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東萊來信
最近老劉覺得自己可能有點太過操勞,憂國憂民。每每入睡的時候就會夢見一個空曠的大場子。
場子上或偶有孩童玩耍,或偶有民眾在勞作,或偶有民眾一起歡歌笑語好不熱鬧。大多的時候都在靜謐的夜裏,場子上總會有幾個人枯坐着,像是在陪伴自己。或是月圓或是月虧。
勾起了老劉久遠的回憶,
還記得兒時,家裏也有個場子,在家的後院。春天的時候,老爸老媽會把場子犁一遍,撒上種子。夏天的時候,一片綠油油的,或是土豆,或是玉米,或是蔬菜滿眼的綠。秋天的時候一片金黃,老爸拿起鐮刀放倒了莊稼,剷平了土地,讓驢子拉着磙子在上面一遍又一遍的轉圈圈,壓久了就成了平坦的場子。
場子上面堆滿了收穫回來的穀子、高粱、大豆。然後老爸開始摔着鞭子,老媽拿着叉子,自己就在一旁數螞蟻。現在想來,那裏裝着滿滿的都是童年快樂的歡笑。
能有這樣的夢,伴自己入睡,能想起那遙遠未來的父母,再多的靜謐也是甜美的……
…………………………
漸漸的身邊的人發現劉備變了,變的溫潤,變的更平和,舉手投足間都帶着親切的笑。
最先發現變化的是孔融,覺得自己對劉備的苦心沒有白費,訓練投資取得了良好的回報。雖然禮儀學的半顫子,但是總體的精氣神兒發生了變化。這就是最好的收穫了。
要知道,世家不同於暴發戶的根本就在於底蘊,在於氣質,在於內涵。
暴發戶把世家的禮儀學的在好,運用的在自如也會顯得做作,那是骨子裏傳出來,不是照貓畫虎就能做到的。
劉備雖然是中山靖王之後,大漢皇叔,但是說到根兒上也個落魄了的。打小雖然有母親賢良的教導,後又拜了盧植為師,但是沾染的社會的習氣,和小家子氣是不能改變的。眼下這種變化最好,更能配得上大漢皇叔的身份和地位。
看着劉備天天憋得也難受,可憐巴巴的,於是孔融大手一揮,
「行了,就學到這兒吧。」
劉備拍拍胸脯,
「可真是要了親命了。」
眼看九月就過去了,再過一個月就是冬月了,難得老哥開恩,劉備以為自己會被困到冬月,知道選秀開始呢,大呼哥哥聖明,孔融笑着揮揮手,
「少拍馬屁,我可擔不起聖明這倆字兒。」
剛想喘兩天氣,東萊郡來了消息,公治容來信,說劉備當初要的寶船成了。劉備一拍腦門,自己都把公治容忘的死死的了。自從回了青州也沒有過問過東萊郡的事情,公治容也到老實,整天就鼓搗自己手頭的東西,別人不問自己也不出來找。周順也不會短了公治容的錢,兩人的關係一直都是這麼融洽,整的到了最後,就連孔融也都忘了,青州還有這麼一個好友。
如今來信一說,劉備一拍額頭,自己好像做的有點過分了。若不是周順供着公治容吃喝,保不准這小子都得餓死在青州,那可真是罪過了。
當下過去找孔融,兩人見面一說都覺得挺對不起公治容的,決定趁着還有空過去看看公治容。
劉備和陳宮和簡雍說了一聲,然後就和孔融去了東萊郡。
…………………………………………..
公治容自從應了劉備的差事,就基本一直窩在船坊里,除了去給劉備弄的那個別墅里轉了兩圈規劃指導了下,就沒出去過。
對於墨家傳人來說,沒有什麼比迎接挑戰更有魅力的了。就和鬼谷一門喜歡兵法,陰陽家一派喜歡五行術數一般。
一轉眼已經過去了三四年,總算是造成了劉備所說的那種寶船,當寶船下水試航的那一刻,公治容心都醉了,
『這就是自己造出來的寶船,這絕對是可以載入史冊的創舉。』
是的,公治容註定會被人銘記的,早了一千年甚至更久的時間,漢人就可以乘着寶船賣向神秘的大海,這都是他的功勞。
當劉備和孔融出現在公治容眼前的那一刻,兩人驚呆了……
這還是當初與自己初見時候那個意氣風發的偏偏美男嗎?
公治容身着一身漁夫的農裝,一頭頭髮散亂在身後,長長的鬍鬚,手上佈滿了老繭。劉備掉下淚來,
「這是什麼地方?怎麼把好好的人禍害成這樣?」
一旁孔融也戚戚然,
「都是為兄的錯,一直忙於公務,疏忽了賢弟。」
公治容卻爽朗一笑,
「大喜的事兒,怎麼讓你們倆弄得哭天抹淚的。這話是怎麼說的?」
上前拉出劉備和孔融的手,
「我很好,非常的好,好的不能再好了。你們看,看我造的寶船,和當初玄德說的樣式一般無二,而且我還在中間加了改動。」
一邊說一邊拉着劉備和孔融上船參觀,
「我對輪槳做了改良,讓人可以坐在上面就可以蹬動輪槳,更在上面連接了槓桿,也可以手動在推動輪槳。這樣就等於延長了船員的勞動時間,節省了更多的人力,也減少了船員的勞累程度。」
公治容拉着二人事無巨細分說着船上的每個細節,二人每每聽得入耳都覺得這幾年真真的是苦了他了,卻不敢露出半點情緒,怕掃了他的性。
劉備更是恨自己當初犯賤,怎麼就想什麼海賊王這麼不靠譜的玩意呢?
心裏更多的是對公治容的敬佩,對墨家的敬佩,也只有這樣的傳承,這樣的精神才能夠造出如此規模的寶器,想着想着對着公治容深深地鞠了一躬,
「備待天下人,謝謝墨家,謝謝子烈。」
公治容大笑着擺擺手,
「好說,好說。哈哈,哈哈……」
劉備對墨家的讚賞和肯定就是對自己最好的回報……
————————————————————————
「賣船,賣船,有沒有想做海賊王需要寶船的?儘快聯繫,老劉準備批量生產,先到先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