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歷史着名人物 第131章 呂留良:從科舉才子到隱逸僧侶

    一、自幼失怙

    呂留良的生平,是一段融合了家族榮耀與個人奮鬥的傳奇。生於明末亂世,他自幼便背負着家族的重望與不幸的陰影。其父呂元學,一位在明朝有着顯赫政績的知縣,卻因疾病早逝,留給家庭無盡的哀思與未竟的事業。呂留良作為遺腹子,其降生不僅是對家族血脈的延續,更是母親楊氏堅韌不拔精神的體現。

    在失去父親庇護的童年,呂留良的生活充滿了挑戰。體弱多病的母親難以獨自承擔撫養之責,幸得三兄願良夫婦的悉心照料,他得以健康成長。然而,命運多舛,三歲喪嫂,後又被過繼給堂伯父,這一系列變故,讓呂留良的童年充滿了顛沛流離。但正是這樣的環境,磨礪了他堅韌不拔的性格,也激發了他對知識的渴望。

    自幼展現出超凡才智的呂留良,在詩文與學問上展現出了驚人的天賦。八歲便能作文,十歲時,隨着三兄願良在崇德建立澄社,他更是深受東南士子文風的薰陶,逐漸成長為一位博學多才的青年才俊。他的詩文才華在征書社中得到了廣泛的認可,與眾多士子交流切磋,不僅拓寬了視野,更深化了對時局的思考。

    呂留良的才華不僅限於文學,他在天文、兵法、樂律、算術等多個領域均有深厚造詣,展現出非凡的綜合素質與天賦。

    二、抗清失利

    順治元年(1644年),明朝滅亡,滿洲人建立的清朝迅速南下,佔領了中原地區。在這個動盪不安的時期,許多明朝遺民奮起反抗,希望能夠挽救即將覆滅的大明江山。呂留良和他的家人也投身於這場抗清鬥爭之中。

    順治二年(1645年),呂留良與其侄兒呂宣忠組織了一支義勇軍,試圖抵抗入浙的清軍。呂宣忠被任命為總兵都督僉事,並在監國魯王的支持下,被加封為扶義將軍,獲得了敕印,率領部隊前往太湖一帶抗擊清軍。然而,抗清之路異常艱難,呂宣忠在瀾溪(位於太湖下游,靠近烏鎮)與清軍展開激戰,最終因力量懸殊而兵敗。面對失敗的局面,呂宣忠無奈之下解散了自己的部隊,並遁入山林,成為了一名僧人。

    然而,國破家亡的悲痛並未因此減輕。不久後,呂宣忠因為回家探望生病的父親而被捕,並最終遇害。這對呂留良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打擊,他在送別侄兒時,悲痛欲絕,甚至因情緒激動而咯血,幾乎喪命。這一時期,呂留良將自己的詩作結集成《萬感集》,記錄下了那段充滿悲憤與絕望的日子。

    在抗清戰鬥中,呂留良也曾身負重傷,左腿中箭,留下了終身的傷痕。據《厲耦耕詩》記載,「箭瘢入骨陰輒痛,舌血濺衣洗更新」,反映了他身體上和心靈上的雙重痛苦。

    順治八年(1651年)冬,呂留良的兄長呂願良在貧病交加中去世。呂留良再次承受了失去親人的痛苦,並親自操辦了兄長的後事。這一系列的打擊使得呂留良對清廷的統治癒發不滿,同時也堅定了他不與清朝合作的決心。

    順治十一年(1655年),呂留良與陸文霦合作評選八股文。他們在吳門集市租了一間房子,專門從事評點工作。這次評選的對象是從順治三年(1646年)開始的五科文章,因此命名為《五科程墨》。通過這一工作,呂留良不僅在學術上有所貢獻,更重要的是,他藉此機會宣傳「華夷之分大於君臣之倫」的觀念,強調民族氣節的重要性。這一行為對當時的士人學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三、清接儒士

    順治十六年以後,呂留良的人生軌跡發生了一系列重要的變化。他開始廣泛結交當時的知名學者和隱士,其中包括浙東着名的黃宗羲、黃宗炎兄弟以及寧波的隱士高斗魁。呂留良對硯台有着特殊的愛好,曾自述收藏了不下二三十枚硯台。黃宗羲得知此愛好後,特意贈送給他一方八角硯,兩人因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呂留良的兒子呂葆中也在這段時間跟隨黃宗羲學習。為了專心學問,呂留良的二哥呂茂良認為留良對外事務過多,影響了學業,便將他留在崇德西門內的祖居友芳園之梅花閣,教授子侄輩讀書。康熙二年(1663年),黃宗羲受邀來到梅花閣授課,與呂留良等人在園內的水生草堂相聚,進行詩文唱和。此外,呂留良還與吳之振、吳自牧等人共同編選了《宋詩鈔》九十四卷,並為其中八十餘位宋代詩人撰寫了小傳。

    然而,到了康熙五年(1665年),呂留良在面對浙江學使對生員的考核時,選擇了拒絕應試,結果被革除了諸生的身份。這一舉動雖然震驚了當時的社會,但呂留良本人對此卻感到十分坦然。隨後,他退隱到崇德城郊的南陽村東莊(今屬桐鄉縣留良鄉),開設了自己的刻書局「天蓋樓」,繼續選刻時文出售,並且提囊行醫,以此來隱匿自己的真實身份。

    在隱居期間,呂留良並沒有放棄學術追求。他與張履祥、何商隱、張佩蔥等人一同研究程朱理學,並創立了南陽講學堂,設館授徒。儘管他的身影逐漸遠離公眾視野,但名聲反而越來越高。在康熙八年(1668年),他還邀請了理學大儒張履祥前來東莊講學,共同致力於發揚洛閩之學。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呂留良不僅繼續從事時文評選工作,還編輯刻印程朱遺書,以幫助學者更好地理解這些經典。他通過時文評語表達自己關於「夷夏之防」和恢復「井田」、「封建」制度的政治主張。這一時期,呂留良還頻繁出遊,寫下大量紀游詩,這些詩作大多富含強烈的反清意識,最終匯編成了《真臘凝寒集》。此外,他還結交了一批新的朋友,如黃虞稷、周在浚等,與他們之間的唱和詩都被收錄在《零星稿》中。

    四、拒仕為僧

    康熙十七年(1678年),清廷設立了博學鴻詞科,試圖通過這種方式籠絡一批當時有名望的士人。在這種情況下,浙江地方官員首先推薦了呂留良參加選拔。然而,呂留良堅決拒絕了這一提議,最終得以免除參選。與此同時,與呂留良同時代的湯斌則欣然接受,並因此獲得高官厚祿。

    到了康熙十九年(1680年),清廷為進一步拉攏和軟化明朝遺民,再次徵聘天下的山林隱逸之士。嘉興郡守又一次推薦了呂留良。面對這樣的壓力,呂留良在無可奈何之下,選擇了削髮為僧,取法名耐可,字不昧,號何求老人。他前往吳興埭溪的妙山,建造了風雨庵,隱居於此,並繼續講學,門人弟子眾多。

    儘管身處僧侶之身,呂留良仍然心繫國家大事。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秋天,他與門人子侄三次遊覽南北湖,並按出遊的日程寫了一組紀游詩,編成詩集名為《東 將 詩》。隨着清王朝的統治日漸穩固,呂留良心中復明的夢想變得越來越遙不可及,這讓他更加憤世嫉俗。

    呂留良的身體狀況一直不佳,年僅四十多歲時,鬚髮已經灰白,牙齒脫落過半。他自幼就有咯血的病症,每當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時就會發作。到了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呂留良重遊杭州,期間所寫的詩篇被收錄進《欬氣集》中。同年八月,呂留良因病去世,享年五十五歲。

    在生命的最後幾天裏,呂留良仍然堅持完成《朱子近思錄》及《知言集》的補輯工作,並創作了《祈死詩》六篇。面對子侄和弟子們的勸慰,他回答說:「只要還有一口氣在,就不敢不努力。」臨終之際,他勉勵門人要「細心努力為學」,並告誡後人要恪守「孝友大義」。在最後一刻,他突然說道:「我現在鼻息間的氣息,只有出沒有進。」門人們呼喚他「先生」,他回答:「人人都會這樣!」聲音雖半澀,但字字清晰。隨後,他讓眾人退出房間,作揖告別了三四次。最終,呂留良從容地正了正面容,伸直雙腳,叉手安詳地離世。

    呂留良去世的消息傳開後,遠近的士人都為之悲痛不已,認為這是學術界的一大損失。八月十七日,何商隱前來弔唁,泣不成聲地說:「二十年的交情就此結束,傷心啊,傷心!」陳執齋、陸稼書為他撰文祭奠,黃宗炎作詩哀悼,查慎行也創作了《挽呂晚村徵君》詩。十一月二十九日,呂留良被安葬於識村祖墳(位於今天的留良鄉識村東長板橋西側)。

    五、禍及後人

    呂留良去世後,他的思想和學說仍然在民間廣為流傳。他的弟子及追隨者曾靜等人繼續傳播他的學說,試圖延續呂留良的精神遺產。然而,這種傳承最終引發了嚴重的後果。

    雍正年間,曾靜試圖策動川陝總督岳鍾琪反叛清廷,但計劃敗露。曾靜被捕下獄,並供出了呂留良及其兩位學生。儘管呂留良早已去世多年,但清廷依然對他進行了嚴厲的懲罰,不僅剖棺戮屍,還將他的着作全部焚毀。這一事件不僅針對呂留良本人,也波及了他的學生和後人,顯示出清廷對任何潛在威脅的極端反應。

    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呂留良的冤屈逐漸得到了昭雪。辛亥革命後,隨着清朝的覆滅,人們對呂留良的評價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浙江督軍湯壽潛將西湖彭公祠改為崇祀三賢之地,呂留良被列為三位賢人之一,與另外兩位明末清初的着名學者並列。

    為了紀念呂留良,知縣及地方紳耆為他修建了新墓,並在孔廟後方建造了一座紀念亭。蔡元培為此書寫了匾額和對聯,並立碑以示永久紀念。如今,在桐鄉縣境內有兩個鄉鎮分別以其名號命名,分別是留良鄉和晚村鄉。此外,崇福鎮還建有呂園,作為對呂留良的永久紀念。

    值得一提的是,近代革命家鄒容在了解到呂留良的事跡後,不僅表達了深深的敬意,還對當時受到清廷恩寵的湯斌進行了批評,稱其為「馴 靜 奴 隸」。鄒容的這一評論,反映了他對那些未能堅守民族氣節者的不滿,同時也突顯了呂留良在後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結語

    呂留良的一生,是堅持文化理想與民族氣節的一生。儘管遭遇了種種不幸,但他的精神卻如同明燈一般,照亮了後世無數尋求真理與自由的心靈。在當今的時代背景下,我們應當更加珍視那些為文化傳承與發展做出貢獻的先輩們,同時也應該銘記歷史,從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喜歡古代歷史着名人物



第131章 呂留良:從科舉才子到隱逸僧侶  
相關:    天道天驕  神話版三國  魔門敗類  校花的貼身高手  寒門崛起  
(快捷鍵←)上一章 ↓返回最新章節↓ 下一章 (快捷鍵→)
 
版權聲明: 飛速中文網古代歷史着名人物第131章 呂留良:從科舉才子到隱逸僧侶所有小說、電子書均由會員發表或從網絡轉載,如果您發現有任何侵犯您版權的情況,請立即和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作相關處理,聯繫郵箱請見首頁底部。
最新小說地圖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37s 4.0358MB

搜"古代歷史着名人物"
360搜"古代歷史着名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