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的命令很明確,那就是要從你們這往山里推進,設立一個新的定居點,以承接即將到來的大量東方移民。」彼得羅夫點了個煙斗,慢悠悠地說道。
&里?哪邊的山裏?山里全是瓜拉尼人!要換俺俺肯定不去。」來自河南的明人生產隊隊長搖了搖頭,說道:「孩兒們和那些瓜拉尼蠻子打了兩年,雖說損傷很小,但都累了,如今就想老婆孩子熱炕頭地歇着。」
&們村不是第一批。」彼得羅夫吐出了一個乳白色的煙圈,說道:「聽說是大豐堡那邊先來。交建一局已經派人過來打前站了,現在那邊已經有大約一千名南非勞務工過來沿河而上修建定居點了。」
&然是沿卡馬匡河而上呢,從這兒往山裏面,到處都是森林,也就大河兩岸能走人。」生產隊隊長說道:「不過那條河我們不是去探過了麼?河道雖然還算寬闊,但只有豐水期能行稍微大一些的船,平常日子也就能走走十幾噸的小平底船而已。而且河道中很多地方淤塞比較嚴重,要是派人清淤的話這工程量可就大了。」
&程量再大也比在未經開發的森林草原上修建起一個公路或鐵路來要輕鬆。」彼得羅夫說道,「而且,我聽說前陣子從南邊開過來一條挖泥船,疏浚起河道來效率很高。」
事實上正如彼得羅夫所言,現代特種船舶廠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在新建一條1150噸級的蒸汽機帆船後沒多久,就另外開工建造了一艘全新設計的挖泥船。該挖泥船通體由新華夏紅檀木製成。體型胖大。長42米、寬11米、吃水1.6米。使用一個2立方米的抓斗挖取水底的淤泥、卵石等。
其原理是在船艏甲板上方安裝一個可旋轉的蒸汽吊杆——和碼頭上使用的蒸汽吊杆大同小異,當挖取淤泥時,將通過鉸鏈連接在吊杆頂端滑輪上的鐵製抓斗放下。抓斗由於自身重力沉入水底抓取泥土。這個時候,船上的工人將開動蒸汽絞盤,拉動固定在抓斗上的鉸鏈,使抓斗緊閉,然後升出水面。
在抓斗被蒸汽絞盤吊出水面後,操縱蒸汽吊杆的工人將轉動蒸汽吊杆到船舯部的泥艙(或隨行的泥駁船)內。將淤泥傾倒進去,然後再轉回挖掘地點,進行下一次挖泥工作。這種船吃水淺、效率高、適應性強,每小時可挖淤泥40立方米(約120噸)以上,而且可以24小時不間斷工作(機器沒有出故障的情況下),效率堪比2500-3000名挖河工人。
而為了防止船隻在工作中出現意外——主要是船隻側翻,船的兩側特意建造成了斜坡狀,並在裏面加載了壓底鐵,以降低船隻重心,儘量將船的側傾幅度限制在5度以內。在這方面。東岸人可是有過教訓的。
當初在這艘挖泥船之前,現代廠曾經還製造過一艘挖泥船。只不過那艘船重心過高,也無防側傾設計,當抓斗在船隻一側挖泥時,恰逢涌浪和大風同時襲來,結果發生了船隻側翻的慘劇。交通部後來花費了巨大的代價才將那艘船打撈上來,但最後也還是將那艘船拆解了事,損失可謂慘重。因此,這次在設計新船的時候,現代廠的技術人員們格外重視船隻的安全搖擺性能,除了以上措施外,還在船隻四個角上各安裝了四個500公斤重的定位錨,以進一步穩固船身。
該船使用一台力的大力水手系列蒸汽機作為動力,單螺旋槳推進,航速3節,目前已經開進到了卡馬匡河入湖口的大豐堡,開始進行挖泥作業。現代廠的廠長韋華、總工程師張嘯也陪着交通部的幾位官員們一起來觀看挖泥船的工作,不過他們當然沒坐在這艘被命名為「清塘軍1號」的挖泥船上——他們可不想因為船隻側翻而當落湯雞,而是坐在一艘剛剛完工沒多久的1200噸級移民專用船「火箭」號上面。
去年下半年的時候,現代廠在新招募了一批人員後,擴充了一個新船台,然後開工建造了第三艘這種移民專用船。前陣子剛剛完工,然後便和這條挖泥船一起拉出來到湖裏進行試航。現在該廠三個船台基本上都已經滿了,除了一個船台正在為某條主力戰艦進行蒸汽化技改後,另外兩個船台目前正在上馬新的1150噸級蒸汽機帆船,差不多到5月底的時候就能完工,然後加入黑水臨時派遣艦隊的序列,前往東方運輸移民。
&泥的速度還是很慢啊。」韋華看了看「清塘軍1號」的抓斗在鉸鏈的作用下死死閉緊並緩緩升出水面後,朝站在身側的張嘯說道:「我記得現代的挖泥船,同樣容積的抓斗,每小時可以挖120-150立方的淤泥,速度比這個快多了啊。」
&大,你也不看看後世那些船隻用的柴油發動機功率多強。」張嘯有些無奈地小聲說道,「我們能以這個體積的氣缸做出如此高輸出功率的蒸汽機已經很不錯啦,往上提高的空間真的不太多了,除非降低安全標準,或者鋼廠那邊乾脆給我們解決氣缸壁的材料難題。不然,這大力水手蒸汽機也就這樣了。湊合着用吧,我看清塘軍還不錯,每小時能挖四五十立方米的淤泥呢,如果運行得好的話,五六十也不是沒可能,這可頂好幾千人的工作量呢。」
&的一聲悶響,一團淤泥落在了船艏後方的泥艙內,淤泥中還有幾條小魚在不甘地跳來跳去。挖泥吊杆在卸完淤泥後,又在蒸汽機的驅動下轉動到原來作業位置,然後抓斗在鉸鏈鬆開的情況下依靠自重慢慢落入河水中,再次抓取淤泥。
&斗抓泥容積為2立方米,抓石容積為1.5立方米,工作半徑9米,最大挖深20米,載員15人,能抵禦高度不超過1米的涌浪。」張嘯繼續在旁邊解釋道,這些數據在設計的時候都不知道念過多少遍了,此時他自然是信手拈來:「一條船用三到四個月的時間,差不多就能疏通從大豐堡到上游擬設立的新定居點這段河流的航道。這段下游航道本就河闊水深,其實工作量並不大。經過疏通以後,卡馬匡河下游這段不到八十公里的河道內水深基本能達到3米以上,豐水期行船沒有任何問題,即便是枯水期,如果是目前準備大批量應用的72噸級內河平底運輸船的話,走中心航道問題應該也不大。總而言之,這條挖泥船是為我們開拓內陸地區幫了大忙了。」
張嘯這話也不是瞎說。按照執委會制定的開拓內陸地區計劃,新移民到來後,他們將從南北兩個方向向內陸地區開拓挺進。北方鴨子湖流域主要是向西面的丘陵地帶開拓,而南面主要就是越過西嶺,朝內格羅河方向挺進。而向內陸地區擴展,自然還是沿河設立定居點最方便了,一是因為取水灌溉方便,二也是因為有河流的話運輸補給物資會更有效率一些。
現在國內需要疏浚拓寬的河流很多,比如眼前的卡馬匡河、南邊的小西河;北邊的平安河、雅庫伊河、煤河;連接兩個大湖的兩湖運河;梅林港入米林湖的梅林河、丘伊堡附近的丘伊河;素有黃金水道之稱的大魚河,以及對東岸人來說具有重要意義的伊河。這些河流從上游下來的河水中均攜帶有一定量的泥沙,使得河床逐漸抬高,這非常不利已行船。因此,定期清淤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但以華夏東岸共和國如今窘迫的人力資源來說,這又很不現實,在這樣一種情況下,挖泥船便應運而生了。這種船的工作效率堪比數千名河工,且挖取淤泥的時候不需要等到冬季枯水期在上游攔河設壩,任何時候都可以工作;且吃水極淺,便是一些小溪小河只要寬度足夠也能開進去,絕對是為東岸人量身製作的河道、港口清淤利器,對國內在航運、防洪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意義。
&然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啊,尤其對我們來說,這話一點都不錯。」交通部的一名官僚在看了半天后,欣慰地說道:「原本還想從南非徵發勞工來清淤呢,現在有了清塘軍,我看是沒這個必要了。既然如此,往上游據點輸送物資的船隻我看就可以換大一點的72噸級的了,比35噸的運輸效率高了一倍呢。」
韋華與張嘯相視一笑,要這幫交通部的老爺們滿意還真是不容易呢。現在卡馬匡河上游、後世克里斯塔爾鎮西北靠河的位置,已經在修建一個新的定居點了,城堡、住宅、水渠等等已經全線開工。等到新一批東方移民過來後,東岸人將首批遷移一千人過來定居拓荒,將自己的疆域範圍一點點向西推進。(未完待續。。)