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會修改,請見諒,謝謝大家
而且這個事情,它還有一個實例,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子午谷奇謀」。「子午谷奇謀」這個事是發生在第一次北伐戰爭,我們知道諸葛亮率軍從漢中出發,北伐曹魏,必須翻過秦嶺。翻過秦嶺有三條路,東邊的一條叫子午谷,終點在什麼地方呢?長安;中間的一條叫駐谷,終點在什麼地方呢?在武功;第三條路叫斜谷,終點在什麼地方呢?在陳倉。那麼魏延提出的辦法是什麼呢?說請丞相給魏延一萬人馬,當中五千精兵,還有五千人幹什麼呢?運糧食。我魏延帶着這支人馬,走子午谷北上,十天功夫就可以到長安。長安是誰在守着呢?是曹操的女婿,叫做夏侯楙。這夏侯楙是個公子哥兒啊,紈絝子弟,吃喝玩樂可以,打仗不行的,如果夏侯楙發現末將的軍隊從天而降,肯定嚇得屁滾尿流,棄城而逃,末將就可以拿下長安,丞相自己呢帶着大軍從斜谷北上,這樣我們兩軍會合,咸陽以西都搞掂了。諸葛亮不聽,設有採納魏延的這個計策,這個就叫做「子午谷奇謀」。
「子午谷奇謀」是三國史上的一個公案,歷史學家一直在爭論,說諸葛亮不採納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是對呢還是不對呢?兩派意見。一派說這個是不對的,這放棄了一個大好的時機,這麼好的一個計謀,奇襲嘛,完全可以打曹魏一個措手不及。如果你把長安、咸陽以西都搞掂了,這個事兒不就弄成了嗚?這是一派意見。另一派意見認為諸葛亮是對的,因為魏延的這個計策,風險太大了。
[畫外音]魏延所建議的「子午谷奇謀」是一項極具桃戰性的北伐戰略,跟當年韓信的「暗渡陳倉」沒有區別,全都危險萬分,但是打仗貴在出奇,出奇才能制勝。令人不解的是,諸葛亮口口聲聲要北伐,然而魏延提出的這個「子午谷奇謀」,他最終卻沒有採納。因此歷史學家們便爭論不休。有人認為諸葛亮過于謹慎坐失良機,也有人認為魏延的計謀風險太大無法實施,那麼易中天先生怎樣看待這個問題?他又有着什麼不同於前人的看法呢?
但是我覺得他們算的都是軍事賬,軍事我不懂,我也很難說他們這個軍事賬誰算對了誰算錯了,而我覺得呢,諸葛亮他首先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政治家在進行軍事部署的時候,首先算的是政治賬,因為我們知道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戰爭的目的無一不是政治的目的,所以諸葛亮肯定要先算政治賬。因此我們就要問一個問題了,諸葛亮算的是一筆什麼樣的政治賬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必須弄清楚諸葛亮北伐的目的,他為什麼要北伐?他北伐的目的、動機、目標是什麼?這個問題《出師表》有回答。因為諸葛亮出兵之前給劉禪上了一道《出師表》,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出師表》裏面諸葛亮就鎖定了北伐的目標,是十六個字,「北定中原,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目標是什麼,就是要把北方把它搞掂了,把曹魏這些奸凶除掉,把大漢王朝恢復起來,讓我們的皇上重新回到洛陽去當皇帝,這是北伐的目標。
那麼我們又要問,這個目標實現了嗚?沒有。那我們又要問,這個目標為什麼沒有實現呢?三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曹魏非速亡之國,劉備去世以後,諸葛亮接管了蜀漢的政權,這個時候,曹魏那邊是一片欣喜,因為他們始終是把劉備當作頭號敵人的,諸葛亮它覺得還可以打打主意。於是曹魏那邊許多人給諸葛亮寫信,勸他投降,諸葛亮設有給他們回信,但是寫了一篇文章叫《正議》,大義凜然地回答了這些勸降的人。在這篇文童裏面,諸葛亮提出了一個觀點,叫做「據正道而臨有罪」,什麼意思呢?就是我蜀漢手上掌握着正義,而你們曹魏是有罪的。據正道而臨有罪是戰無不勝的,是一定能夠成功的。
那麼這個話呢,我們也要分析,我們要問一問,曹魏有罪嗚?沒有。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諸侯割據,民不聊生,這個時候統一是唯一的出路,只有天下統一,人民才能重新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社會才會安定,生產力才能得到發展。在這樣的清況下,誰能夠平定天下,誰能夠使天下重歸統一,誰就是對的。那麼到了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家鼎立,這三家你從正面上說,它們都是想恢復天下統一的,從這個角度講,可以說魏蜀吳都是正道;從反面說,它們都想獨霸天下,都不讓人家來統一,從這個角度講,它們都有問題。所以魏蜀吳三家不存在誰正道、誰有罪的問題。這是第一點。
第二個我們要問,蜀漢就是正道嗚?你說你面對曹魏「據正道而臨有罪」,你面對劉表、劉璋的時候,請問劉表、劉璋有罪嗚?劉表、劉璋沒罪,你為什麼把人家的地盤奪了?你奪了劉表、劉璋的地盤,你奪了荊州、奪了益州是靠的正道嗚?所以這個說法,作為政治口號喊一喊是可以的,用來鼓舞蜀漢軍民的士氣也是可以的,別當真,當真就是書呆子。
何況我們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曹魏方面他自己認為有罪嗚?他有負罪感嗚?沒有啊。曹操他們是很困難,曹魏在建國的道路上也確實是坎坷不平的,困難重重,那是什麼原因呢?是因為他們有罪嗚?不是的。是因為當時士族不支持。士族為什麼不支持曹操呢?一是瞧不起他這個閹宦遺丑,就是曹操出身不好,宦官後代,清高的士族瞧不起他;第二,士族不喜歡曹操的唯才是舉,什麼唯才是舉,唯才是舉就是不讓我們當官嘛,那這個問題曹丕解決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