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日初升,海水盡赤。天風鼓盪,流霞千里。
東海長鯨的脊背上,齊敬之與琅琊君鄭仙同席對坐、皆沐光輝。
少年緩緩睜開眼睛,轉頭望向海天之際,登時被煙霞赤色映照滿眼,心底更油然生出一股蓬勃振奮之意。
若木刀靈驀地浮現於煎人壽的刀柄上,泛着赤華的枝條迎風舒展,碧金葉片相互碰撞,發出清脆悅耳的聲響,竟隱隱帶了一絲《飛龍喚霖譜》的神韻。
齊敬之聽在耳中,心頭忽有所感,不假思索地伸出右手,掌心紋理早已泛起霞光。
燦燦光華之中,忽有一鶴蹁躚、作掌中舞。
齊敬之靜靜看了片刻,忽將五指一攥,那隻舞鶴便倏然不見,只在食指指尖留下了一滴飛彩流光的甘露。
少年會心一笑,將右手舉到自己耳邊,立刻就有一根若木枝條探了過來,毫不客氣地將甘露捲走。
「妙哉!吸朝霞而飲甘露,控白鹿而化青龍!」
琅琊君鄭仙撫掌而笑:「赤霞玉露,乃天酒也!你如今無論是提煉之純,還是控御之妙,在第二境中已稱得上鳳毛麟角。」
「更難得的是,你昨夜初悟此道,不過靜坐冥思了幾個時辰就嫻熟若此,這等高絕悟性,好比雪入紅爐、一點即化,實在令人艷羨不已!」
聞聽此言,齊敬之心裏便是一動,倒不是因為對方的誇讚,而是早在懷德郡余山時,他就問過焦玉浪修行的第二個大境界為何,得到的回答便是這一句「朝霞甘露、白鹿青龍」,此刻從琅琊君口中再次聽聞,這才心頭恍然。
原來這幾個月以來,他始終是在圍繞着這句話打轉,直到此刻才終於臻至個中妙境。
念及於此,齊敬之抬眼看向琅琊君,正色道:「君上謬讚,敬之愧不敢當。我修行以來一直是胡亂摸索,連功法都是東拼西湊而來,好在得到過幾位前輩和友人的真心指點,這才沒有行差踏錯,此刻回想起來,當真是僥天之幸。」
說這話時,他心頭便閃過昨夜在九真郡白雲宮的一番經歷,尤其是那幾位大修士迥然不同的修行道路,哪裏還不明白這打牢根基、選准道途是何等重要,哪怕是源出一脈、同出一門,在每一個關鍵處的選擇不同,所得的道果便是天差地遠。
齊敬之頓了頓,又繼續道:「君上,我曾多次聽人說起知見障,本不該胡亂打聽,只是昨夜見到幾位第四境以上的大修士鬥法,實在是目眩神迷,心頭更生出許多疑惑。」
「譬如修士到了第四境,似乎都要凝聚一種真形,甚至這場九真變亂的根源,便是丁承禮想要竊取秋神權柄,凝聚鸘鷫神鳥真形,安豐侯丁承淵和虎君道人則不過是推波助瀾、趁機牟利罷了。」
「然而丁承禮的大黑明神、鸘鷫神鳥也好,天衣教的天狗和騶吾也罷,盡皆是非人之形。我聖姜道統卻是最重人道法理,難道也要將自己變得怪形怪狀?可是若不如此,又該如何匹敵那些一看就神異非凡的神靈和奇獸?」
鄭仙聞言,臉上就露出古怪笑意:「聽你言下之意,你這個堂堂的仙羽山傳人,竟然不想背生雙翼、身披翎羽,化為一隻振翅凌霄的雲中仙客麼?」
不等齊敬之回答,這位琅琊君已是忍不住大笑出聲:「幸好鄭某將你的心相壓了回去,否則真不知會生個什麼怪模樣出來!」
他大笑了數聲方才止住,臉上的笑意卻並未收斂,口中悠然說道:「以你敏銳多思的性情,又太早聽聞了許多第四境的修行道理,若是依然不明就裏,反倒會生出知見障來……也罷,鄭某便越俎代庖,先替玄都觀主教一教弟子!」
鄭仙略作沉吟,才接着道:「你之前說自己是誤打誤撞修成心骨,想來所得的《仙羽經》委實太過殘缺,好在
如你所說,沒有出什麼大的差錯,每一步的根基也頗為紮實。」
「如今你在餐霞這一步已有非凡妙悟,下一步便要顯化心相,不妨先說說,在你看來這心相該是何物?」
齊敬之想了想,斟酌着詞句說道:「我曾直面過巢州鎮魔院辟邪都尉的神念,恍惚間見到一尊與他容貌相似的巨人,巍峨如同山嶽,有天地大勢加身。」
「亦曾有一位第三境大成的前輩對我言道,心相乃是以自身心骨為里、所食天地精氣的神韻為表,從而成就的一尊心內之神,其形體容貌與修士自身相類,又結合本人的先天血脈根性和後天功法閱歷而有所差別,而且越是神異不群,越是接近那些傳說中的祖師與仙神,就越是難以孕育……」
齊敬之語聲漸弱,眼中卻又閃過一絲明悟。
正所謂溫故而知新,此刻他想起當初鄧符卿的一番指點,忽地意識到如果心相顯化得太早、太順利,反而不是什麼好事,縈繞心頭的些許浮躁之意登時淡去了大半。
「這是金玉之言、真修正論!」
鄭仙聞言點了點頭:「我輩修士踏上道途,每前進一步,便會離凡人愈遠、距神聖愈近。鄭某所說的神聖,可不是神座上供奉的那些,亦非世家宗譜里排在最前頭的那些,而是修士從天地自然、紅塵百態以及自己的身心之中汲取養分,培育出來的本性真我。」
「這個去偽存真、求得真我的過程,便謂之借假修真。若是套用佛門的說法,便是要明心見性、大徹大悟,照見最終的光明自性,謂之求證菩提。」
「雖說第二境的心相與真我、菩提還相差甚遠,卻是一名修士去偽存真、明心見性的起始,委實極為要緊!」
「畢竟真箇論起來,第一境所成的心骨是你循着前人腳步、亦步亦趨所成,受到了長輩教導、功法要旨、自身見識的局限,未必就與自己的本性完全相合,到了心相這一步,就要順從己意、有所取捨。」
齊敬之若有所思地點點頭,心裏卻是想起了琅琊君的那株金棗樹。
接下來,鄭仙並沒有講解該如何取捨,而是講起了第三境的修行:「待心相顯化乃至穩固之後,修士便可着手第三境、也就是游神御氣境的修行,同樣分為三步,依次是靈台、神形、道種。」
「只不過要想將這個神遊境分說明白,就不得不先提一提無極之野。」
聞聽此言,齊敬之登時來了精神。
這所謂的無極之野他都快聽得耳朵起繭子了,無論是掖城崔氏的螭虎魚靈,還是天狗老道的谿邊狗皮,乃至於此刻正扒在他的肩頭、用枝條遞過來一滴赤露的若木刀靈,可都是出自無極之野,這回終於能得聞其中究竟。
齊敬之按捺住心頭雀躍,依舊用食指接住若木赤露,隨手往唇邊一送:「還請君上解惑!」
「無極之野,又稱廣漠之野、逍遙之野,超脫於凡塵俗世之外,是一切有形無形之物的倒影,是一切有靈眾生的靈性源頭,是水中月、是鏡中花,卻又真實不虛,橫無際涯,玄之又玄。」
「黃泉其實就出自無極之野,有靈眾生死後在其中洗去凡塵,便會不由自主地升入無極之野的無窮高處,歸入萬物靈性的源頭靜待輪迴。」
「無極之野乃是最為接近大道的所在,其中蘊藏無上奧秘。自上古乃至更為古老的年代起,便有活着的生靈找到並進入其中,發現在裏頭待得久了,竟能復返自然性靈、感悟天地至理,以此近道長生!」
琅琊君在說出上述這番話時,臉上竟帶着齊敬之從未見過的肅穆神情,語氣也是說不出的鄭重:「只不過那時候,若是活着的生靈想進入其中,尤其是要將自己的身軀一起帶入,就必須具備看穿虛實、打破界限的偉力,用如今的修行境
界來衡量,至少也要第四境大成乃至邁入第五境方可。」
「傳說之中,在無比古老而不可考證的年代,有許多極為強橫的先天生靈,一生下來就能入野遨遊,乃至於闔族都棲息其中,如今那些只能在無極之野里找到的異種多半就是先天生靈乃至它們的後裔,而人族這類後天生靈就要孱弱得多,非得歷盡艱辛、修行有成才能有如此機緣。」
聞言,齊敬之對無極之野更生嚮往,同時也對其門檻之高頗覺驚駭,若是以能否入野遨遊為標準,說不得第五境才能算得上真正的強者。
念及於此,他當即疑惑問道:「我曾聽丁承禮言道,他入野遨遊數十年終於積蓄足夠、得以點燃道火,這豈不是說他在進入無極之野時遠未第四境大成?這又是如何辦到的?」
聽見少年這話,琅琊君不由得輕輕頷首,神情愈發肅穆:「我方才所言乃是無盡歲月之前的情形,至於如今的修士麼,就必須要感念道祖、古帝和人皇們的無上功德了!」
「傳說之中,道祖憐憫後天生靈成道艱難,向無極之野中的靈性之源發下道誓,許眾生萬族於心頭開闢無何之鄉,可通往無極之野。據說這也是世間的第一道無極道誓。」
「一旦心相這類更接近真我本性的東西被生靈孕育出來,便會提前受到靈性源頭的牽引,先行降生於心頭的無何之鄉,再經由無何之鄉進入無極之野,一旦往來次數多了,連帶着留在外頭的身軀也會漸漸褪去凡胎。」
聽到這裏,齊敬之不免驚嘆於道祖的法力和慈悲,但同時又忍不住皺起了眉頭:「如此一來,入野的門檻確實大大降低了,連第二境顯化心相的修士也能前往,可是無極之野當中有許多或神異或兇惡之物,譬如那些先天生靈及其後裔,若是第二境的修士貿然進去,只怕……」
鄭仙聞言頷首,讚許道:「你說的不錯,心相才顯化時,便如初生的嬰孩一般,幾無自保之力,若是進入無極之野,其兇險之處自不必提,別說第二境的修士九死一生,便是第三境、第四境都務須小心謹慎。」
這位琅琊君略作停頓,忽而話鋒一轉問道:「齊敬之,你可知道我大齊各處的天帝廟內供奉何人?」
身為大齊子民,齊敬之自然知曉,當即開口答道:「據我所知,大齊天帝廟所供奉的主神乃是帝江、帝鴻以及巢帝,帝鴻氏居中;後殿供奉的是姜族三位聖王,太岳聖王居中;前殿供奉的則是燧皇、伏皇、炎皇三位人皇,因為炎皇乃是姜族之祖,故而居中,燧皇居左,伏皇居右。」
琅琊君點點頭,微笑言道:「不錯!這些古帝、人皇和聖王於天地和人族皆有大功,今日鄭某也不一一贅述,只揀選其中與第三境修行有關聯的談一談。」
「帝鴻在成帝之前乃是人族的軒轅聖皇,也就是有熊氏,有感於無何之鄉與無極之野界限模糊,眾生靈性失了庇護,容易遭外魔侵襲,便仿效道祖發下無極道誓,於眾生萬族心頭的無何之鄉落下無窮之門,也喚作無垠之門,作為通往無極之野的唯一門戶。」
「有了這道門戶,一來無何之鄉變得更為安全,二來世間眾生還可將無窮之門作為返回無何之鄉的道標,大大降低了入野迷途的風險。軒轅聖皇憑此大功德,被眾生萬族尊為帝鴻氏。」
齊敬之忍不住輕嘆一聲:「今日方知這位古帝的聖德!」
鄭仙亦是鄭重點頭:「所謂帝鴻氏,就是如頭雁一般的帝者,為眾生指引歸鄉之路!」
他略作停頓,接着講述道:「巢帝,也就是大巢氏,有感於人族低境界修士在無何之鄉中無所憑依,入野遨遊時又死傷太重,乃禱於無極之野,許人族修士於無何之鄉仿鳥築巢、構木為屋,為自身靈性乃至心相的居所。」
「這巢屋演化到今日便是靈台
,人族修士的心相登上靈台,俯瞰無何之鄉、遠眺無極之野,自可明心見性、增長道行,如此循序漸進,比直接入野又要安全許多。」
「因為有此功德,大巢氏先是成就了人族巢皇之位,又在帝鴻氏之後發下無極道誓,將靈台之法普傳眾生萬族,藉此登上帝位,為人族第二位古帝。」
「大巢氏成就巢皇還在軒轅聖皇之前,登位為帝卻在帝鴻氏之後,為了向帝江和帝鴻氏表示尊敬,特將帝字置於後,故號巢帝。」
琅琊君所講述的古帝和人皇舊事,比姜族古史還要久遠不知多少歲月,根本就是神話。
齊敬之聽在耳中,一時間心旌神搖、震撼難言。
所謂的第三境修行,所謂的登上靈台,連同之後的入野遨遊,竟然是這麼一回事,難怪當初鄧符卿不肯講,生怕他生出知見障。
就如此刻,齊敬之連心相都未顯化,就忍不住在想像自己的靈台是個什麼模樣,靈台下的無何之鄉里都有些什麼,推開無窮之門後又會瞧見何等瑰麗雄奇的風景?
見他這副心蕩神馳、魂游天外的模樣,鄭仙忍不住哈哈一笑。
就聽這位琅琊君長吟道:「先賢有雲,適無何之鄉,入無窮之門,游無極之野,與日月齊光、天地為常,人其盡死,而我獨存焉!」
「又雲,恬而無思、淡而無慮,以天為蓋、以地為輿,四時為馬、陰陽為御,乘雲凌霄、與造化俱,上游於逍遙之野,下出於無垠之門,還返於無極!」
「着落在第三境,因與身軀無涉,故謂之游神御氣,亦謂之逍遙遊、見天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