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歷史着名人物 第224章 乾隆帝的心頭肉:固倫和孝公主的傳奇人生

    一、出生

    乾隆四十年(1775年)正月初三,在北京紫禁城的翊坤宮,一位備受期待的小公主誕生了。這位公主便是乾隆皇帝的第十個女兒,也是他晚年最為寵愛的一位公主。乾隆帝在得知惇嬪懷孕的消息之後不久,即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九月,將惇嬪晉封為惇妃,並在十一月舉行了盛大的冊封儀式,以此表達他對即將到來的孩子的期待之情。

    十公主出生後,乾隆對她表現出異乎尋常的寵愛。不僅頻繁地賞賜珍稀之物給她及其生母惇妃,更是常常親自探望這位小公主。然而,隨着時光流逝,惇妃的性格逐漸顯露出來,她時常因為一些瑣碎小事而對身邊的宮女和內侍大發雷霆,甚至拳腳相加。

    到了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一件震驚宮廷的大事發生了。惇妃在一怒之下,竟然親手打死了一名宮女。這一事件不僅暴露了惇妃暴躁的性情,也讓乾隆皇帝感到極大的憤怒。按照清朝宮廷的慣例,宮女們通常是從八旗貴族家庭中選拔出來,如果能夠得到皇帝的青睞,那麼她們的地位將會有所提升;而那些沒有獲得特別關注的宮女,在達到一定年齡後則會被遣返回家,安排婚事。

    乾隆帝得知惇妃打死宮女的消息後,立即下令將她從妃位上撤下,降為嬪級,以示懲罰。但沒過多久,考慮到惇妃在宮中的表現以及對十公主的撫養責任,乾隆又恢復了她的妃位。而在這一段時間內,十公主由於離開了生母的懷抱,情緒非常不穩定,日夜啼哭,幾乎不吃不睡,令所有人擔憂不已。

    乾隆看到這樣的情況,心中充滿了不舍與擔憂,最終決定將十公主重新交還給惇妃撫養。

    二、出嫁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對於乾隆皇帝來說是一個重要的年份,這一年他的十公主即將出嫁,而這位公主在他心中的地位非同一般。早在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五月,當公主尚且年幼時,乾隆便已為她選定了一位佳婿——和珅之子,並賜名為「豐紳殷德」。

    公主的婚姻不僅是個人大事,更是一場國家盛典。乾隆對這位從小疼愛的幼女抱有深厚的父愛,他決定給予她前所未有的榮耀。為了彰顯對十公主的重視,乾隆破格晉封她為固倫和孝公主,享受皇后嫡女的待遇,這在中國歷史上是非常罕見的。更讓人驚訝的是,乾隆還允許固倫和孝公主享有乘坐金頂轎出嫁的殊榮,這是連一些皇后之女也無法享有的待遇。

    就在公主準備出嫁的這一年,乾隆晚年的寵妃之一,維吾爾族的容妃和卓氏因病去世。容妃即民間傳說中的「香妃」,她不僅容貌出眾,氣質高雅,而且家族背景顯赫,被認為是先知穆罕默德的後代,在穆斯林群體中享有極高的聲望。容妃雖然沒有生育子女,但她卻將十公主視如己出,極其疼愛。在容妃臨終之際,她將自己的諸多珍藏分贈給了親人和宮中眾人,其中最受寵的就是十公主,她收到了多達二百四十多件珍貴的遺物。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固倫和孝公主與豐紳殷德的婚禮如期舉行。乾隆皇帝為了女兒的婚禮,不惜重金,賜予公主的嫁妝數量遠超其他公主,據記載,其價值可能超過了數百萬金。除了物質上的豐厚賞賜,乾隆還特批了三十萬兩白銀作為陪嫁。

    婚禮當天,公主的儀仗隊浩浩蕩蕩,場面極其壯觀。乾隆特意選在象徵着皇家權威的正大光明殿為公主舉行初定禮,並在永壽宮設宴慶祝。婚禮上,許多官員手捧如意、珠寶等禮物前來恭賀,即便是位高權重的老臣阿桂也不能例外,這體現了公主在朝中的影響力。

    三、婚後

    固倫和孝公主與豐紳殷德結婚後,他們的生活並非如童話般完美無瑕,而是充滿了現實世界的挑戰。公主不僅是一位美貌的女性,更是擁有卓越見識與智慧的女性。她很快便察覺到自己的公公和珅在朝中的所作所為並不正當,預見未來可能會帶來災難。正如《嘯亭續錄》所記載,公主曾對豐紳殷德說:「你父親受到皇父的厚待,但他沒有回報這份恩德,反而貪污腐敗日益明顯,我為你擔憂,恐怕將來難以保全自身,我也必定會受到牽連。」

    公主的預言不幸言中,幾年後,和珅因貪污腐敗之事敗露,最終被查辦。公主多次向嘉慶帝求情,希望能夠減輕對和珅的處罰,但最終和珅還是難逃一死。在這場風波中,公主展現了她對家庭的責任感和對丈夫的支持。

    除了政治上的波折,公主與豐紳殷德的日常生活也充滿了溫馨與關愛。《嘯亭續錄》中記載了一次冬日早晨的場景:在一個大雪紛飛的日子,豐紳殷德一時興起,在雪地里玩耍。公主看到後,嚴厲地指責他說:「你已經成年,怎麼還像個孩子一樣玩這些幼稚的遊戲?」豐紳殷德立刻意識到自己的不當之處,跪下來請求公主原諒。公主看到丈夫認錯的態度,轉怒為喜,扶起豐紳殷德,並為他擦去額頭上的汗水,溫柔地說:「不要再像孩子一樣玩鬧了,我們一起來讀書吧!」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固倫和孝公主不僅在家中有着威嚴的形象,她還擅長騎射,常常穿着男裝與豐紳殷德一同外出打獵。和珅為了討好公主,也會陪同他們一起出遊。公主的這些愛好,無疑加深了她與豐紳殷德之間的感情。

    不幸的是,這對夫妻的兒子早年夭折,給他們帶來了巨大的悲痛。之後,公主未能再次懷孕。為了不讓夫家斷後,公主多次勸說豐紳殷德納妾,但最初豐紳殷德並未接受。在公主的多次懇請下,他最終同意納妾,以延續家族血脈。

    四、變故

    嘉慶四年的正月初三,對於固倫和孝公主來說,是一個悲傷的日子。這一天,她的父親乾隆皇帝去世,享年八十九歲。乾隆駕崩的消息傳來,整個朝廷陷入了悲痛之中。然而,對於和珅而言,這意味着失去了最大的保護傘。

    就在乾隆逝世當天,嘉慶帝迅速採取行動,命令和珅與其同黨福長安晝夜輪守梓宮殯殿,並迅速調動自己的親信力量,接管了軍機處及戶部,同時讓自己的兄弟們帶領侍衛包圍了乾隆的殯殿。這一系列動作表明了嘉慶對和珅的警惕和不滿。

    正月初十,和珅被控制,隨即引發了全國範圍內的控訴浪潮。各省督撫、各部公卿紛紛上書,要求嚴懲和珅,甚至有人要求將其凌遲處死。和珅被捕後,和府被抄,財產悉數收歸國有,而豐紳殷德也被捲入審查之中。

    在這樣嚴峻的情況下,固倫和孝公主為了挽救丈夫的命運,含淚進宮向嘉慶求情。她的努力並沒有完全白費,四天後,即正月十五元宵佳節,嘉慶公佈了和珅的二十條罪狀,並在三天後的正月十八日,宣判和珅自盡。嘉慶帝雖然對和珅進行了嚴厲的懲罰,但對於豐紳殷德,則因其與公主的關係而給予了寬恕,仍然允許他享受伯爵的待遇,並將和府一分為二,一半歸公主與豐紳殷德所有,另一半賞給了同母的弟弟慶郡王永璘。

    和珅死後,公主多次懇求,終於獲得了嘉慶的許可,讓豐紳殷德暫時離開京城,料理和珅的喪事。和珅生前所建的豪華陵寢因僭越規制被拆除,豐紳殷德與堂兄豐紳宜綿只能倉促間另尋地點安葬和珅,並將相關親屬的墳地遷至此地。

    隨着時間的推移,嘉慶七年(1802年),因鎮壓白蓮教有功,嘉慶帝心情大好,決定大賞天下,也包括了豐紳殷德。他特別下旨,恢復了豐紳殷德的部分待遇,並讓他繼續擔任教秩大臣,以表示對固倫和孝公主的關懷。

    然而,好景不長,嘉慶八年(1803年),固倫和孝公主府的長史奎福向內務大臣溫佈控告豐紳殷德,稱其有不軌行為,並欲害公主。經過調查,嘉慶發現指控並無根據,但確實存在豐紳殷德在國喪期內與侍妾生女的情況。對此,嘉慶認為這是嚴重違背禮儀的行為,責令豐紳殷德閉門思過。

    五、晚年

    嘉慶十一年(1806年),嘉慶帝再次對豐紳殷德予以重用,授予他頭等侍衛的職位,並晉升為副都統,賜予伯爵銜。不久之後,豐紳殷德被派遣到烏里雅蘇台任職。在這個新的崗位上,豐紳殷德展現出了他的忠誠與才幹,他勤勉工作,公正執法,贏得了當地人民的尊敬。然而,邊疆地區的艱苦環境使得他健康狀況急劇惡化,多種疾病纏身。

    公主得知豐紳殷德的健康狀況後,心急如焚,多次向嘉慶帝陳情,希望能讓豐紳殷德回到京城接受治療。嘉慶十五年(1810年)二月,嘉慶終於應公主所請,准許豐紳殷德回京療傷,並派人前去看望他。然而,病情並未好轉,豐紳殷德於當年五月不幸去世,年僅36歲。

    豐紳殷德去世後,嘉慶帝感念他生前的忠誠與貢獻,追贈他為公爵銜,並派英和帶着十名侍衛前往弔唁,賜予陀羅經被,賞給和孝公主五千兩白銀,以便料理喪事,並按公爵銜的標準給予撫恤。這一系列的舉措體現了嘉慶帝對豐紳殷德及其家人的深切關懷。

    豐紳殷德去世後,其堂兄豐紳宜綿聞訊悲痛萬分,負責護送豐紳殷德的靈柩返回故鄉,與和珅、馮氏合葬。豐紳殷德與固倫和孝公主之間曾有一子,但不幸早夭,留下了兩個女兒,長女十一歲,幼女五歲,分別處於童年時期。為了延續家族血脈,固倫和孝公主後來過繼了一個兒子,名叫福恩,繼承了輕車都尉的世襲職位。

    固倫和孝公主的一生充滿傳奇色彩,她出生於顯赫的皇室家庭,與豐紳殷德同年出生。公主在經歷了父親乾隆的去世、和珅的倒台以及丈夫豐紳殷德的早逝等一系列人生變故後,依然堅強地面對生活。她在道光三年(1823年)九月初十日去世,享年49歲。道光帝親自前往她的墓前祭奠,以示對其一生的尊重與懷念。

    喜歡古代歷史着名人物



第224章 乾隆帝的心頭肉:固倫和孝公主的傳奇人生  
相關:    逆天邪神  網遊之劍刃舞者  校花的貼身高手  無敵升級王  
(快捷鍵←)上一章 ↓返回最新章節↓ 下一章 (快捷鍵→)
 
版權聲明: 飛速中文網古代歷史着名人物第224章 乾隆帝的心頭肉:固倫和孝公主的傳奇人生所有小說、電子書均由會員發表或從網絡轉載,如果您發現有任何侵犯您版權的情況,請立即和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作相關處理,聯繫郵箱請見首頁底部。
最新小說地圖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26s 4.0968MB

搜"古代歷史着名人物"
360搜"古代歷史着名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