了大約三十五萬餘畝的土地適合開墾。方觀承隨即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制度,確保這些新開墾的土地能夠合理分配給當地的貧民,使他們能夠擁有耕種的土地,從而改善生活條件。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這一舉措不僅解決了部分農民的土地需求,也提高了海塘區域的經濟效益。方觀承將這一成果整理成奏疏上報乾隆帝,得到了皇帝的高度讚賞與肯定。

    四、治理水利

    乾隆十四年(1749年),方觀承升任直隸總督,肩負起治理直隸省五大河流的重大責任。在這五大河流之中,永定河因其複雜的地理環境和頻繁泛濫的特點,成為了最為棘手的問題。上任伊始,方觀承即向乾隆帝上疏,提出「永定河自六工以下,河形高仰,請就舊有北大堤改移下口,使水行地中,暢通無阻」的治理方案。這一提議旨在通過改變河道走向,降低洪水風險,保證水流順暢。

    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帝將江南河道總督高斌提交的「豆瓣集漫口圖」展示給方觀承,指示他參考該圖治理永定河。然而,方觀承認為永定河與豆瓣集的情況存在顯着差異:豆瓣集屬於中河余水漫溢,可以在水流較緩的地方進行施工;而永定河的情況則複雜得多。永定河的南側為月堤缺口,北側為大堤漫口,兩者相距甚近。因此,僅僅堵塞月堤並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導致河水無處排放,增加水患的風險。基於這一分析,方觀承主張應優先堵塞漫口。

    乾隆十八年(1753年),方觀承進一步提出了一項更為具體的治理措施——在永定河北岸六工尾開堤放水,讓河水經鳳河流入大清河。這一措施旨在通過分流減少永定河的水壓,減輕洪水威脅。同時,他還建議在下口北埝外建造遙埝,用於均勻分佈水流和沉積物,並加固鳳河東堤,使其與遙埝相連,形成有效的防護體系。

    方觀承的這一系列治理方案得到了乾隆帝的認可和支持,並被付諸實施。

    五、備受寵信

    方觀承在擔任直隸總督期間,因其清正廉明和嚴謹的辦事風格,深受乾隆帝的信任與器重。他擔任這一要職長達二十年之久,其間不僅處理了大量的政務,還多次得到了乾隆帝的嘉獎與支持,顯示出其在朝中的重要地位。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天津等地出現積水問題,作為直隸總督的方觀承未能及時察覺並處理,按照常理,這種情況應該導致他被免職。然而,乾隆帝卻對方觀承給予了寬容,未予嚴厲處分。這表明乾隆帝對方觀承的能力和為人有着高度的信任,認為他並非故意失職,而是由於政務繁忙所致。

    緊接着,在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又有御史吉夢熊和朱續經先後彈劾方觀承,指責他包庇下屬的不法行為。此類指控通常會導致嚴重的後果,但在這種情況下,乾隆帝不僅未對方觀承加以責備,反而採取了保護措施。乾隆帝的態度反映出他對方觀承的評價非常高,認為他是一位值得信賴的大臣。

    到了乾隆三十年(1765年),乾隆帝南巡期間,特地賜詩給方觀承,這是對他多年辛勞工作的肯定與鼓勵。賜詩不僅是對個人才華的認可,更是對官員忠誠與貢獻的一種表彰。乾隆帝此舉無疑加深了方觀承在朝臣中的威望,並進一步鞏固了他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

    這些事件表明,方觀承之所以能夠在官場上保持如此長時間的高位,並且在遭遇批評或失誤時仍能得到乾隆帝的支持,主要得益於他多年來始終如一的敬業精神和廉潔自律的品質。無論是處理日常政務還是應對突發事件,方觀承總是能夠做到事無巨細、周密考慮,這正是乾隆帝最為欣賞之處。

    六、晚年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方觀承患瘧疾,當年八月卒於任上,年七十一,諡恪敏。

    七、結語

    縱觀方觀承的一生,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忠於職守、勇於擔當的官員形象。無論是在動盪不安的時代背景下奮力拼搏,還是在安定繁榮的盛世中努力進取,方觀承始終堅守着為人民服務的理想信念。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高尚品德,成為了後世學習的榜樣。

    喜歡古代歷史着名人物



  
相關:    神話版三國  百鍊飛升錄  不滅武尊  校花的貼身高手  天道天驕  
(快捷鍵←)上一章 ↓返回最新章節↓ 下一章 (快捷鍵→)
 
版權聲明: 飛速中文網古代歷史着名人物第164章 方觀承:從書生到總督的宦海浮沉所有小說、電子書均由會員發表或從網絡轉載,如果您發現有任何侵犯您版權的情況,請立即和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作相關處理,聯繫郵箱請見首頁底部。
最新小說地圖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29s 4.0596MB

搜"古代歷史着名人物"
360搜"古代歷史着名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