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年經歷
崔瑩,一位出自高麗門閥貴族鐵原崔氏的傑出將領,其家族背景顯赫,不僅在高麗享有極高的聲望,而且被列為可以與王室通婚的「宰相之宗」。家族中多位先輩均在高麗朝廷擔任要職,為國家的穩定與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崔瑩自身亦不凡,以其「風姿魁偉,膂力過人」的形象和英勇善戰的軍事才能,在高麗乃至東亞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恭愍王即位之初,高麗國內政局動盪不安,功臣趙日新的叛亂更是給新生政權帶來了巨大挑戰。在這危急時刻,崔瑩與安佑、崔源等忠臣聯手平定了內亂,確保了王權的穩固,也贏得了恭愍王的高度信任。隨後,崔瑩被任命為護軍,並在短短兩年內晉升為大護軍,充分顯示了他在軍事上的卓越才能和對國家的忠誠。
至正十四年(1354年),元朝為了鎮壓張士誠在江淮地區的叛亂,徵召高麗軍隊支援。作為高麗軍隊的一員,崔瑩隨軍前往中國,參與了多場激烈的戰鬥,展現了非凡的勇氣和領導力。儘管最終因元軍內部變動導致攻城行動終止,但崔瑩並未立即返回高麗,而是選擇繼續留在中國,跟隨元軍對抗紅巾軍,這一時期的經歷不僅豐富了他的軍事閱歷,還可能讓他與後來的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有過正面交鋒,為他日後的軍事生涯增添了傳奇色彩。
至正十六年(1356年),隨着高麗與元朝關係的惡化,恭愍王決定反元。在此背景下,崔瑩被委以重任,隨同印璫進攻鴨綠江以西的八站,憑藉出色的指揮能力和勇敢無畏的精神,成功完成了任務,再次獲得晉升,成為大將軍。期間,他還擔任了西北面兵馬副使,與都元帥廉悌臣緊密合作,共同維護邊境的安全與穩定。廉悌臣對崔瑩的能力給予了高度評價,幾乎所有涉及軍事決策的重要事項都會徵求他的意見。
至正十八年(1358年)四月,崔瑩又被任命為楊廣、全羅道倭賊體覆使,肩負起抵禦倭寇侵擾的重大職責。同年,當400餘艘倭寇船隻突然襲擊西海道吾叉浦時,崔瑩迅速組織力量設下埋伏,利用地形優勢一舉擊退敵軍,保護了當地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為了更有效地應對倭寇威脅,恭愍王特別賦予崔瑩極大權限,允許他對無法有效抵抗倭寇的官員按照軍法處置,這不僅體現了國王對崔瑩的信任和支持,也為他後續的軍事行動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二、屢建戰功
至正十九年(1359年),崔瑩被任命為西北面兵馬使,負責防禦西北邊境的安全。這一年冬天,紅巾軍大舉東征高麗,攻勢猛烈,迅速攻入西京。面對突如其來的危機,崔瑩臨危不亂,迅速組織各路將領,與紅巾軍在生陽、鐵和、西京、咸從等地展開激戰。他憑藉着卓越的軍事才能和堅定的決心,帶領高麗軍隊多次挫敗紅巾軍的攻勢,立下了赫赫戰功。由於在平定紅巾軍侵襲中的突出表現,次年,崔瑩被授予平壤尹兼西北面巡問使的職務,不僅承擔着軍事防禦的重任,還需負責恢復被戰爭破壞的社會經濟秩序。他積極採取措施,賑濟災民,鼓勵耕種,妥善處理戰後事宜,為高麗社會的穩定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因其功績顯着,崔瑩被加授左散騎常侍,地位進一步提升。
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十一月,紅巾軍捲土重來,再度向東進發,意圖徹底征服高麗。此次入侵規模更大,攻勢更為猛烈,高麗總兵官金鏞無力抵擋,情勢十分危急。在這種情況下,崔瑩主動請纓,向恭愍王建議出動京師兵力共同抗擊敵人。然而,恭愍王卻選擇了南逃至福州(今韓國慶尚北道安東市),以避戰禍。對此,崔瑩感到極度痛心和憤怒,他大聲疾呼,懇求恭愍王留下,動員民間壯丁,共同守護國家社稷。儘管如此,恭愍王最終還是離開了首都。第二年的正月,紅巾軍攻破開京,局勢達到了最危急的時刻。然而,崔瑩並未放棄希望,他與安佑、李芳實等九位元帥集結了二十萬大軍,誓死保衛家園。經過艱苦卓絕的戰鬥,他們終於成功收復了開京,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為了表彰崔瑩在這場戰役中的卓越貢獻,他被列為一等功臣,其畫像被掛在三韓功臣壁上,受到了極高的榮譽和獎勵,包括賜予土地、奴婢以及對其父母的褒獎。同時,崔瑩也被晉升為典理判書(相當於吏部尚書)。
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四月,崔瑩再次被委以重任,調任楊廣道鎮邊使,負責鎮守這一重要戰略位置。此後,他又陸續擔任了都巡問使、密直使等要職,始終堅守在維護國家安全的第一線。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閏三月,當恭愍王從福州返回開京途中,遭遇近臣金鏞派人的刺殺陰謀時,崔瑩聞訊後立刻與禹磾、安遇慶、金長壽等人迅速趕往現場,成功解救了恭愍王,並將所有刺客盡數誅殺。因為這次英勇的行為,崔瑩再次獲得了最高級別的嘉獎,被授予「盡忠奮義佐命功臣」的稱號,晉升為判密直司(相當於樞密院)事,隨後又轉任僉議府(相當於中書門下省)評理、贊成事等職位,成為了高麗朝堂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正月,高麗內部出現叛亂,曾經投降元朝的高麗人崔濡率領一萬名元軍士兵,護送德興君進攻高麗,意在推翻對元朝態度不恭的恭愍王。元軍攻勢凌厲,迅速佔領了宣州(今朝鮮平安北道宣川郡),對高麗構成了嚴重威脅。面對嚴峻形勢,恭愍王任命崔瑩為都巡慰使,前往安州(今朝鮮平安北道安州市)迎擊元軍。崔瑩深知此戰的重要性,沿途嚴明軍紀,對於逃兵一律處斬,極大地提高了部隊的戰鬥力。在他的精心部署下,高麗軍隊在獺川(今朝鮮平安北道定州市)與元軍展開激戰,最終大獲全勝,崔濡被迫撤退。不久之後,元東寧路萬戶朴伯也大又率軍侵犯延州(今朝鮮平安北道雲山郡),同樣被崔瑩指揮下的高麗軍隊擊敗。
三、朝廷傾軋
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二月,倭寇頻繁騷擾喬桐島、江華島一帶,給高麗沿海地區帶來了嚴重的安全威脅。為了應對這一危機,崔瑩被任命為東西江指揮使,出鎮東江,負責指揮當地的防禦工作。然而,此時的高麗朝廷內部卻充滿了權力鬥爭。僧侶辛旽(遍照)掌握了實權,他與崔瑩之間存在着深刻的矛盾。據記載,崔瑩曾公開指責密直金蘭將女兒送給辛旽,這引起了辛旽的強烈不滿。辛旽利用手中的權力,不斷向恭愍王進讒言,詆毀崔瑩的聲譽。最終,恭愍王聽信了辛旽的讒言,責備崔瑩在抵禦倭寇方面不力,且經常外出打獵,忽視了軍事職責,將他貶為雞林(今韓國慶尚北道慶州市)尹。
同年七月,辛旽進一步誣陷崔瑩「交結內宦,離間上下」,並以此罪名將崔瑩逮捕入獄。在嚴酷的審訊過程中,崔瑩被迫承認了這些莫須有的罪行。負責審訊的辛旽黨羽李得林甚至打算判處崔瑩死刑,但這一決定遭到了當時鎮守合浦(今韓國慶尚南道昌原市)、正在抵禦倭寇的鄭思道的強烈反對。鄭思道認為處死崔瑩將對高麗的軍事力量造成重大損失,最終,崔瑩雖然保住了性命,但被剝奪了三品以上的官爵,土地和奴婢也被沒收,流放到盈德郡(今韓國慶尚北道盈德郡)。
然而,辛旽的權勢並沒有持續太久。洪武四年(1371年),辛旽倒台,失去了在朝廷中的影響力。崔瑩的命運也因此出現了轉機。恭愍王重新認識到崔瑩的價值,召他回朝,任命為門下府贊成事,恢復了他的官職和地位。洪武六年(1373年)十月,崔瑩被委以六道都巡察使的重任,負責登記軍戶、打造戰艦,並擁有升降武將的人事權。然而,由於缺乏對地方官員實際能力的深入了解,崔瑩在人事安排上出現了一些失誤,引發了廣泛的批評。此外,他還要求七十歲以上的老人獻米以補充軍需,這一政策加劇了民眾的不滿,導致大量百姓逃離,社會輿論一片譁然。
面對如此困境,崔瑩深感委屈和無奈。洪武七年(1374年)三月,他被調任為慶尚、楊廣、全羅都巡問使。然而,司憲府很快便彈劾他在六道都巡察使任內的不當行為,認為這些舉措引發了民心騷動,不適合繼續擔任巡問使。面對這一指控,崔瑩悲憤交加,向恭愍王哭訴道:「臣赤膽忠心報效國家,如今卻遭受如此不公的誹謗,請陛下罷免臣的官職!」恭愍王了解崔瑩的忠誠和才能,雖然同意了司憲府的部分建議,讓其他官員擔任三道都巡問使,但同時也罷黜了彈劾崔瑩的大司憲金續命等人,並賜予崔瑩「盡忠奮義宣威佐命定亂功臣」的榮譽稱號,以表彰他的功績和忠誠。
四、伐濟御倭
洪武七年(1374年)七月,崔瑩迎來了人生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當時,高麗的濟州島被蒙古人(稱為「牧胡」)控制,這些人主要在島上放牧。為了利用明太祖向高麗索取馬匹的機會,恭愍王決定收復濟州島。崔瑩被任命為慶尚、楊廣、全羅都統使,率領314艘戰艦和名士兵南征。這次軍事行動規模龐大,顯示了高麗政府收復失地的決心。崔瑩在明月浦登陸後,迅速與牧胡的三千餘騎兵展開了激戰。經過一番艱苦的戰鬥,崔瑩最終於八月下旬平定了濟州島,斬殺了牧胡首領石迭里必思等人,並將首級傳送到開京,同時繳獲了一千匹馬。十月,崔瑩班師回朝,但在抵達開京時,恭愍王已經遇害,其子王禑繼位。崔瑩在恭愍王的靈柩前復命,痛哭失聲,表達了對舊主的深切哀悼。
崔瑩的南征雖然取得了勝利,但也引發了一些爭議。王禑認為,如果崔瑩沒有率軍南征,恭愍王或許不會遇害。儘管如此,崔瑩的軍事才能仍然得到了認可。洪武八年(1375年),崔瑩被任命為判三司事,與慶復興(慶千興)、李仁任、池奫等重臣共同輔佐年幼的王禑。與此同時,他還要與李成桂一起領兵防備倭寇的侵擾。
洪武九年(1376年)七月,倭寇在連山開泰寺擊敗高麗軍,元帥朴仁桂戰死。得知這一消息後,崔瑩主動請纓出戰。儘管王禑擔心崔瑩年過六十,身體狀況不適合領兵,但崔瑩表示:「小小的倭寇如此橫行霸道,現在不制伏,以後必然難以控制。如果派其他將領,未必能贏,而且士兵不上戰場試試身手,也不能用。臣雖然年老,但志氣不衰,只是想安定宗社、保衛王室,願馬上率麾下將士去擊退他們!」在崔瑩的再三請求下,王禑終於同意了他的請求。崔瑩當天就出發,不久在楊廣道鴻山(今韓國忠清南道扶餘郡鴻山面)遭遇倭寇。他先佔據有利地形,然後身先士卒,與倭寇激戰。即使嘴唇中箭,崔瑩也神色自若,最終力克倭寇,於八月凱旋開京。王禑打算任命崔瑩為百官之首——門下侍中,但崔瑩表示一旦當上侍中,就不能掛帥出征,希望等到倭寇平息後再考慮。於是,王禑封他為鐵原府院君,以表彰他的功績。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宣光七年(1377年,洪武十年)春,高麗朝廷內部發生了一場政治鬥爭。李仁任與池奫之間的矛盾日益激化,最終導致池奫被誅殺。崔瑩站在李仁任一邊,參與了這場政變。事後,崔瑩感到非常慚愧,便以年老多病為由請求辭職,但王禑沒有同意。同年,倭寇再次騷擾江華島一帶,崔瑩以都統使的身份坐鎮升天府(今朝鮮黃海北道開豐郡),負責防禦倭寇。他與邊安烈聯手擊退了入侵西江的倭船,再次證明了自己的軍事才能。王禑曾考慮將首都遷至內地以避開倭寇的侵擾,但遭到崔瑩的反對,最終放棄了這一計劃。同年九月,崔瑩又成功擊退了入侵海、平兩州的倭寇。
宣光八年(1378年)四月,倭寇再次大舉入侵,船隻雲集窄梁,攻入升天府,逼近開京。崔瑩領兵至海豐郡,表示:「社稷存亡,決此一戰!」倭寇全力進攻,崔瑩一度敗走,但李成桂率騎兵與副帥楊伯淵大破倭寇。崔瑩聽說後,整兵從旁反擊,最終將倭寇擊退。王禑授予崔瑩「安社功臣」號,以表彰他在保衛國家方面的傑出貢獻。同年,倭寇入侵全羅道,鄭地在順天、兆陽戰敗。崔瑩請求出征,但在即將出發時,王禑認為「不可重內而輕外」,決定將他留在開京,由李成桂、邊安烈掛帥出征。結果,李成桂取得了荒山大捷,崔瑩親率百官前往東郊天壽寺迎接凱旋的將士,揮淚稱讚「三韓再造,在此一舉」,倭患從此逐漸平息。
洪武十三年(1380年)四月,崔瑩兼任海道都統使,出屯東、西江以備倭。王禑賜給他鐵券,允許他犯罪九次免於處罰,直至第十次才治罪並減一等,這一特權還延及子孫。同年秋天,倭寇侵犯高麗南方內陸,崔瑩率諸將進剿。但在臨行前,王禑再次下旨將他留下,由李成桂、邊安烈掛帥出征。最終,李成桂在荒山大捷中取得了決定性勝利,崔瑩親率百官迎接凱旋的將士,表達了對李成桂及其部隊的高度讚揚。
五、執掌大權
洪武十四年(1381年)二月,崔瑩被任命為守侍中,地位僅次於門下侍中李仁任,成為高麗朝廷中僅次於首相的二號人物。這一任命標誌着崔瑩在政治舞台上的地位進一步提升,顯示了王禑對他的高度信任和重視。然而,崔瑩並沒有長期擔任這一要職。翌年六月,他主動辭職,改任領三司事,雖然不再直接參與日常政務,但仍保留了重要的顧問角色。
洪武十七年(1384年),崔瑩再次被任命為判門下府事,九月正式升任門下侍中,成為高麗朝廷的實際領導人。然而,崔瑩上任後不久就以身體不適為由請辭,並上繳了海道都統使之印,請求解除兵權。這一舉動表明他可能意識到自己年事已高,不希望再承擔過多的軍事責任。王禑派知申事廉廷秀前來慰問,勸說崔瑩繼續留任。在廉廷秀的勸說下,崔瑩勉強回到了都評議使司(都堂)視事,執掌大權。
在擔任門下侍中的兩個月期間,崔瑩展現出了高度的責任感和正直的品格。他經常直言不諱地批評王禑的一些荒淫行為,儘管這些批評可能會引起王禑的不滿,但王禑總是優待包容崔瑩,不予責怪。這不僅體現了王禑對崔瑩的尊重,也反映了崔瑩在高麗朝堂上的崇高地位和廣泛影響力。
然而,崔瑩的首相之路並非一帆風順。洪武十七年(1384年)末,他再次退居閒職,改任判門下府事,由林堅味接替門下侍中的職位。儘管退居二線,但崔瑩作為「先王所倚重,三韓所屬望」的元老大臣,依然在朝廷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他的意見和建議仍然對高麗的政局產生着深遠的影響。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正月,王禑對林堅味、廉興邦一夥的不滿達到了頂點。為了清除這些權臣,王禑命令崔瑩和李成桂聯手除掉林堅味、廉興邦一黨。崔瑩再次出任門下侍中,執掌國政,而李成桂則擔任守侍中。在這次政治清洗中,崔瑩大興誅戮,甚至有濫殺之嫌。例如,任獻是一位清官,但崔瑩認為他是廉興邦的同黨,且在大司憲任上未發一句直言,便將其斬首,時人為之悲哀。這一行為雖然達到了清除政敵的目的,但也引發了人們對崔瑩的質疑和批評。
另一方面,李仁任雖然是林堅味、廉興邦一黨的後台,但之前與崔瑩關係密切,並且曾阻止過林堅味等人除掉崔瑩的圖謀。因此,林堅味被捕前曾嘆息「廣平君誤我矣!」崔瑩最終放過了李仁任,僅將其流放至京山府(今韓國慶尚北道星州郡)。崔瑩解釋說李仁任「功可掩過」,這一決定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政治平衡,但也被人詬病為「正直崔公,私活老賊」。
六、失勢身死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崔瑩剛剛就任門下侍中不久,就面臨了一個極其棘手的問題:宗主國明朝宣佈設立鐵嶺衛。高麗方面認為,這是明朝意圖恢復元朝時期的雙城總管府,迫使高麗割讓北部大片領土。面對這一威脅,崔瑩採取了強硬的立場,勸說王禑趁機出兵侵犯明朝的定遼衛。王禑採納了崔瑩的建議,於同年四月任命崔瑩為八道都統使,與自己一同坐鎮後方,由李成桂和曹敏修負責領兵攻遼。此外,崔瑩還派遣裴厚前往北元,企圖聯合北元共同夾擊明朝。對於前線將領的班師請求,崔瑩堅決拒絕,要求他們繼續執行攻遼任務。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然而,這一決策最終導致了高麗內部的嚴重分裂。同年五月,在李成桂的主導下,高麗北伐大軍在鴨綠江心的威化島發生了譁變。軍隊掉頭攻擊王禑和崔瑩,史稱「威化島回軍」。王禑和崔瑩倉皇逃回開京。六月,李成桂和曹敏修率領叛軍包圍了開京,上書請求除掉崔瑩。王禑雖然不願意,但迫於形勢,不得不任命崔瑩為門下左侍中。然而,這並未平息叛軍的怒火,諸軍繼續攻城。崔瑩派兵迎戰,但未能成功,最終不得不躲進花園的八角殿。最終,崔瑩被郭忠輔等士兵逮捕,起初被流放至高峰(今韓國京畿道高陽市),不久後改為流放合浦(今韓國慶尚南道昌原市)。
七月,王禑的弟弟王昌繼位,成為新的高麗國王。新王上台後,崔瑩再次被逮捕,關押在巡軍獄中接受審問。隨後,他被流放至忠州。十一月,崔瑩再次被關押在巡軍獄中。典法司(原刑部)和台諫強烈要求處死崔瑩,以平息明朝的怒火。十二月,崔瑩被判處死刑,斬首示眾,享年七十三歲。臨刑時,崔瑩辭色不變,表現出了一位老臣的從容和尊嚴。開京市民在行刑當天罷市,街頭巷尾的男女老少紛紛流淚,表達對崔瑩的哀悼。崔瑩的屍體被丟棄在道路旁邊,但過往的行人紛紛下馬致敬,都評議使司還賜給崔瑩家屬米、豆、布、紙等物資,幫助他們辦理後事。
崔瑩的死標誌着他在高麗政治舞台上的終結。儘管他在軍事和政治上曾立下赫赫戰功,但最終還是因政治鬥爭和外部壓力而落得悲劇性的結局。他的忠誠和勇敢為後人所敬仰,但他的強硬政策和決策失誤也給他帶來了致命的打擊。朝鮮王朝建立後,李成桂於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十月命令奉常寺為崔瑩擬定諡號,最終贈諡「武愍」。
喜歡古代歷史着名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