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從科舉開始宰執天下 第一百九十九章 治國就是要造不均!

    夏之白的聲音在空闊的大殿中迴蕩着。

    舉殿唯有這裊裊回音。

    朱元璋默然不語。

    他背着手,在殿中挪着步子,顯得有些心神不定。

    夏之白說的這些事,他比夏之白了解的還要多、還要深刻,郭桓案之所以遷怒這麼多,當真是因為牽涉的貪官污吏多?

    並非如此。

    而是那已是洪武十八年。

    十八年。

    整整一代人的時間。

    他費盡心思打造的大明,一直致力於改變天下風氣,只是在郭桓案下,一切都化為了泡影,現在的大明,跟大明立國前的情況,沒有任何改變,這才是導致他最終大發雷霆,嚴查徹查的原因。

    他要的是天下轉好。

    要的是這些士人、官吏有改觀。

    但事實不是如此。

    他很早就意識到一件事,統治天下是需要成本的。

    因而他立國後,一直在致力於削減成本,無論是縮減官吏的俸祿,還是縮減官員的人數,亦或者裁剪部分官署等,都是為了減少統治成本。

    但大明統治天下的成本還是太高了。

    朝廷不得不徵用大量民夫跟徵收大量的苛捐雜稅。

    然而他是愛民的。

    他不可能把這些事抖落出來。

    只是夏之白,一次又一次的把這些事拎出來,然後直接擺到自己面前,還直截了當的告訴自己,這一切都是自己指使的,還一而再的批評自己自欺欺人。

    他心中實在是窩火。

    他知道這些。

    也根本用不着夏之白提醒。

    而且這本就是制度的一部分,帝王永遠正確,錯的只能是下面的官員跟百姓。

    這就是皇權!

    只是在夏之白將一些事一次次的揉碎了擺在面前,朱元璋也不得不承認,夏之白說的話是對的,欲蓋彌彰解決不了問題,只是在拖延問題,但不去解決問題,這些問題基本很難自己消失。

    而且

    他的確怕被騙!

    他轉過身,面向着夏之白,沉聲道:「天下只怕只有咱這皇帝當的這麼憋屈了,被人一次次的跳到臉上,楊憲是一次,胡惟庸是一次,而你是接二連三。」

    「咱也實在不明白。」

    「你既然對咱設計的體制了解這麼深,為什麼還抱有這麼大的怨念?」

    「咱設計的大明體制難道不好嗎?」

    朱元璋緊緊的盯着夏之白,迫切的想尋求一個答案。

    夏之白道:「不好。」

    「哪裏不好?」朱元璋的聲音中帶着幾分怒氣。

    夏之白淡淡道:「陛下只知道統治是有成本的,但統治同樣也需要技術支持的,陛下只考慮到了統治的成本,全然忽略了陛下設計的這一套體系根本就沒有技術支撐。」

    「誠然。」

    「在陛下眼中『皇權是下鄉』的。」

    「但當真下鄉了嗎?」

    「論徵發徭役修建水利時,皇權不僅是下鄉的,還是下村的,論收稅規模,從秦開始,一代接一代下來,規模是越來越大,論無意義消耗糧食,皇權這些都是下鄉的。」

    「但論到家法打死人,論到鄉紳逃稅避稅等,皇權甚至是不下縣的。」

    「大明對基層的統治力從來都是選擇性的。」

    「當對地方的官僚系統有利時,皇權就能下縣下鄉,甚至是入村,但一旦涉及到官僚體系自身的利益時,皇權就連走出應天府都難,大明對基層的控制其實是很弱的。」

    「這同樣是小政府的弊端。」

    「秦漢,天下一直都是大政府,中央垂直管理地方。」

    「只是隨着魏晉門閥的崛起,中央朝廷日漸喪失對基層的管理能力和意識,但無論是隋唐,還是宋,都在一而再的嘗試,將手伸到基層,只是效果不佳,而唐朝對地方基層的管理方式,則很簡單粗暴。」

    「就是軍事軍官直接管理鄉里。」

    「只是盛唐爆發了安史之亂,而後又有五代十國之禍。」

    「宋代因此矯枉過正。」

    「自宋代時,天下再也沒有出現軍事集團軍官直接管理地方的情況發生,與此同時,這也導致地方的官吏直接變成了中央朝廷的稅吏,再難對地方做出什麼實質性的控制,想治理地方,反而還要依仗地方的鄉紳士族。」

    「南遷後的宋尤其。」

    「從這時起,天下徹底喪失了對基層的控制。」


    「陛下吸取歷朝歷代經驗,直接採取了小政府,幾乎等同於放棄了基層控制。」

    「而明代官俸之薄,堪稱歷代之最。」

    「唐時,百官有『職田』,在宋代,官員也有『公田』,而大明只是仰仗俸薪,別無給賜,很多九品官,月俸米才五石,尚不能達到五代北漢時候的一半。」

    「大明的底層官員生計其實是嚴重不足的。」

    「但為何這麼低薄的俸祿,依舊讓能天下人趨之若鶩?」

    「因為很多官員根本不靠朝廷俸祿。」

    「他們的更多收入,來自於家庭的經營性收入,例如田地、房產出租,還有一些紡織等。」

    「這些官員本質上就是地主。」

    「除此之外。」

    「大明官員在田地經營一類的基本收入中,通常又會藉助朝廷賦予他們的優免特權,從中額外獲得優厚的回報。」

    「按照大明的制度規定,凡是兩榜鄉紳,無論官階高低及田之多寡,決無簽役之事。」

    「乙榜舉人,視其官位之崇卑,多者可免二、三千畝,少者亦達千畝。至於貢生出仕的官員,則根據其官位,多者可免千畝,少者不過三、五百畝,亦或者免徭役。」

    「而今天下科舉才剛開始,等到日後,這些中榜舉人成雲,天下自此進入大兼併時代。」

    「如今大明立國已近二十載。」

    「各種亂象接踵而至,就如漢唐一樣,都面臨着削藩之事。」

    「削藩在歷朝歷代都很難。」

    「西漢景帝削藩,引發了七國之亂。」

    「唐代歷次削藩,卻因為中央朝廷無力,根本解決不了,最終拖垮了大唐。」

    「而大明要削的藩,跟漢唐不一樣,漢唐主要是軍事,而大明主要削的是經濟上的『藩』,還有就是士人的『特權藩』。」

    朱元璋目光一凝,眼神變得銳利。

    朱元璋目光微闔,眼神變得深邃。

    削藩。

    這兩個字很重。

    而且他從來都不覺得大明有『藩』。

    他的確把自己的兒子分封到了各地,但無論是秦王、晉王,他們手中的兵權都不多。

    而且他吸取了漢唐的教訓,只給兵權,並沒有給地方的經濟權,這也意味着,秦王、晉王等塞王,除了朝廷下令北伐時能有充足補給,其餘時候基本就只能趴窩。

    夏之白說的這個經濟『藩』跟士人的『特權藩』,倒讓他有種耳目一新的感覺。

    「你給咱仔細說說這藩的事。」朱元璋道。

    夏之白道:「經濟上的『藩』,所指的其實很明了。」

    「江南。」

    「江南目前經濟太繁榮了。」

    「各方面都能自給自足,因而即便沒有北方,依舊能過的很好,甚至北方在南方人眼裏,就是累贅負擔。」

    「加上江南地區近乎佔了天下大多半的賦稅,若是陛下不趁着朝廷強力,將江南地區的經濟大權,徹底攬在手中,隨着江南地區出身的官員越來越多,朝廷徵收江南地區的稅賦只會越來越難。」

    「最終出現個江南自保,游離於朝廷之外,也是極有可能的。」

    「因為他們能離得開朝廷,但朝廷卻離不開他們。」

    朱元璋目光一寒。

    夏之白道:「想直接削江南地區的經濟,其實是不現實的,因為江南人口眾多,如果一味的打壓,很容易造成百姓流離失所,動盪頻發,因而靠着朝廷強權去打壓,這是不能夠的。」

    「只能另闢蹊徑。」

    「用利益分化如今鐵板一塊的江南。」

    「通過開海,形成一批利益集團,而這批人,勢必跟漕運那一伙人是有利益瓜葛的。」

    「同時驛站官民兩分,再度分出一批受益集團。」

    「再則如今江南地區引入蒸汽機製鹽,以南方的貪婪,多半會造成食鹽產量過剩,到時朝廷出手,關閉一些鹽企,同時在江南少數幾個地方集中部分大型鹽企。」

    「從地方官員對朝廷的親近程度,決定這些大型鹽企的安置地。」

    「讓江南地區的經濟不平衡、不均衡,通過各種分化手段,讓江南各地生出嫌隙,繼而讓朝廷逐漸控制地方大權。」

    「同時通過朝廷扶持的手段,讓江西、湖廣、浙江的經濟變得參差,讓其中一個布政司,得到朝廷大力扶持,直接跟其他布政司拉開差距。」

    「孔子說:不患寡而患不均」

    「但治國,一定程度上,就是要製造不均。」

    「地方不能團結,更不准抱團,唯有如此,朝廷才能凸顯出作用,才能將他們團結到一起。」

    「另外。」

    「若是通過這種手段扶持出一個龐大的經濟之都。」

    「朝廷還能直接將這個城,提拔為中央朝廷直管,就跟應天府一樣,提高政治地位,跟地方布政司切割,這個經濟之都的財政收入,完全歸朝廷負責,不會有一分一毫流入到地方布政司。」

    「經濟的問題就用經濟的手段解決。」

    「行政只是輔助。」一筆閣 www.pinbige.com



第一百九十九章 治國就是要造不均!  
相關:  大秦國相  鎮撫大秦    斗破之無上之境  四重分裂  獵戶出山  百鍊飛升錄  神級插班生  
(快捷鍵←)上一章 ↓返回最新章節↓ 下一章 (快捷鍵→)
 
版權聲明: 飛速中文網大明:從科舉開始宰執天下第一百九十九章 治國就是要造不均!所有小說、電子書均由會員發表或從網絡轉載,如果您發現有任何侵犯您版權的情況,請立即和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作相關處理,聯繫郵箱請見首頁底部。
最新小說地圖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196s 4.0974MB

搜"大明:從科舉開始宰執天下"
360搜"大明:從科舉開始宰執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