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楊彪長身而起,向劉協施了一禮,又環顧四周。
威嚴的目光過處,幾乎每個人都不約而同的挺直了腰杆。
「諸君,俗語云:愚者見危,智者見機。眼下這形勢亦不例外,看似兇險,卻並非無計可施。若能君臣一體,上下同心,或可轉危為安,挽狂瀾於既將,扶廈於將傾,中興大漢,再建太平。」
楊彪聲音洪亮,鏗鏘有力,話語間透着滿滿的自信,一下子就將氣氛帶得激昂起來。
「某前幾日去了一趟寧輯將軍大營。」
楊彪說完,故意頓了頓,眼神掃過侍中種輯、左靈等人的面龐。
種輯等人心中一緊,臉色劇變。
劉協用眼角餘光看得分明,心中暗自嘆息。
他能想像得到種輯等人此刻的心情。
這幾個人配合楊定,污衊段煨欲反,以致所有人不能進段煨的大營休息,只能露宿道旁,可謂狼狽之極。
但謠言就是謠言,瞞得了一時,瞞不了一世。
楊彪去了段煨的大營,又全身而返,這就是最好的證明。
謠言敗露,造謠之人難辭其咎,輕則降官免職,顏面盡失,重則斬首,身死名滅。
欺君之罪,重在不赦。
真想殺他們,理由很充足。
依着常見的劇本,劉協此刻應該一聲令下,命人將種輯推出去斬首,或者義正辭嚴的痛斥種輯一番,讓他知道誰才是主角。
但他不能這麼做。
如果殺人能解決問題,董卓就不會死於非命了。
左靈是什麼人,他沒印象,種輯卻是名臣之後,更是大漢最後的忠臣之一。
建安四年的衣帶詔事件中,種輯是參與者之一。論對朝廷的忠誠,他比自稱皇叔的劉備強多了。
當然,種輯忠誠有餘,能力卻欠佳。從他此刻的反應來看,衣帶詔這樣的事顯然不適合他。
片刻之後,楊彪再次開口,說起了前往段煨大營的經過。他沒有提賈詡的事,着重說明段煨對朝廷的敬畏與忠誠,力證之前的謠言不實。
這一點,其實很多人都有所認識。
畢竟這些天吃的、喝的,都是段煨派人送來的,要說段煨造反,實在牽強得很。
如今由楊彪以親身經歷證實,自然再無疑問。
種輯、左靈面色煞白,汗如雨下,左靈的腿已經發軟,幾乎要癱在地上。
劉協看得分明,向楊彪使了個眼色。
楊彪會意,話鋒一轉。「陛下,臣敢以身家性命擔保段煨不反,故陛下毋須擔心腹背受敵。若張濟來攻,段煨必能拒張濟於陣前,陛下需運籌者,李傕、郭汜耳。」
劉協配合地點點頭。「楊公辛苦了。諸君以為如何?」
眾人如釋重負,紛紛附和。
種輯、左靈等人後背發涼,總覺得天子、楊彪的目光如刀斧,隨時可能取他們性命,更不敢說三道四,只能唯唯喏喏的附議。
商量了一番後,楊彪提出,僅靠禁軍迎戰李傕、郭汜、張濟是遠遠不夠的,主力只能是楊奉、楊定和董承。在此之前,天子當儘可能穩住三將,讓他們不至於動搖,甚至臨陣倒戈。
眾人深以為然,紛紛提出建議,有的說應該給楊奉等人加官晉爵,誘其死戰;有的說重賞之下有勇夫,應該先公佈賞格,激勵將士。
雖然說法不一而足,不少建議甚至有些迂闊,但氣氛卻很熱烈。
劉協滿意地看了楊彪一眼,微微頜首。
只有他和楊彪、士孫瑞清楚,穩定楊奉等人的軍心只是表相,真正的要點是段煨。
沒有段煨擋住張濟,沒有段煨提供的糧草,一切都是空談。
要穩住段煨,就需要劉協親自趕到段煨大營面談。可若是直接說出這個計劃,必然引起很多人的反對,包括楊定在內。
從大局出發,劉協不得不再三權衡,儘可能的避免衝突。
先下手為強,堵住種輯、左靈的嘴,不讓他們興風作浪只是第一步。
將他們支開,不讓他們有機會和楊定裏應外合,才是根本之道。
朝會後,劉協先是召來了少府田芬,隨即又召種輯、左靈見駕。
種輯、左靈心情高度緊張,一進大帳,兩人就跪地請罪。
劉協哼了一聲,訓斥了他們幾句。
「形勢危急,你我君臣當戮力同心,共度時艱,豈可自亂陣腳,逼反了段煨,誰將得利?」
種輯、左靈連連叩頭。
「起來吧。」劉協緩和了語氣。「朕有話要對你們說。」
「唯。」種左二人長出一口氣,站了起來。左靈的腿軟,試了兩次,才勉強站起。
「雖說段煨不反,朝廷不至於腹背受敵,但形勢依然緊迫。僅憑現有兵力,難以全勝。是以朕與諸公商量,想派人赴州郡傳詔,命州郡勤王。張濟在陝,東行不易,甚至可能會有性命之憂,你們可願將功贖罪,走這一遭?」
種輯、左靈互相看看,異口同聲的說道:「謝陛下不殺之恩,臣等願往。」
劉協點點頭,隨即命人擬詔,讓左靈去荊州見劉表,種輯去兗州去曹操。
安排完畢後,劉協又召來鍾繇。
「朕依稀記得,曹操的使者是從河內轉道的。」
鍾繇不解其意。「陛下記得清楚,的確如此。」
「曹操與張楊是什麼時候相識的,交情如何?」
鍾繇斟酌了片刻,搖頭道:「曹操與張楊相識於大將軍何進幕府,不過談不上什麼交情。聞說曹操使者經過河內時,曾為張楊滯留,後得董昭相勸,方才放行。」
「原來如此。」劉協一本正經地點點頭,思索片刻,又道:「這麼說,曹操西行勤王不能取道河內?」
「很難。」
劉協撓撓頭。「既然如此,就不能不另尋他法。元常,你去一趟河內,傳詔張楊勤王,然後去上黨任太守。」
鍾繇一愣。「陛下,臣……」
劉協笑笑。
鍾繇之前做過尚書郎、陽陵令,現在是黃門侍郎,都是六百石官。按理說,他要升任太守,至少還需要在千石這個秩級上任一次職,然後才有資格被選任為太守這樣的二千石高官。
現在,他直接任命鍾繇為上黨太守,是越次提拔,鍾繇沒一點心理準備。
越次提拔這種事並非沒有,只是一般不會落到鍾繇這種人的身上。
若非如此,他也不會四十五歲了還是六百石的黃門侍郎。
「朕查看過你的履歷,你在陽陵任上考功甚佳,若不是董卓之亂,此刻也應該是二千石了。如今形勢艱難,當用人才。朕相信,你不會辜負朕,一定會是一個合格的上黨太守。」
鍾繇又驚又喜,撩起衣擺,跪倒在地。「陛下,臣繇,願為陛下效犬馬之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