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觀察先生面色,自覺這不是好現象。
在這種危機之時,僅以此種姿態安慰自己,也算情理之中。」 姚廣孝已決定不繼續隱藏,當下直接將自我安撫的行為擺在胡軻眼前。
這時,胡軻終於明白這和尚的焦躁心情。
因此,他不再虛張聲勢,依循柵欄滑動向自己最熟悉的位置靠近,並扶住它坐在曾是他唯一的越獄之路處。
與此同時,沒注意的時刻間,胡軻有意無意地往牆體裂縫裏窺望。
接着,胡軻收回目光,抬起腦袋看着仍在場的姚廣孝。
「這書論的確合情理,每一步安排都顯得你和燕王殿下有深謀遠慮。」
話語至此,胡軻突然轉向其他話題:「這些分析看似有理,每一步操作也都能看出你是有所籌劃的。」話罷,話題又轉至其他層面。
"然而,你們在這個過程里忽視了最關鍵的一環——你們對當今聖上的理解過於表面和簡單。
"
在這同時,胡柯正準備對楊廣孝詳細解釋那份政論文章中潛在的問題時,另一邊,皇宮中,身穿飛魚服飾的人們正在面對明成祖朱棣。
"朕在數月之前下達的詔令,你們現在才回來匯報嗎?時間如此長拖延的原因何在,難道是你們以為近來朝中都在處理胡惟庸大案的事情後,將之前的指派工作都忘記了嗎?"
朱棣的話語剛落,眼前三位侍衛頓時顯得惶恐不安,重新叩拜下去。
他們之前已經被允許站立,並可以挺直背部和皇帝進行交談,但沒有想到在這短暫交流之後,皇帝會突然拋出這個問題來,使得他們都感緊張,儘管皇帝的語氣平緩,臉上掛着笑容。
那些長期接觸他的 ** 對此清楚,在這種情況下皇帝越是表現得平靜無常,其實表明他內心的憤怒更強烈。
"死罪!"
面對一般的 ** ,這三人也許會當場提出辯護,但面對明朝開國皇帝朱棣,那種從權勢底層一路憑藉智慧和力量坐穩皇位形成的尊嚴,不是一般常人所能坦然面對。
"不用動不動就說要償命,請將事情解釋明白,需要你們死的時候,我當然會公正處以,不必是你們活不了的時候我就當一個無力的暴君。
"
朱棣這麼說,含有了一絲絲策略的意味在裏面,但他並非刻意為之,而是多年來掌握權力之後,內心形成了的一種自如技巧。
"北平等關內之地對大明的重要性你們比我更清楚些。
幾位從小侍奉於魏國公子弟身邊的護衛,自然是對此有着更深刻的認識。
北平乃是我們大明的要害,無論北方的威脅或是東遼的叛亂,守住了北平就可以控制大局。
先前將你等派往北平巡查元廷餘力的情況,本以為和北平府合作下,用不上三個月就能完成。
為什麼會到現在這樣停滯不前?你們可有想過這期間京城做出的佈置都得被擱置嗎?
如果不是你們處置不當,又怎麼會讓事態發展至今,才最終決定派遣大軍前往圍剿?"
看着這三人在處理問題上表現不佳的情景,朱棣心情頗為不悅。
這場清查工作他早前在上年就已經定下了方案。
當時他早已獲得確切情報,北京府域出現了一個與先元有聯姻的軍事勢力,企圖在來年的初夏,聯合北方邊防線上的敵軍發動攻勢,夾擊我軍的長城防線。
這一舉動對於當時大明帝國諸多重臣來講,絕對是不可容忍的嚴重威脅。
那句「驅除異族,統一中原」的口號自朱元璋稱作吳王之日起,就成為了最嘹亮、最深入人心的宣言,也是麾下文武臣僕奮鬥的目標。
然而,正當帝國已穩固地掌控天下,平定四方已有十多年之時,忽然傳來京北重鎮——北京的防務遭受內部背叛與外界滲透的消息。
這樣的突然變化立即點燃了本就相對寧靜的廟堂之論的巨大爭議。
要是胡惟庸案件發生的時機稍早一步,令滿朝上下一心無暇他慮;只怕關於北方邊境的問題早已比朱元璋原先預期的更為迫切地被提到了議程。
面對內部紛爭和外交挑戰,倘若朝廷暫時顧不上北方局勢的調整,並非意味着徹底忽視清除叛亂者。
作為皇帝的朱元璋擁有一支可隨時調遣的力量。
曾經的親軍都尉府在轉化為錦衣衛後,複雜的架構極其龐大,往往難以讓外界窺知其中的全貌。
因此,派遣一支部隊暗中調查北京事宜,雖並未引起多大風浪,也在朝廷內部掀起不小波瀾。
只是未曾料想,原本看似穩妥的戰略計劃卻因遲遲未有明確反饋,而使得情況變得更為棘手。
感受到皇帝那股不凡的壓迫力,幾人膝行地上,不敢有所動作。
這些過去的追隨徐達的人,儘管曾在征戰生涯 ** 同經歷了眾多戰鬥,他們深知徐達之於世便是接近皇帝之軀的將軍,也是朱元璋長久以來的好友和有史以來第一大功臣。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當皇帝需親臨戰場時,必是站在徐達旁準備接受調動的那個勇士。
常遇春亦同如此,不幸的是他壯歲而殤,在征途上英年猝斃,令這位 ** 心感痛惜。
久在龍御身邊,這些人知道與大多數僅是為了威脅威逼下級的不同——這位皇帝不僅生於底層,其決策果斷並非僅僅是言語之辭那麼簡單。
正是基於此,他們的態度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認識到繼續沉默將會危及自己的性命。
帶頭的錦衣衛毅然決定打破僵局,深深地扎了一下膝蓋骨來堅定他的意志,接着他雙掌合十向朱元璋所在之處行了個鄭重的禮,隨後將頭猛地垂下撞向地面,三次重重磕在地上,才慢慢抬起身子向皇帝匯報了情況。
在這股強烈壓力的催促下,他們明白若是再保持沉默,三人都有可能會在這場面下隕落。
這位首當其衝的衛將,狠狠的對自己下了一回狠勁——仿佛是在自我提醒與激勵。
繼而以敬重的態度向皇座致意,雙手舉起的同時腦袋重重碰觸地面。
完成叩拜動作後,他連摔三次響頭方才抬頭,向朱元璋給出最終的答案。
"下屬在北平城內的調查工作已有初具雛形,清點發現疑似參與與從前元勢力勾連的叛徒共計1892人。
在這之中,我們已經確定必定是內部奸細的人共有632名。
其他人員還在進一步地深挖細查中。」
眾人皆在朝堂多年的政壇博弈中積累的智慧,對於現今的關鍵時刻應該如何進言或迴避心中自有一套考量的標準。
在這樣的生死轉折之際,一切懇求赦免的話語和辯解困境的說法都無法起到實質性的作用。
當務之急,將已經取得的成績展示給上級審視,方是此時最為理想且獨一無二的選擇。
然則,在朱元璋耳中聽見這個數字時,眉頭不由得皺起。
然而,這三位站在他面前的下屬對於眼前呈現出的嚴峻表情感到比先前那份平淡冷漠的微笑更加的安慰千倍百倍。
朱元璋眉頭緊緊鎖住,眼前的匯報甚至遠超了他的預期。
北平城是塞外邊境上最重要的戰略要塞,現今出現了如此眾多的內部敵人,這對身為大明最高主宰的朱元璋來說無疑是極大的震怒。
但他的心中已爆發了極大憤慨,但最終還是下令,讓這些辦事不力的屬下退出了朝房。
他知道,這場 ** 背後的原因,這三人實難負主要責任。
當下的局勢正值風雨飄搖,再次引發動盪並非上策。
何況,朱元璋深知,北平乃昔日的元都城。
雖有那一群自稱正統的人物們仍在努力維繫自己的統治,並在草原上過着似乎最為隨性的日子;
實際上,元政權的實質核心始終盤旋在這個名為大都的地方,因此捨棄平原上的安逸生活,轉而投入到草原上無盡地對抗天地之鬥爭,即使是再普通的人,也不應堅持到底。
這樣的情形導致了幾百年來固若金湯的防禦被破壞,雖然他已經派人去處理此問題,但這並不意味着可以輕易將其摧毀。
"老四啊,老四,但願你的行事如同你父親所期望的一樣,確實為我們偉大的大明注入一絲不同尋常的氣息。
"
此時,僅朱元璋獨身一人坐在皇廷內,凝視堆滿案几上的詔書與諫議,作為這位傳奇領袖,他也深深地感慨着內心的複雜情緒。
感受到自推行朝堂權責大調整後,朱元璋發現自己已經漸行於諸多大臣的對立面。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進行上朝儀式時感受這種轉變的微妙性,在此刻單獨的狀態下反而更顯明突出。
面對這一系列變化的朱元璋自我反思,在過去整整十二年來,無論是日與夜,他在處理國事時都極為專注與精細,未曾有片刻的懈怠。
經過數年的精誠盡力, 當李治再次將視線聚焦到民眾之時, 卻驚覺當年在 ** 中的承諾如今並未如他期盼的那般落實。
實際上, 情況似乎更惡劣了, 更遠超過了最初的理想。
儘管元朝的管理有時粗暴過度,各個階層的地主在制度框架下並未得到足夠的監督。
喜歡大明:不一樣的大明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