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累有功勳
楊鎬,明朝末年的名將之一,在其早期官宦生涯中就展現了非凡的才能與膽略。萬曆四年(1576年),楊鎬通過科舉考試成為舉人,繼而進入國子監深造,於萬曆八年(1580年)高中進士。此後,他的仕途頗為順暢,從地方官做起,歷任南昌、蠡縣知縣,期間以清廉能幹着稱。
不久之後,楊鎬被調入中央任職御史,但不久因故改任大理評事。這一職務雖非顯赫,卻也為他積累了豐富的司法經驗。萬曆年間,邊疆局勢緊張,楊鎬憑藉其出眾的能力,很快被提升為山東參議,並負責遼海地區的邊防事務。
在這段時期內,楊鎬不僅展現出了軍事才能,還表現出了卓越的政治手腕。為了增強邊防實力,他積極組織軍民共同開墾荒地,共墾荒田一百三十多頃,這些新開墾的土地每年可以收穫糧食一萬八千餘石,大大增強了當地的物資儲備和自給能力,對於穩定邊疆局勢起到了關鍵作用。
更為人所稱道的是,在一次針對蒙古 炒花 部的軍事行動中,楊鎬展現出非凡的勇氣與智謀。時值寒冬,大雪紛飛,楊鎬與大帥董一元商議後,決定採取奇襲策略。他們帶領精銳部隊,趁着夜色和惡劣天氣的掩護,翻越險峻的墨山,對炒花部的營帳發動突襲。此次行動出其不意,取得了巨大的勝利,炒 花 部遭受重創,損失慘重。
此役不僅鞏固了明朝在遼東地區的統治地位,也極大地提升了楊鎬在朝廷中的聲望。戰後,他因功升任副使,進一步鞏固了自己的官場地位。這次勝利是楊鎬軍事生涯的一個重要轉折點,也為他在日後面對更加嚴峻的挑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此後,楊鎬繼續在邊防前線發揮重要作用,成為明末抗擊外敵的重要將領之一。
二、抗日援朝
楊鎬在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春天接到命令,與副將李如梅一同率軍出塞作戰,不幸遭遇失利,損失了十員部將及一百六十多名士兵。正當此時,朝鮮再次面臨日本入侵的威脅,神宗皇帝下令免除了楊鎬的罪責,並提拔他為右僉都御史,兼任朝鮮巡撫,負責指揮援朝抗倭的軍事行動。
然而,楊鎬還未抵達朝鮮,便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包括要求朝鮮官民捐贈糧食以換取升官、任官或贖罪的機會,以及免除鄉吏和奴僕的勞役等。他還指責朝鮮君臣私藏糧食而不供給官軍,這些做法引起了朝鮮民眾的強烈不滿。
與此同時,日本將領小西行長和加藤清正等已佔領了南原、全州等地,並進一步向全羅、慶尚推進,嚴重威脅到了朝鮮王京的安全。幸而,日本人的嚮導沈惟敬被俘虜,導致日軍失去了重要的情報來源。由於朝鮮在連年的戰亂中已經變得一片荒涼,日軍在當地找不到足夠的補給,只得在全羅地區囤積糧食,準備長期駐守。
隨着中國援軍逐漸集結,九月初一,楊鎬抵達朝鮮王京。此時,朝鮮軍隊和明朝部隊已經在與日軍的戰鬥中取得了一些勝利,迫使日軍撤退至蔚山固守。同年十二月,楊鎬與總督邢玠、提督麻貴等人商討進攻方案,最終決定分兵三路,由副將高策率中軍,李如梅率左軍,李芳春和解生率右軍,共同進攻蔚山。
初期的試探性攻擊進展順利,日軍遭到挫敗,退守島山,並在城外修建了三層柵欄作為防禦工事。在戰鬥中,游擊陳寅表現出色,接連攻破了日軍的兩層柵欄,眼看即將攻克第三層。此時,楊鎬考慮到與李如梅的私交深厚,擔心陳寅的戰功會超過李如梅,因而下令鳴金收兵,阻止了攻勢。
日軍趁機緊閉城門,堅守不出,等待援軍的到來。明軍雖然從四面圍困,但由於地面泥濘不堪,加之正值嚴冬,風雪凜冽,士兵們的士氣受到很大影響。日軍則利用大炮和毒藥彈進行反擊,被擊中的士兵往往難以存活。明軍圍攻十天未果,日軍則利用這個機會拖延時間,並假意求和,以爭取更多的準備時間。
三、大敗虧損
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正月初二,日本援軍突然到達,為蔚山的日軍解圍。楊鎬聞訊大驚失色,急忙帶領部隊撤退,各部明軍見狀也紛紛潰散。日軍趁勢追擊,明軍損失慘重,戰死者無數。副將吳惟忠和游擊茅國器英勇斷後,才使得日軍暫時停止了追擊。但明軍的輜重裝備大部分丟失,損失極為慘重。
此次戰役原本是精心策劃多年的軍事行動,投入了明朝大量的資源和人力,聯合了朝鮮的全部兵力,卻被楊鎬的一系列錯誤決策徹底破壞。這場失敗不僅令滿朝文武官員震驚,也對明朝的聲望造成了沉重打擊。楊鎬在逃出戰場之後,帶着提督麻貴逃往慶州,因擔心日軍追擊,他又下令將所有部隊撤回王京,與總督邢玠一起向朝廷報告了虛假的勝利消息。
各部隊上報的傷亡情況顯示,明軍損失近兩萬人。面對如此巨大的損失,楊鎬卻極為惱怒,試圖隱瞞事實真相,僅向朝廷報告了極少數的傷亡數字。不久之後,楊鎬的父親去世,按慣例他應該回家守孝三年,但朝廷下詔命令他克制個人情感,繼續處理國家大事。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御史汪先岸曾彈劾楊鎬的其他不當行為,但內閣大臣庇護了他,甚至擬了一道表彰他的聖旨,但這道聖旨一直沒有公開發佈。贊畫主事丁應泰在得知楊鎬戰敗的消息後,前往詢問未來的計劃。楊鎬向丁應泰展示了張位和沈一貫的親筆信以及那道未發佈的聖旨,並以此炫耀自己的「功績」。丁應泰對此極為憤怒,隨即上書詳細報告了戰敗情況,並列舉了楊鎬應受責罰的二十八條罪狀以及十個可恥的行為,同時彈劾張位和沈一貫與其共謀。
萬曆帝聞訊後非常憤怒,想要依法處置楊鎬及其同謀者。首輔趙志皋進行了營救活動,最終萬曆帝罷免了楊鎬,讓他等待調查結果,並派遣天津巡撫萬世德接替了他的職務。此後,隨着東征朝鮮的事態逐步平息,給事中楊應文提及楊鎬之前的功績,萬曆帝下詔同意再次啟用楊鎬。
四、復為巡撫
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楊鎬被重新起用為遼東巡撫。在他任職期間,曾率軍襲擊了 炒 花部落,這一舉動遭到了御史田生金的彈劾,指責他無故挑起了邊疆爭端。此時遼東地區戰事頻繁,楊鎬力薦李如梅擔任大將,希望能夠加強遼東的防禦力量。然而,他的建議受到了給事中麻僖和御史楊鶴的反對,他們對李如梅的任命提出了彈劾。面對這樣的局面,楊鎬上書為自己辯解,並請求辭去職務。神宗皇帝並未對他的辭職請求做出明確回應,楊鎬最終選擇自行離任,回到了家鄉。
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四月,後金領袖努爾哈赤宣佈七大恨並以此為由向明朝宣戰,迅速攻佔了撫順,守將王命印戰死。遼東巡撫李維翰緊急動員總兵官張承蔭前往增援,但張承蔭與副總兵頗廷相等將領均在戰鬥中犧牲,遼東局勢頓時陷入一片混亂。鑑於楊鎬對遼東地區的軍事情況較為熟悉,朝廷決定起用他為兵部右侍郎,並委派他為經略,負責指揮遼東戰事。
楊鎬到任後,立即着手整頓軍紀,積極招募和集結各地的援軍,準備大規模反擊。同年七月,後金軍通過鴉鶻關攻下了清河,副將鄒儲賢在戰鬥中陣亡。為了穩定軍心,萬曆帝特賜楊鎬尚方寶劍,賦予他斬殺總兵以下級別將領的權力。隨後,楊鎬將清河之戰中逃跑的將領陳大道和高炫處決,並在軍中示眾,以此來警示其他將士。
隨着冬季的到來,各地援軍陸續抵達遼東,楊鎬決定發起進攻。然而,當時出現了一系列不祥之兆,包括一顆名為「蚩尤旗」的彗星橫貫天際,以及天象中的隕星現象和地震,一些有識之士認為這些都是預示着即將到來的失敗。儘管如此,大學士方從哲、兵部尚書黃嘉善、兵科給事中趙興邦等人仍堅持認為部隊長期駐紮會消耗大量糧餉,於是他們不斷催促楊鎬出兵。
在朝廷的壓力之下,楊鎬組織了一支龐大的軍隊,準備與後金決戰。但遺憾的是,由於戰略失誤和其他種種原因,這次大規模的軍事行動並未取得預期的效果。儘管楊鎬在遼東再次復出,但他面臨的挑戰遠比以往更加嚴峻。這次復出不僅未能挽回遼東的頹勢,反而加速了遼東局勢的惡化,為後來明朝在遼東的全面崩潰埋下了伏筆。
五、決戰薩爾滸
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正月,楊鎬召集總督汪可受、巡撫周永春、巡按陳王庭等官員,決定在二月十一日誓師,並於二十一日出塞作戰。他制定了一個詳細的作戰計劃,將兵力分為四路,分別從四個方向進攻後金的領土。
總兵官馬林負責率領部隊從開原出發,攻打北面;杜松則從撫順出發,向西進攻;李如柏從鴉鶻關出發,直撲清河,攻打南面;東南方向則由劉綎率領部隊從寬甸出發,經由涼馬佃,對後金實施側翼攻擊,並計劃使用朝鮮軍隊提供支援。這四路大軍號稱共有四十七萬兵力,約定在三月二日於二道關會合後共同前進。
然而,計劃的執行並不順利。當時正值隆冬季節,大雪紛飛,惡劣的天氣條件嚴重影響了部隊的行進速度。此外,出兵的具體時間也被泄露給了後金方面。
杜松急於建立功勳,提前渡過了渾河,並開赴二道關。不料,後金軍隊早已設伏,待杜松部隊接近時突然發起攻擊,杜松的部隊幾乎全軍覆沒。馬林原本計劃從三岔口出發,得知杜松戰敗的消息後,便停下了腳步,結營自保。
此時,楊鎬得知杜松戰敗的消息,急忙傳令讓李如柏和劉綎的部隊停止前進。李如柏收到命令後,停止了進軍。劉綎的部隊當時已經深入敵境三百里,抵達渾河附近。後金軍隊開始攻打劉綎的部隊,但未能取得明顯進展。後來,後金軍隊採用計謀,偽裝成杜松部隊的模樣,成功混入劉綎的營地。劉綎發現後,奮勇抵抗,最終在戰鬥中犧牲。
只有李如柏的部隊保持了完整的建制,未受重大損失。此次戰役,明軍損失慘重,據統計,文武將吏共有三百一十多人陣亡,士兵損失達四萬五千八百多人,丟失的馬匹、駱駝以及武器裝備更是不計其數。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戰敗的消息傳到朝廷,引發了極大的震動。御史楊鶴上書彈劾楊鎬,但萬曆帝並未作出回應。不久之後,開原和鐵嶺相繼失守,多位言官紛紛上書指責楊鎬的失職。在這種情況下,楊鎬被逮捕並送入詔獄。
六、遭到處死
天啟元年(1621年)二月二十八日,刑部正式判處楊鎬和李如楨死刑。明熹宗朱由校認為楊鎬在遼東戰事中的表現「輕率寡謀」,並且認為他的行為「貽禍至今」,因此批准了刑部的判決。
然而,到了五月六日,左僉都御史王德完上疏請求對楊鎬和李如楨從寬處理,希望給予赦免。明熹宗接受了王德完的意見,同意「准從寬議」,即對楊鎬和李如楨從輕發落,暫時避免了他們立即被執行死刑的命運。
這一決定引起了爭議。工科給事中魏大中隨後彈劾王德完,堅持要求處死楊鎬和李如楨。但明熹宗並未改變先前的決定,楊鎬和李如楨暫時得以保住性命。
崇禎元年(1628年)五月,戶科給事中瞿式耜上疏論「六不平」,其中第四條就是關於楊鎬和王化貞尚未被處死的問題。瞿式耜認為,鑑於他們在遼東戰事中的失職行為,應當追究責任。崇禎帝朱由檢回應說,「封疆失事,自有定律」,但並沒有明確表示是否會對楊鎬等人採取進一步的行動。
到了崇禎二年(1629年)八月初七日,湖廣道御史劉學詩再次奏請誅殺楊鎬,認為必須為遼東的損失付出代價。這一次,崇禎帝批准了對楊鎬的「 熟 審 監 候」,即進行詳細的審訊,並等待判決。
同年九月二十一日,刑部尚書喬允升認為楊鎬已經年過八旬,根據法律中的「八議」規定,年邁者可以得到特殊對待,因此請求免去楊鎬的死刑。然而,崇禎帝並未採納這一建議。
最終,在九月二十九日,楊鎬被處以死刑。這一結局標誌着楊鎬一生的終結,也是對他之前在遼東指揮失誤的最終裁決。楊鎬的處決,反映了明末朝廷對於邊疆失守的責任追究態度,以及對於那些被認為失職官員的嚴厲懲罰。
結語
楊鎬的經歷,為後人提供了深刻的歷史啟示。一方面,它告誡我們,戰爭是殘酷的,必須充分準備、周密計劃;另一方面,它也揭示了明朝末年軍事體制、政治腐敗以及將領之間的矛盾等問題,這些問題最終導致了明朝的覆滅。因此,我們應該從歷史中汲取教訓,不斷完善自身,避免重蹈覆轍。
喜歡古代歷史着名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