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
朱元璋正帶着朱棣和朱標大搞火耗歸公和懲治貪腐。
大明,洪武年間,朝野上下瀰漫着一股前所未有的清風正氣。
紫禁城內,晨光初破,朱元璋身着龍袍,面容威嚴而不失慈愛,他站在御書房的窗前,凝視着遠方初升的太陽,心中既有對江山穩固的欣慰,也有對吏治清廉的執着追求。
朱棣與朱標,兩位皇子,一左一右地站在父皇身旁,他們的眼神中同樣閃爍着堅定與決心。
朱棣,英氣勃發,眉宇間透露出一股不凡的膽識與謀略;朱標,溫文爾雅,心中卻藏有治國安邦的宏圖偉略。
父子三人,在這一刻,仿佛達成了某種無聲的默契,共同肩負着大明王朝的未來。
「父皇,兒臣以為,火耗歸公與懲治貪腐,乃是國家長治久安之本。」朱標率先開口,聲音沉穩有力,「唯有如此,方能確保國庫充盈,百姓安居樂業。」
朱元璋微微點頭,目光中流露出讚許之色。「標兒所言極是。火耗歸公,旨在杜絕官員私吞百姓血汗錢之弊;懲治貪腐,更是要清除朝中蛀蟲,還我大明一片朗朗乾坤。」他的話語擲地有聲,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威嚴。
朱棣接過話茬,眼中閃爍着鬥志。
「父皇,兒臣願領兵出征,不僅要在邊疆抵禦外侮,更要在朝中肅清貪腐之風。讓那些膽敢貪贓枉法之徒,知道我大明律法的威嚴!」
朱元璋聞言,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覺的微笑。
「棣兒有此壯志,朕心甚慰。但切記,治國非一日之功,需循序漸進,方能穩固根基。你們兄弟二人,一個主內,一個主外,相輔相成,定能助朕成就一番偉業。」
於是,一場轟轟烈烈的火耗歸公與懲治貪腐運動,在大明王朝拉開了序幕。
朱元璋親自坐鎮,朱棣與朱標則分別擔任要職,負責具體執行。
他們首先頒佈了一系列嚴苛的法令,明確規定官員的俸祿與火耗的分配比例,嚴禁任何形式的私吞與貪污。
同時,設立都察院,加強對官員的監督與審查,一旦發現貪腐行為,立即嚴懲不貸。
在這場運動中,無數貪官污吏紛紛落馬,有的被抄家問斬,有的被流放邊疆,一時間,朝野上下為之震動。
百姓們拍手稱快,紛紛稱讚朱元璋的英明決策與朱棣、朱標的英勇果敢。
然而,改革之路並非一帆風順。隨着火耗歸公與懲治貪腐的深入,一些既得利益者開始蠢蠢欲動,他們或明或暗地阻撓改革,甚至不惜勾結外敵,企圖顛覆大明的統治。
面對這些挑戰,朱元璋父子三人更加堅定了改革的決心,他們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一一化解了危機。
經過數年的努力,大明的吏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國庫逐漸充盈,百姓生活也日益改善。
朱元璋站在高高的城樓上,望着這片繁榮富強的土地,心中充滿了自豪與滿足。
他知道,這一切都離不開朱棣與朱標的努力與付出,更離不開大明萬千子民的共同奮鬥。
而朱棣與朱標,也在這一過程中逐漸成長為能夠獨當一面的棟樑之才。
他們深知,作為大明的皇子,他們不僅要守護這片土地上的每一寸山河,更要傳承父皇的遺志,為大明的未來繼續奮鬥不息。
就在朱元璋幾人搞得如火如荼時。
劉伯溫緊急進宮面聖。
「皇上!不好了!」
劉伯溫的聲音中帶着前所未有的急切與憂慮,步伐匆匆地穿過金碧輝煌的宮殿長廊,每一步都似乎在敲擊着朱元璋心中的警鐘。朱元璋聞言,眉頭緊鎖,放下手中的奏摺,目光如炬,望向匆匆而來的劉伯溫,沉聲問道:「伯溫,何事如此驚慌?」
劉伯溫上前幾步,躬身行禮,聲音雖儘量保持鎮定,但仍難掩其下的慌亂:「皇上,邊疆急報!北方胡虜蠢蠢欲動,似有南下侵擾之勢,而南方海疆亦傳來消息,海盜活動頻繁,多地沿海百姓受害,民心不穩。加之朝中近來因改革之事,亦有不少異議之聲,恐內外交困,局勢堪憂。」
朱元璋聞言,臉色瞬間變得鐵青,他站起身來,在龍案前來回踱步,雙手背在身後,沉思片刻後,眼中閃過一抹決絕:「胡虜與海盜,皆是朕之大患,不可不除!傳旨,即刻召集眾將,商討平叛之策。同時,着令戶部緊急調配糧草,工部加速打造軍械,務必保證前線所需。至於朝中異議,朕自有分寸,改革之事,利國利民,不容半途而廢!」
劉伯溫見狀,心中稍安,他深知朱元璋雖性情剛烈,但決策果斷,富有遠見。他躬身領命:「臣遵旨,即刻去辦。」
劉伯溫並沒有馬上離去,而是苦笑道:
「皇上,還有一事老臣想說但不敢說....」
朱元璋聞言,大袖一揮。
「說!」
劉伯溫擦了擦臉上汗水,理了理鬍鬚,這才說道:
「自從陛下您開始懲治貪腐,這朝中內外倒是變的吏治清明,但......由於拿辦的官員太多,導致現在六部衙門都沒官員在任了,整個朝廷幾近癱瘓啊!」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朱元璋聞言,臉色又沉了幾分,眼中閃過複雜的情緒。他停下腳步,轉過身來,目光銳利地望向劉伯溫,仿佛要穿透一切表象,直達問題的核心。「伯溫,你所言非虛,朕亦有所察覺。但貪腐之風,猶如蛀蟲侵蝕我大明根基,若不痛下決心,何以安民心、固國本?朕深知此舉必會觸動諸多利益,甚至造成一時之混亂,然則,長遠來看,這是我大明必須經歷的陣痛。」
劉伯溫聞言,點了點頭,表示理解,但眉頭依舊緊鎖。「皇上高瞻遠矚,老臣佩服。只是,眼下六部空虛,政務堆積如山,若不及時解決,恐生變故。老臣斗膽建議,可從地方選拔德才兼備之士,暫代空缺之職,同時加大科舉取士力度,廣開才路,以充實朝廷官員隊伍。」
朱元璋沉吟片刻,眼中閃過讚許之色。「伯溫所言極是,朕即刻下旨,令吏部着手選拔地方官員中的佼佼者,暫代六部要職,同時,擴大今年科舉規模,不拘一格,廣招賢才。此外,朕還要親自過問官員的選拔與任用,確保所任之人皆是忠誠可靠、能力出眾之輩。」
劉伯溫聞言,心中大定,他知道朱元璋的決定意味着朝廷將迅速恢復運轉,國家機器將再次高效運作起來。「皇上聖明,老臣這就去安排,定不負皇上所託。」
說罷,劉伯溫再次躬身行禮,轉身欲走。朱元璋卻突然叫住了他。「伯溫,還有一事,你需留意。在選拔官員的同時,也要加強監察力度,防止新的貪腐現象滋生。朕要的是真正的清明吏治,而非一時的表面文章。」
劉伯溫轉過身來,肅然答道:「老臣明白,定當嚴加監察,確保官員清廉自律,不負皇上厚望。」
劉伯溫剛走,李善長又來了。
李善長一見到朱元璋就哭爹喊娘。
「上位啊!」
「百官現在堵在老臣的門口,非要嚷嚷着漲工資啊!老臣被逼的沒辦法才跑進宮向您求助啊!」
一旁的朱棣聞言,也是尷尬的小聲嘀咕道:
「父皇定的工資標準貌似是有點低啊,一個在京四品官一個月才五兩銀子,吃喝都不夠啊!」
朱元璋聞言,眉頭緊鎖,目光在朱棣和李善長之間來回掃視,似乎在衡量着這個問題的複雜性與緊迫性。
他深知,官員的俸祿問題雖小,卻直接關係到朝廷的穩定與官員的忠誠,處理不當,極易引發更大的動盪。
「善長,你且細細道來,這百官為何突然要求漲薪?」朱元璋的聲音沉穩而有力,試圖從李善長的口中獲取更多信息。
李善長擦了擦額頭的汗,解釋道:「回稟皇上,近年來物價飛漲,尤其是京城之中,生活成本更是水漲船高。而官員們的俸祿卻多年未變,許多人已是入不敷出,難以維持體面的生活。加之近來懲治貪腐力度加大,一些官員的灰色收入減少,更是加劇了他們的困境。因此,他們才聚集起來,向老臣請願。」
朱元璋聽後,沉默片刻,心中暗自思量。他明白,官員的俸祿確實需要調整,以符合現實情況,但同時也要防止因漲薪而引發的新的貪腐問題。
朱元璋聞言,眉頭緊鎖,眼神中既有對現狀的無奈也有對未來的深思。
他揮了揮手,示意李善長與朱棣靠近些,語氣中帶着幾分沉重與反思:
「善長,你所說之事,朕亦有所耳聞。百官辛勞,朕心亦知。然則,國家初定,百廢待興,國庫並不充裕,朕也是萬般無奈才定了這般的俸祿標準。」
李善長看着朱元璋,也是繼續苦笑道:
「對了陛下,百官們不僅要求漲俸祿,還要求....增加休沐的天數!」
聞言,朱元璋臉色一沉!
放假?放什麼假!
..............
喜歡刷原子彈炸倭島,華夏帝王沸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