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劉伯溫到底有多厲害#歷史#明朝#劉伯溫】
三分天下,諸葛亮一舉江山。這個部分他是可與諸葛亮、張良比肩的一代名臣,輔佐朱元璋掃平群雄,一統江山。
他足智多謀,天文地理,陰陽五行,無所不知。那麼如此人才的劉伯溫為何在50歲時才獲得重用?劉伯溫之死又是怎麼一回事呢?本期視頻就讓我們按照時間順序一起走進劉伯溫的一生。
其實劉伯溫的名字應該叫做劉基,1311年,劉伯溫出生在浙江青田。從小以神童聞名,14歲時就通曉春秋大義,22歲考中進士。
除了精通經史之外,劉伯溫還對天文地理、兵法數學非常有興趣。諸子百家無一不通,詩人稱讚劉伯溫的才能可以和諸葛亮相提並論。
但是劉伯溫生不逢時,此時正是元末天下大亂之際,兵荒馬亂,生靈塗炭,朝廷自顧不暇,哪裏還管得上科舉。劉伯溫雖然考中了進士,但是在家閒居三年之後才被朝廷想起來,得到一個正八品的小官,江西高安縣丞。
劉伯溫生性正直,見地主劣紳勾結官府,欺壓百姓,心中非常不滿,堅決為百姓伸張冤屈,體恤民情,卻遭到同僚排擠,他非常失望,索性辭官歸鄉。
後來劉伯溫幾經徵召入朝為官,然而元朝政治的腐敗,官場的黑暗使得劉伯溫雖身懷大才,卻一直不得志。
方國珍兄弟在浙東起兵,元廷自顧不暇,哪裏還管得上科舉。劉伯溫雖然考中了進士,但是在家閒居三年之後才被朝廷想起來,得到一個正八品的小官,江西高安縣丞。
劉伯溫生性正直,見地主劣紳勾結官府,欺壓百姓,心中非常不滿,堅決為百姓伸張冤屈,體恤民情,卻遭到同僚排擠,他非常失望,索性辭官歸鄉。
後來劉伯溫幾經徵召入朝為官,然而元朝政治的腐敗,官場的黑暗使得劉伯溫雖身懷大才,卻一直不得志。
方國珍兄弟在浙東起兵,元廷再次徵辟劉伯溫為元帥府都事。當時方國珍、石抹宜孫等人起兵反元,元軍疲於應付,幾次交戰都沒討到便宜,無奈之下只好再次招安方國珍。
劉伯溫強烈反對,他認為方國珍在江南帶頭造反,而且反覆無常,言而無信,不可信任。但是方國珍卻派人到京城活動,最終竟讓元廷再次招安了方國珍。
劉伯溫這回算是徹底看明白了元朝的腐朽無能,而辭官與元朝一刀兩斷。
1360年,朱元璋攻克金華,徵召劉伯溫來南京。劉伯溫為朱元璋獻上《時務十八策》,朱元璋大喜,當即將劉伯溫奉為座上賓,並特意修建禮賢館給他居住。
當時朱元璋已經有了自己的創業班底,唯有李善長文有徐達、常遇春,他們都是淮西人,而劉伯溫卻是浙東人。
在講究同鄉情誼的古代,劉伯溫一個外來者在朱元璋的軍中並不受歡迎。尤其是朱元璋的大管家李善長心胸狹隘,對於身懷大才的劉伯溫非常記恨。這也註定了劉伯溫日後的悲劇命運。
針對天下亂局,劉伯溫建議朱元璋先攻打陳友諒,再去對付張士誠。在陳友諒大舉進攻應天時,劉伯溫出奇計,幫助朱元璋以少勝多,不僅大敗陳友諒,還讓徐達反推回了陳友諒的首府江州,江西全境歸降。朱元璋稱讚劉伯溫是「吾之子房」。
劉伯溫深得朱元璋信任,儀表堂堂,身材魁梧,能看天象風水,還會預測天氣。朱元璋平日有什麼事都會找他商量,朱元璋掃滅群雄,北定中原都是採用了他的策略。
1367年,劉伯溫在元朝立法的基礎上修成《戊申大統歷》,這就是明朝的標準立法《大統歷》。明朝建立以後,劉伯溫被任命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後受封為誠意伯。
與此同時,他與李善長等淮西勛貴的矛盾也愈發激烈。有一次劉伯溫查到一個叫李彬的人犯罪,此人正巧是李善長的親戚,李善長要求他予以通融,但是劉伯溫還是上報給了朱元璋。李善長由此對他更加記恨。
當時李善長正準備辭去丞相,朱元璋問劉伯溫誰合適。劉伯溫認為楊憲、汪廣洋、郭英等人皆不可用,就想讓他當丞相。
劉伯溫連忙以身體不好來推辭,朱元璋表面不說,但是心中對劉伯溫也開始不滿。恰逢天大旱,朱元璋問劉伯溫怎麼辦?
一向神機妙算的劉伯溫就給朱元璋出了一個主意,朱元璋照做以後發現還是不下雨,由此遷怒於他,把他趕回老家留職查看。
臨走前還和朱元璋建議不要建都鳳陽,元朝不可輕視,後來這兩件事都被他說中了,朱元璋覺得還用得着劉伯溫,就又把他叫回了南京。
李善長退休後,朱元璋讓胡惟庸和汪廣洋進入中書省。這兩人在朱元璋面前詆毀劉伯溫,朱元璋就再次下旨讓劉伯溫回鄉。
這次劉伯溫在家鄉複習了三年,整日在深山中閉門讀書,韜光養晦,想讓皇帝放下心來。然而他千算萬算,卻還是沒料到胡惟庸無中生有的捏造出了一個罪名,說有塊地有王氣被劉伯溫強佔了,意思就是說他圖謀不軌。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本着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原則,朱元璋下旨沒收了劉伯溫的俸祿。劉伯溫知道後連忙進京謝罪。
1375年,劉伯溫染病,朱元璋派胡惟庸前去送藥。然而劉伯溫吃了藥後病情卻更加嚴重,不久之後,朱元璋派人護送劉伯溫歸鄉,在回家之後就病死了,終年65歲。
5年後,胡惟庸因謀害劉伯溫等諸多罪狀被朱元璋誅殺。1513年,明朝追贈劉伯溫為太師,諡號文成。
——「但問題是朱元璋的第一謀士是李善長啊,劉伯溫基本沒有太大的存在感。」
——「劉伯溫的發育環境可比諸葛亮好太多了。」
——「正史中,真正幫朱元璋奠定天下的只有李善長,劉伯溫還真排不上號。」
——「純純被神化了,諸葛丞相才是真才實學。」
【他是明成祖朱棣的黑衣宰相,以一己之力挑動天下大亂。#明朝#歷史#姚廣孝】
他是明成祖朱棣的黑衣宰相,以一己之力攪動天下大亂。他在小和尚時去拜道士為師,精通陰陽術數兵法,他造就了永樂大帝,主修了《永樂大典》,然而後世卻把他視為混亂之源。
本期視頻就讓我們按照時間的順序一起走進黑衣宰相姚廣孝的一生。
姚廣孝是蘇州常州人,家族世代行醫。1348年,年僅14歲的姚廣孝決定出家,法名道衍。此時正是元朝天下大亂之際,紅巾起義迅速席捲中原,江南各地也紛紛割據自立。
姚廣孝的家鄉蘇州就是吳王張士誠的大本營。姚廣孝沒有安心在寺廟裏,而是拜道士為師,專心研習陰陽術數之學。在遊歷嵩山時,有人對他的長相非常驚奇,預言他日必成大器。
劉秉忠是忽必烈的幕僚,輔佐忽必烈成就大業,然而道衍也能輔佐的人在哪裏?
首先,朱元璋是姚廣孝的伯樂。因為朱元璋和他的創業團隊是淮西人,而姚廣孝是蘇州人,處於朱元璋死對頭張士誠的地盤。
在很講究同鄉情誼的古代,姚廣孝很難混進明初功臣創業團隊中,這也是為何他身懷大才卻年近五十才遇上伯樂的原因。而這伯樂不是別人,恰恰就是朱元璋的第四子燕王朱棣。
1375年,朱元璋詔令精通儒書的僧人到禮部應試,姚廣孝以通儒僧人的身份被召入京師,但沒被授為僧官,只獲賜僧衣。馬皇后去世後,諸王進京奔喪,朱元璋命兒子們挑選一位高僧為馬皇后祈福。
宗泐向燕王朱棣推薦了道衍。滿腹心事的朱棣一見到道衍就被他嚇了一跳。道衍說:「我要送大王一頂白帽子。」朱棣一聽就明白了他的意思,王字上面加個白就是皇字。
時年22歲的朱棣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從這一刻起,對皇位的野心開始在朱棣心中生根發芽,並在十幾年後掀起滔天巨浪,而道衍就是那個始作俑者。
朱棣將道衍帶回北平,他主持慶壽寺,平日有什麼事都會找他商議。有時朱棣出塞打仗,還會讓道衍輔佐世子朱高熾留守。
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駕崩,建文帝朱允炆登基。新帝上任三把火,第一把火就燒到了藩王身上,短短數月,周王、代王相繼被問罪,襄王被逼自焚而死。道衍鼓動燕王朱棣起兵造反。然而朱棣猶豫不決,建文帝畢竟是朱元璋欽定的繼承人,貿然起兵造反不得人心。
道衍卻以天命在燕王為由,勸朱棣不要坐以待斃。於是朱棣開始秘密招兵買馬,日夜打造兵器。
次年夏天,燕王府百戶倪諒向朝廷秘密告發燕王謀反。建文帝命北平布政使張昺、都指揮使謝貴前去抓捕燕王府屬官。
朱棣收到消息後將張昺、謝貴兩人誘騙至王府殺掉,隨後召集府中兵將起兵造反。就在朱棣慷慨陳詞,向眾將士宣稱自己是如何被逼無奈起兵時,突然天降大雨,王府屋檐上的瓦都被吹在地上了,場面一時間有些尷尬。
道衍急中生智說這是飛龍在天,要給燕王府換上皇帝專用的黃瓦。準備已久的靖難之役終於開場了。此時的道衍已經65歲了,一生所圖就是為了輔佐明主成為像劉秉忠那樣的人。
然而燕王雖然在藩王中實力最強大,但相比坐擁全國的建文帝還是有些不夠看。在得知李景隆帶着50萬大軍北上的消息後,朱棣就將大本營北平交給世子,自己率師去寧王那裏借兵,道衍留下輔佐世子守城。
事實證明道衍不僅會搞陰謀,而且在實戰上也還有一套,他指揮將士守衛北平,不僅打退了南軍的進攻而且還主動出擊,在半夜把士兵用繩子吊出城外襲擾李景隆大營,把南軍攪得不勝其煩。
等到燕王借兵歸來後,姚廣孝與朱棣裏應外合,擊潰了南軍,燕王乘勝追擊,一路打到濟南城下,然而卻始終無法破城。
正當朱棣準備用大炮強行開城門時,從北平派人送信給朱棣,將士已經疲憊了,還是班師吧。朱棣這才放棄濟南,撤回北平休整。
不久,燕王再次南下,結果卻在東昌遭到一生中最大的慘敗。燕軍損失慘重,大將張玉戰死,朱棣被打得僅以身免。在這次慘敗之後,姚廣孝力勸燕王再次出兵,然而燕王雖取得了一些勝利,卻遲遲無法越過山東,進軍江南。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所佔城池僅有北平、保定、永平三地,但是建文帝這邊也不好過。內戰打了三年,雙方兵員都已枯竭,建文帝只能把京城守軍也派上戰場。
然而這個消息很快就被內官傳遞到了朱棣那裏,朱棣直奔南京而去,不要貪戀沿途的城池,只要攻陷了南京,其他地方都可以傳檄而定。
這樣極限一換一的戰術看起來風險極大,然而並非全無聲息。在靈璧之戰中朱棣擊潰了南軍,俘獲了南軍諸多將領,朝廷至此再無一戰之力。
1402年6月,燕軍兵臨南京城下,曹國公李景隆和谷王朱橞打開金川門,迎接燕王入城。建文帝消失於一片火海之中。
朱棣登基後論功行賞,封姚廣孝為僧錄司左善世,不久又晉升為太子少師,並讓他還俗,賜名廣孝。姚廣孝雖未親自上戰場,但是通過為燕王出謀劃策,使朱棣能以一隅之地奪取天下,被人稱為黑衣宰相。
姚廣孝在功成名就之後依然待在佛寺之中,朱棣讓他還俗,他不肯,賞賜的金銀財寶也被姚廣孝分給同鄉和親人,然而他的親人卻並不買賬。在姚廣孝回鄉時,姐姐閉門不見,有哀嘆着說:「和尚,勿以富貴歸故鄉。」
但這並不讓姚廣孝感到後悔。他的一生所求就是為了輔佐明主做出一番事業,即使功成名就,他也在永樂一朝有着舉足輕重的影響。
朱棣有什麼大事都會找他商量。此外,姚廣孝作為僧侶卻參與主修了《明太祖實錄》以及《永樂大典》,這在明朝是破天荒的一件事。在朱棣北征時,由姚廣孝輔佐太子留守南京,教授皇太孫朱瞻基讀書。
1418年,姚廣孝在BJ慶壽寺病逝,享年84歲,被追贈榮國公。
喜歡諸朝陪我刷短視頻請大家收藏:(cwzww)諸朝陪我刷短視頻一筆閣 www.pinbi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