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坑別人的宋仁怎麼也沒想到,自己有朝一日會被別人光明正大的給坑了。
他總算明白,為什麼於光突然生硬的轉移了話題,單純是為了降低他的防範心。
這就是大臣,也就是官,京官的手段。
宋仁中招了,但他無能為力,因為對方是官,大官。
他可以說自己不是有心聽到這些政令的,是於光自己說的。
但那又如何?
一位是七品巡按御史,代天子巡狩,一位是無品級,區區秀才,誰說的話管用,一目了然。
宋仁可以告知縣,因為借用了民怨,因為知縣是正七品地方官,小官。
他也可以不給黃知府面子,罵罵咧咧的離開宴席,因為於光會保他。
可當這位靠山調轉槍頭要弄宋仁,宋仁就沒有任何辦法,他會跟小翠,程世安一樣,任人宰割。
無可奈何,又悲涼。
其實於光說的這些話,宋仁理解,但他不願意接受。
小翠的官司確實是打贏了,可結果呢?
柴府的五名家丁,被判了徒刑,柴府管家,也是徒刑,可始作俑者柴大富,卻只是屁股挨了板子,然後被衙役送回府了,注意,不是抬,是送回,恭恭敬敬的送了回去。
何敬文,只是不痛不癢的沒了一年的俸祿,告示里連句譴責的話都沒有。
於光說何敬文貪污是沒辦法的,他不貪,其他貪污的官員就會搞他。
當渾濁變成一種常態,清白,便成了罪過。
所以宋仁理解,但他卻覺得莫名其妙。
這世道很多事情就是這樣,本該莫名其妙的事,漸漸地,變成了習以為常。
官員貪污,是罪過吧,是,因為慘的是百姓,這件事本該是莫名其妙的,可所有人都貪,就變成了習以為常,就連於光都覺得,何敬文不貪,就是莫名其妙的事。
於光還說,何敬文的政績是南直隸所有知縣裏,最好的那一個,江都縣的百姓,也是出事最少的一個縣。
當官,本就該為民做主吧,政績好,百姓安居樂業,不該是習以為常的事情嗎,可是到了於光眼裏,這又變成了莫名其妙,值得拿出來炫耀的事。
更讓宋仁不能接受的,百姓犯了錯,厚厚的大明律甩在他的臉上,百姓跪倒在地,認罪服法。
該徒刑的徒刑,該挨板子的挨板子。
世家與官員犯了錯,厚厚的大明律甩在他的臉上,他們很懵逼,瞅着地上的大明律,啥意思,別鬧了,我得趕緊找我爹或是找家主平事去。
很是莫名其妙,大明律,仿佛只是約束平民百姓,對特權人士沒有任何意義。
就是這麼莫名其妙,然後大家漸漸習以為常,將莫名其妙的事情變得習以為常。
直到有一天,世家和官員終於明白大明律存在的意義了,那就是他們可以用這本厚厚的律法去欺壓百姓,我犯錯了,大明律管不住我,不過我想要壓榨你們的話,我手裏就握着大明律。
莫名其妙的事情,再次變得習以為常。
宋仁不能接受,真的不能接受,這和他想做的事情,背道而馳。
當他臉上的表情呈現出一種無奈,悲憤時,於光愣了下,尷尬的笑了笑,「愚兄跟你說笑呢,若是你無官無職,妄聽聖意的確是大罪,可你若是有了一官半職,並且還司職此事,那麼聖意就與你有關,怎會患罪呢。」
「黃有道宴請一事,其實是本官對你的考校,你表現上佳,本官很滿意,所以有個天大的喜訊告知於你。」
於光臉上帶着笑意,撫着須,挪動了下身子,該有的儀式感都做完後。
他朝着北邊拱手,一臉正色道:「宋仁,由本官舉薦,陛下已經同意你參與此次南直隸巡按一事,聽從本官的調派,陛下特封你為觀政進士,都察院司務廳司務,吏部已記錄在冊,一應文書,官袍等物,都由京中送至。」
故意用一種低沉的嗓音說完這番話的於光,用餘光偷偷看了一眼宋仁。
他本以為,宋仁聽到自己有了官職後,會多麼興奮,多麼感動,然後跪地磕頭啥的。
於光想了好幾種場景,以及自己被感謝後,該用什麼謙虛的說辭。
可他怎麼也沒想到,聽完這些的宋仁,只是坐在原位,表情不悲不喜,十分的淡定。
這就輪到於光不淡定了,你倒是謝恩啊,雖然不是聖旨,但也是由聖上特封的,皇恩浩蕩啊,你咋不表示表示呢?
其實宋仁倒不是真的淡定,而是懵了,他就感覺像是坐過山車一樣,心情忽上忽下的。
這尼瑪,太刺激了吧,剛還有個殺頭大罪呢,怎麼忽然又說我當官了。
於光尷尬的咳了一聲,提醒道:「賢弟,宋賢弟,快謝恩啊。」
宋仁木然的點了點頭,「哦,多謝於大人。」
「不是謝我,是謝聖上。」
「哦,多謝聖上。」
於光急了,「別光說啊,跪地磕頭啊!」
宋仁摸了摸腦袋,他有些不理解,聖上擱十萬八千里呢,這個點估計正抱着妃子睡覺呢,我跪地磕頭他瞧得見啊?
形式主義要不得啊。
宋仁,沒有跪,也沒有謝恩,不是他不懂禮儀,也不是裝b,而是很矛盾。
在見到李木匠之前,在遇到淳樸的老農,在看過江都縣百姓時,宋仁是想當官的,想讓這群百姓過上好日子的。
不當官,他就沒辦法修改大明朝律法,無法做到心中想做之事,讓公義存在公堂之上,讓百姓里少一些像小翠那樣無辜可憐的人。
可在見到李木匠之後,聽到一些話後,他有些退縮了。
宋仁不是沒有了解過大明朝的現狀,只是了解過後,他心寒了,迷茫了,他只知道大明朝的官員都迷失了,不是迷失在官場之中,而是迷失在了他們眼中的「世道」里。
組成這個「世道」的是百姓,迷失的這群朝臣們唯一做過的事,就是讓這「世道」越來越該死。
李木匠告訴過宋仁,那年盂州發大水,他和他的鄉民都成為了流民,顛沛流離,他們餓啊,啃樹皮,吃枯草,吃觀音土吃的腹大如鼓,知縣下令將城門關閉,不准讓他們進入城中,就只能在官道上躺着,餓着,哭着求着。
知縣呢,就帶着一群官吏站在城牆上就這麼看着,像是在看一個笑話。
朝廷派來了禮部的官員,安民,怎麼個安民呢,也是站在城牆上,看着,嘴裏說些他們聽不懂的話,一句都聽不懂。
賑災的糧食,發了,一日一餐,由幾個百姓推着車,將一個又一個大木桶推到城門外,木桶裏面,說是白粥,可李達說,他第一次知道,原來白粥還有灰色的。
全是灰色渾濁的水,幾乎看不見幾粒米,還摻雜着一些沙石。
議政殿中的朝臣在幹什麼?他們齊齊倒吸涼氣,哇,還有觀音土這種東西啊,駭人聽聞呀。
天災人禍,官糧之中摻雜了砂石,朝臣們還是倒吸一口涼氣,那能吃嗎?多硌牙啊,駭人聽聞呀。
朝臣們,總是裝作他們不知道這個世道究竟是什麼樣子的模樣,怒不可遏,怒火衝天,然後義正詞嚴的說要讓這個世道變得更美好,對着百姓的耳朵,大聲說道,這個事,本官已經知曉了,本官一定會處理,處理好,一定會給你們一個交代,你們放心,你們踏踏實實的繼續生活就行,放心吧,放心吧,放心吧,沒用的事情說三遍。
這,就是大明朝的現狀,大明朝大部分官員的現狀。
宋仁不是不想當官,而是不敢,他不想讓自己被「同化」,成為另一位何敬文,成為清白的罪。
很多曾經被父親拿七匹狼抽身子的男孩發過誓,當我有了孩子後,我一定不會打他,可結果呢,當他真的有了孩子,打得比他爹還凶。
很多胸懷大志的讀書人參加科舉前,也都發過誓,要成為一位好官,清官,為民請願,可結果呢,貪得比誰都狠,欺壓百姓比誰都強。
宋仁真的害怕,害怕當手上握有權力後,他會不會忘記初心,變成自己最討厭的樣子。
所以,他去經商掙錢了,他躲到北山茶莊,不願意去抱於光的大腿。
可事與願違,選擇的路口,還是出現在了他的面前。
宋仁的所思所想和於光腦補的內容脫離甚遠,有些地方卻又驚人的雷同。
見到宋仁遲遲沒有謝恩的舉動,於光的臉上帶着七分疑惑兩分不滿一分震驚問道:「你,不想當官?」
一直當個旁觀者和泡茶技師的秦老也同樣很疑惑,渾濁的雙眼不斷打量着宋仁。
他們都覺得,讀書人讀書,不就是為了當官,你不想當官,怎麼會去考取功名呢。
於光是這樣想着,所以擅作主張在給皇上的奏報里,舉薦了宋仁,他篤定這種小事皇帝肯定會點頭同意的。
秦正源也是這樣想的,所以才願意幫助於光,接受黃有道的赴宴邀請。
所以他們都不理解,為什麼宋仁沒有表現出他們想像中的模樣,沒有感激涕零,沒有跪地磕頭。
莫不是,嫌官小?
於光想到以宋仁的才華,一個從九品都察院司務,好像確實有些屈才了。
他剛想解釋,安慰一番,宋仁卻突然開口了。
「於大人,你奉命巡按南直隸,查稅銀一事,為的是聖上,還是百姓。」
於光微微頜首,忽然露出了笑容,為官數載,僅從一句疑問,他就猜出了宋仁的擔憂。
於光正聲道:「為聖上,為大明,更是為了百姓。」
宋仁又問:「那何敬文這種官員,貪污,中庸,為何你還要保他,和他交易?」
於光笑了,笑得很大聲,但並沒有嘲笑之意。
他拍了拍宋仁的肩膀道:「你還沒入官場,不知為官一道,很多事情,不能單看表面,就好似這茶水,有了一片茶渣,你捻起,扔了就扔了,可若整碗都是茶渣呢,一股腦全倒了,那豈不是渴死,南直隸爛了,爛透了,世家官吏勾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聖上可以全除了,然後呢,南直隸的百姓何存,誰管他們,重新上一批官員,能保證他們不會繼續走前任的路子?」
「只能緩緩徐之,先保一個何敬文,從他入手,徹查整個南直隸。」
「本官向你保證,他犯的罪過,早晚是要清算的,最起碼,他這輩子,只能是個知縣。」
宋仁深吸了一口氣,起身,單膝跪地:「下官,領命。」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www.dubiqu.com。筆神閣手機版閱讀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