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href="詩意的情感最新章節">
詩意的情感
中國酒文化的現實悲哀張寶同
中國是個以詩傳世的古國,而詩人又常以酒抒懷,所以,就有了「有詩必有酒,無酒不成詩」的中國詩酒文化。如「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如「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和「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陶淵明歸隱田園,渾然忘我,不禁賦詩「飲酒避世、借酒澆愁」。曹操借酒放歌,感慨良多,「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也許中國古代文人都愛飲酒,酒在詩中飄香,詩在酒中奔流,不飲酒就沒了情緒和興致,就寫不出好詩。要不,怎會有「李白醉酒詩千行」的詩句?古人不但愛喝酒,而且,喝酒喝得嚇人,要不,你聽聽《將進酒》是怎麼說的:「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君莫停。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頌耳聽,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主人何言為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看看人家李白的詩情和酒量,那真是道出了喝出了中國詩酒文化的最高境界。估計古今中外的飲者無人敢與之對飲。我們讚美和感嘆他的酒量和詩情,但也慶幸着李白是古人,而不是現代人。否則,我會禁不住好奇地要問:他是酒仙還是常人?他是單身還是有家?他是富翁還是窮人?
我更願意把他看成是酒仙,而不是常人。因為常人別說要經常這樣地「會須一飲三百杯,但願長醉不復醒」,就是偶爾有那麼一次兩次,也是十分地嚇人。其他的人我不說,就說我身旁的朋友和熟人。我過去在鐵路教委工作時,有位工會的好友,下到中學擔任副校長不到兩年,就在一次接待來賓的飯桌上醉倒,再也沒有醒來。因為這屬於因公死亡,單位必須要對此負責,要為家屬做出必須的賠償。可是,前不久,我認識的一位熟人和另兩人喝酒。結果把一個人喝死了。死者的家屬告到了法庭,法庭判決要由另兩人對死者進行賠償,他們兩人每人要為對方賠償十多萬。我認識的那位熟人覺得非常地冤屈,可是,法庭的判決就是這樣。
對我們的肝臟、心臟和腸胃來說,酒是一種毒藥。只是這種毒藥不像砒霜和鴆毒那樣能讓人當即斃命,也不像砒霜和鴆毒那樣令人膽寒。它是一種甘醇醉人的,一種緩慢浸蝕性的毒藥,給人們所造成的是一種慢性自殺。我中小學時最親密的球友,在鐵路工程隊擔任書記,常年為工程的事迎來送往,吃吃喝喝,患上了肝病,退休後不到四個月,就因肝硬化死了。還有我的幾個很好的球友,喜歡過上幾天就小聚一下,喝上兩杯。可是,這兩年裏,有人因胃出血住進了醫院,有人患上了肝病和心臟病。其實他們的酒量比起李白來,真是差得太遠,只是他們是常人,不是酒仙。
據記載李白結過兩次婚,生有一男。可是,兩個妻子都是短命,他的兒子據說是個傻子。李白常年出遊,很少在家,而且酒喝多了就來了靈感,詩寫了一篇又一篇,被稱為詩聖。這似乎不會給家庭造成矛盾,但他的兒子是傻子,這就與他脫不了干係。因為喝酒會造成後人的痴呆,這已被現代醫學所證明。
李白是詩人,酒喝多了就寫詩。可是,詩人有幾個?多數人並不是詩人,酒吹多了,血液中的酒精濃度就會暴增,渾身涌動的激情和衝動就得要有個去處。我看過許多的古書,想從中查找一些良方。可是,看到的多數是一些打架鬥毆和拔刀相向的義氣用事和盲目衝動。武松乘酒興過景陽崗,武松醉打蔣門神,武松殺嫂嫂潘金蓮。這些似乎都和飲酒有關。「他時若遂凌雲志,敢笑黃巢不丈夫!」宋江在潯陽樓本想借酒發發牢騷,結果卻把這些牢騷話寫在了牆上,被當成了反詩。如果沒有喝酒,他絕對不會給自己惹出這種麻煩。
酒不但是毒藥,還是毒品,很容易讓人上癮,讓人神經麻痹,頭腦不清。所以,很多飲酒者,見酒就沒了命,本身就好這口,再讓人一勸,就常常把不住門,一喝多,輕則失態,重則丟醜和鬧事。好朋友本來在一起敘舊,可是,不知哪句話沒說好,兩人就反目成仇了。有些人喝多了,不省人事,就倒在了哪個路上,要麼就是回到家裏鬧騰,不是打老婆就是罵孩子,搞得老婆孩子提心弔膽,不能安寧。前兩年,有次朋友邀我去打麻將。在旁邊的麻將桌上,有個人喝多了酒,因為碰牌,兩位挺好的牌友就爭吵起來,吵着吵着就打了起來,開始兩人用椅子砸,接着喝酒那人就掏出了水果刀,嚇得我們趕忙把另一個人給拉走了。其實酒後生事,打得頭破血流,甚至是要了人命的事也不在少數。還有酒後駕車所引發的一樁樁慘劇,更是觸目驚心。好飲和醉酒者不只是國人,外國人也一樣。聽出國和留學的朋友說,你在英國要是夜間上街,可以經常看到一些年輕女孩醉臥在街道上,你就是把她抱走賣掉,她都不知道。在遠東地區,俄羅斯的年輕人更是嗜酒如命,你要送他一瓶伏特加,他就能把自己的女朋友讓你帶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