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年經歷
周培公的早年經歷充滿坎坷,但也正是這些經歷磨礪了他的意志,塑造了他日後成為康熙帝身邊重要謀臣的基礎。1632年,周培公出生在湖北荊門的一個普通家庭。然而,命運似乎對他並不友好。在他年僅十歲的時候,明朝末年的動盪局勢影響到了他的家鄉荊郢地區。當時,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領導的大規模起義正在蔓延,這場起義最終導致了明王朝的覆滅。在這場動亂之中,周培公的家庭遭遇了巨大的變故。
1643年,李自成的軍隊進攻荊郢之間,周培公的父親在此之前已經去世,母親孫夫人在混亂中不幸殉難。失去雙親的周培公頓時陷入了無依無靠的境地,只能四處流浪,以求生存。這段時期的經歷讓他深刻體會到了人間疾苦和社會的殘酷。
為了活下去,周培公不得不投身於州卒行列,成為一名小吏。儘管地位卑微,但他並沒有放棄自我提升的努力。在艱難的環境中,周培公憑藉着聰明才智和勤奮努力,逐漸獲得了上級的認可。不久之後,他得以依附一些顯赫的人物,並因此有機會進入了京城。這一轉折為他提供了一個更為廣闊的舞台,使他能夠接觸到更多的知識和機會。
進入京城後,周培公開始在內閣擔任供奉一職。這是一個為朝廷服務的職位,主要負責文書處理等工作。在這裏,周培公有機會接觸到許多高層官員,這為他日後的飛黃騰達打下了基礎。
二、勸降輔臣
康熙十三年(1674年)臘月,吳三桂發動了三藩之亂,這一叛亂迅速波及多個省份,嚴重威脅到了清廷的統治穩定。陝西提督王輔臣響應吳三桂的號召,在北方起兵反叛,成為清廷的心腹大患。吳三桂試圖通過支援王輔臣,形成南北呼應之勢,進而壓縮清軍的活動空間。面對這一嚴峻形勢,康熙帝果斷採取行動,派遣署兵部事的東閣大學士黃錫袞與周培公一道調遣大軍,從多個方向阻擊叛軍。
到了康熙十五年(1676年),鑑於王輔臣在陝甘地區的強大勢力和對朝廷構成的直接威脅,康熙帝任命圖海為大將軍,統領陝甘征討大軍。然而,王輔臣不僅驍勇善戰,而且對清軍的圍困毫不畏懼,這讓清軍將領們感到十分棘手。圖海抵達平涼後,諸將士氣大振,紛紛請求攻城。此時,周培公作為幕僚向圖海提出了一個不同尋常的策略。
周培公認為,王輔臣之所以反叛,是因為受到形勢所迫,且內心深處仍然留戀高官厚祿。他比喻王輔臣就像一位渴望重見光明的白內障患者,或者是一個想要站立行走的半身不遂者。如果朝廷能夠派出一個擅長言辭的人前去勸說,王輔臣很可能會改變心意,回歸朝廷。圖海聽後深以為然,但一時找不到合適的人選。
恰在此時,王輔臣的手下參將黃九疇和布政使龔榮遇(周培公奶娘龔嬤嬤的兒子)多次勸說王輔臣歸降未果。他們了解到周培公的情況後,決定將平涼內部的情況寫成文字,用蠟丸密封的方式秘密傳遞給周培公。周培公得知這一消息後,主動請纓,願意冒險進城勸降王輔臣,並表示即使因此犧牲也在所不惜。
圖海非常贊同周培公的想法,立即上奏康熙帝。康熙帝接到奏章後,立刻傳喚周培公進京,並在乾清宮親自接見。在聽取了周培公的計劃後,康熙帝非常滿意,授予周培公參議道台的官職,賞賜黃馬褂,並讓其攜帶諭降詔書前往平涼進行招撫工作。
三、委以重任
平定王輔臣的叛亂對於清朝來說具有重大意義,不僅解除了朝廷面臨的一大威脅,還削弱了吳三桂在西北的勢力,為清廷在三藩之亂中的勝利奠定了基礎。周培公在此次平叛過程中表現出色,他不僅成功地說服了王輔臣歸降,還為清廷在陝甘地區的穩定做出了重要貢獻。因此,朝廷決定對參與平叛的漢將論功行賞,以表彰他們的忠誠與勇敢,並鼓勵他們繼續為朝廷效力。
周培公在請求獎賞時只提出了一個願望:希望朝廷能夠追認他母親孫氏為貞烈之士。孫氏在李自成攻陷荊郢之時,為了維護家族榮譽和忠貞,毅然殉節而死。周培公希望能夠得到朝廷的認可,以表彰母親的高尚品質。
圖海了解周培公的心愿後,上奏康熙帝,請求升任周培公為山東登萊道,並對孫氏予以嘉封。康熙帝對周培公的表現非常讚賞,同意了圖海的提議,並進一步給予周培公家族極高的榮譽。
康熙十五年(1676年),朝廷正式誥封周培公的母親孫氏為「貞烈恭人」,並加贈夫人銜,以表彰她忠貞不屈的精神。此外,周培公的父親也被封贈為朝烈大夫,並加贈中奉大夫銜,以此彰顯周家對朝廷的貢獻。更為難得的是,康熙帝親自御筆為孫氏撰寫祭文,並規定了相應的祭祀規格,由布政司堂上官分守武昌道參政吳毓珍負責辦理。這一系列舉措顯示了朝廷對周培公家族的高度認可。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周培公在家守孝三年,期間未能履行官職,這是對母親的一種傳統哀悼方式,也是對中國傳統文化中孝道的一種體現。孝期結束後,周培公前往山東登萊道任職。然而,他在山東的任期並不順利。由於與當地總兵官在某些問題上存在分歧,兩人難以和睦共事,最終導致周培公在任三年後便辭官回到了荊門老家。
四、死於任上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西北蒙古族首領噶爾丹率眾反叛,這對清朝構成了新的威脅。儘管周培公當時已經賦閒在家,但他仍舊密切關注着朝廷的政事,並時刻準備着為國家效勞。當得知噶爾丹反叛的消息後,周培公迅速起草了一份詳細的平叛「條呈」,這份文件包含了他對如何應對這一叛亂的策略和建議。
這份「條呈」被送至京城後,得到了康熙帝的高度重視。康熙帝對周培公的策略給予了肯定,並決定重新啟用這位經驗豐富的老臣。於是,周培公被任命為盛京(今瀋陽)提督,負責戍邊任務。這一任命既是對周培公才能的認可,也是對他忠誠的回報。
在盛京提督任上,周培公繼續發揮着自己的作用,為清廷的邊疆安全做出了貢獻。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周培公的健康狀況逐漸惡化。到了康熙四十年(1701年),周培公在任上去世,結束了他的一生。
結語
周培公的一生是對智慧與勇氣的最佳詮釋。作為康熙帝身邊的重要謀臣,他不僅在國家危難之際發揮了關鍵作用,而且在文化領域也有着重要的貢獻。雖然他的晚年並不如意,但這並不能掩蓋他作為大清第一謀臣的歷史地位。周培公的故事,至今仍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佳話,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和傳頌。
喜歡古代歷史着名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